近年来,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闪耀荧屏,其中一些极具立体感、生活化、复杂性的人物,如《漫长的季节》中的沈墨、《狂飙》中的高启强、《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开端》中的陶映红,等等,他们悲剧化的命运令人唏嘘,赚足了观众们的同情。盘点这些人物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塑造上都有着性格的“二重性”——坏人不再一坏到底,而是在善与恶之间渲染了诸多复杂的情感。他们有着多样曲折的人生轨迹,他们的“坏”都能在这一轨迹中窥见缘由。关于“人物性格二重性”这一文艺创作论题的探讨,可溯源至20世纪80年代,是对原有二元对立叙事结构的一种颠覆,其摒弃了传统的人物塑造脸谱化,追求人性层面的真实化和多样性,例如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挖掘其“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追求“人性化”“合理化”,以表现出全面的、真正的人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立体,让观众产生更多共鸣。在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不断深化的当下,这一论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这些对反面人物性格善面的细微建构,显示出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在反面人物塑造上所呈现出的审美新变,反映出作为一种方法的现实主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审美观念层面上的变更、松动与延展,或者说在思维方式上对传统现实主义中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的人物塑造观念的打破、开阔与转化。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新时代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如何既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较好地呈现人物的丰富性与多面性,又能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秉持一种正向的是非观、善恶观,有效引领观众的价值认同,这一话题引发了文艺评论界的讨论。综观各方观点,以下三点应成为创作共识:
一、把握善与恶的比重尺度
从人物二重性视角去塑造更加饱满化、立体化、生活化的形象,改善人物塑造“脸谱化”“雷同化”“表面化”的问题固然重要,但也要关注其因过于复杂化而矫枉过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观众产生审美共情偏差。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所言:“面对反派人物的悲剧性,观众的审美共情并不总是那么纯粹与超然,到底惋惜什么有时并不清晰,由是对人物悲剧性的挖掘与呈示就需要创作者强大的艺术掌控力与贯穿作品始终的清晰定位,在倾向性与整体判断上的任何犹疑或摇摆都会或隐或显地反映在作品的艺术效果中。”
对于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由于其身上集合了人性的真实、堕落和本初的“善”,两者并存所带来的撕裂感、冲击感更容易建立起反面人物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通点和审美共通点,生成比正面人物更加强烈的悲剧效果,并由此引发观众的怜悯与同情。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李宁老师认为,“在描写人物复杂性、展现悲剧性命运的同时,创作者首先应当处理好人物的主导性格与次要性格之间的关系,以恶的主导性格来统领善的次要性格。如果善恶的比重处理失当,就有可能导致反面人物的正面价值过于凸显。”所以,把握好人物塑造中善与恶的创作尺度,警惕恶的悲剧化滑向恶的合理化,是实现艺术性与正向传播之间有效平衡的重中之重。
二、开掘立体丰富的正面形象
正面人物形象的建构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研究重点也是创作难点。受诸多伦理道德因素的影响,正面人物的塑造更倾向于表现人物身上的‘超我’性格,他们大公无私、舍生取义、刚正不阿,这种近乎完美的人格容易使人物塑造陷入“高、大、全”的泥潭。当然,也不乏像《扫黑风暴》中的李成阳、《沉默的真相》中的江阳等鲜活、立体、丰满的正面人物形象,他们在艰难处境下依然葆有初心、面对命运的抉择毅然选择正义,其充满人情味、生活化又极具戏剧性的塑造方式成功俘获了观众的心。但总体来看,在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仍有为数不少的正面人物形象失之单薄,或因处理不慎导致正面人物滑向中间人物甚至成为反面人物的情况。对此,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院长程樯认为,应增强正面人物中具有“人情味”的情感羁绊与在困境抉择时所面临的“强压感”,提供“一种建设性的,而非一种破坏性的解决理念和解决方案”。作为创作者,要去攻克正面人物的塑造难度,在细微处抓取正面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其真实性与艺术性、人物行为与人物心理等双重或多重性格特质,以呈现立体丰富的正面人物形象。
三、引导理性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从观众的视角看,对于影视审美主体的需求,应以尊重与理解为基础,但对于影视审美主体需求的引导和制约也同样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艺术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应成为现实题材电视剧人物塑造的追求目标,决不能让艺术创作最终沦为吸引眼球、刺激舆论的市场工具。正如程樯所说:“现实题材剧的创作不应以满足当下观众对影视作品‘爽感’的表层需求为导向,而应寻求实现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完美融合的实践路径,拓展观众对内容认知与社会问题的情感共鸣,除了追求艺术表现和真实感呈现外,还须重点把握作品的价值观导向和审美判断”。如此,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秉持积极正向的创作立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创作标准。期待未来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能够更好地呈现人物的丰富性与明确的倾向性,更有力地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传播社会正能量,鼓舞人们更加自信阳光地走向新征程的美好明天。
作者:王朝鹤,《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编辑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