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正文

林帝浣:新时代水墨漫画的创作与传播

2023-11-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林帝浣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10月10日—15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简称“新四湘”)在长沙开班(点击查看)。为提升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相长,特推出“新四湘”学习系列笔记,与广大网友分享。本期推出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广州动漫协会副主席、微信公众号“小林”主理人林帝浣授课内容《新时代水墨漫画的创作与传播》。


新时代水墨漫画的创作与传播

林帝浣

他画下中国最美的二十四节气,征服联合国申遗评委,又用十幅画惊艳《中国诗词大会》。他就像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艺术创作娓娓道来,不管是阐释传统艺术的创新与传播,还是分享职业选择与人生道路的感悟,听之都如沐春风,若饮甘醴。

“小林”老师授课现场

笔墨当随时代,在传承中创新

文如其人,拥有六百多万粉丝的“小林”如同他的漫画一样风趣治愈。高考时,本来爱好美术的他竟然没报考美术院校,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跑去写代码搞设计,成为中国第一代IT“打工人”。后来,他用旅行见闻和摄影美图养活自己,成了一名非职业画家和摄影师,也是非常“潮”的旅行博主。再后来,他转战新媒体领域,用水墨漫画吸引数百万粉丝。

小林老师前半生看似一次次“跑偏”,绕了不少“弯路”,但是路上的风景却成就了他独特的画风。虽然年少时不敢把太多梦想寄托在绘画上,但他一直保持着对传统中国画的关注。提及中国水墨漫画的沿革,小林对于经典中国水墨画如数家珍,认为自己从丰子恺、齐白石、吴昌硕、黄永玉等名家的创作中汲取了宝贵的美学养分。

小林认为,水墨漫画的生命力在于“笔墨当随时代”,时代需要我们创作当下的东西,感悟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他认为,从传统中国画演变到水墨漫画,也是有脉络相承的,当中既有新时代的文化内容,也包含了传统写意画的意境。“像传统中国画有自家落款,我只不过把落款从注脚的位置放到画的下面,变成一句幽默的调侃。像我用的工具,也是传统的宣纸、毛笔、墨汁,我是用传统的工具抒写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随着新时代水墨漫画带来的发展机遇,他着力进行数码绘画和AI时代语境下的水墨漫画创作。他认为,文化创新首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次是时代和人民群众已经产生了新的文化需求,必须进行创新。他认为,任何脱离时代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创新都是空中楼阁,没有被接受和传播的基础。创新的需求是内在发生的,不是一种外在压力,艺术创作者与传播者要勇于创新求变。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坚定文化自信,创作者应当建立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基于此,他画了很“红”很“正”的《学习集》,助力“读懂中国”。

他是《中国诗词大会》舞台背景绘制者,其画作充满浓浓的“中国风”。2016年以一组《二十四节气图》助力中国节气文化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认为,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是一句空话,艺术创作应当促人向上向善,要有“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


“网聚”人心力量,画中自有乾坤

抓住人性,才能抓住新媒体的内核。小林指出有些新媒体利用人性的弱点或者丑恶面去传播,简单粗暴,短期内似乎快捷有效,但人性之善,人的悲悯之心,向上温暖、同情互助,传播效力会更持久,这样的作品也才能走得更远。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应当具有“网聚人心的力量”,相比于追逐热点,他倾向于挖掘社会的思潮和集体的心态,创作真正温暖人心、触及时代脉搏的作品。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甚至中学生喜欢他作品的原因,把琐碎的情绪放在漫画中,扎一刀下去很“爽”,“爽”是因为有一点治愈,因为你会发现有很多人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他谦虚地认为自己的画作难度不大,易于模仿,有时候丑丑的,符合年轻人不受束缚的审美。有些网友对于其画作的模仿,无意中促成了作品的二次传播。这样的二次传播意味着文艺是可亲近、可互动、可参与的。他知道如何运用新媒体去传播自己的漫画,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媒体人”都应该是网上精神家园的构建者。如果媒体人因为一笔投资而变换立场,则很快会失去公信力,这个时候,丧失立场的媒体人就不足以被称为创作者了,这也正是他只画画却从不接广告软文的原因。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漫画与医者有相似的功能。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价值观注入漫画,通过网友对作品的自发传播,真正起到了疗愈社会的作用。没当过一天医生的小林希望通过精神的力量帮助病人重塑人生的信念,他开设了一门人文艺术治疗课,通过各种严格的实验参数,证实人文艺术的治愈作用。利用漫画的方式去疗愈也是一种可能,也是一种可以探索的方向,这样的体验促使他创作完成了漫画类书籍《人间治愈术》,这本书既表现了水墨漫画的新探索,也把艺术创作与心理学的跨界研究相结合。

有幸被照亮,也想成为光

小林对待人生与艺术的态度相同,他的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在创作漫画之余,他把漫画与乡村女童的性启蒙教育、医院艺术疗愈等公益活动相结合,使漫画增强治愈、鼓舞人心的功能。

传习录——师生互动

学员王茸茸(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有些艺术的评论传播起来非常难,我们如何拥抱新媒体?

林帝浣:文艺评论的表现形式不能只用传统方式,而应向新媒体发展,仅仅是发论文,传播路径有限,尤其是一些长篇大论,传播起来确实比较困难。但是我们首先要确定一点,大家对文艺的热情,并没有下降,甚至在这个时代可能是上涨的,比如影视评论这块,就出过很多新媒体评论大咖。人们看文艺评论,是想获得共鸣,一个文艺作品很打动我,但是我又不知道是什么感动了我,评论家通过评论告诉大家,这种评论是有意义的。评论的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是“引领”,但写论文不是唯一的方式。

学员张一帆(北京艺术传媒学院教师):文艺评论可不可以跟漫画结合,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大家一看就喜欢?

林帝浣:漫画或许潜力有限,从传播的角度来说,用短视频方式去开展文艺评论可能比较有效,也是大势所趋。比如“意公子”评说苏东坡的视频,我觉得就挺好的。短视频可以交流,互动较强,是不错的方式。

本文图片除现场拍摄照片外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小林”


【讲义整理】

王茸茸:“新四湘”学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宗霖:“新四湘”学员,青年编剧,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新四湘”整装出发 | 60名新媒体文艺评论骨干集结长沙

“新四湘”圆满收官,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踏上新征程

周雯:虚拟现实引领影像叙事新逻辑

贾云鹏:务“实”与务“虚”——探索技术与想象的边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