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网络专题培训班>正文

价值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

2021-01-07 阅读: 来源:中国评协组织联络处 作者:朱平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在中国文联人事部的指导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20年下半年,面向协会2018、2019年度新入会会员,举办了一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专题培训班”。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培训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依托“中国文联网络培训云平台”进行,采取“必修”与“选修”、“大课”与“微课”、“听课”与“自学”、“在线考试”与“成果撰写”相结合的模式,突出文艺评论引领力引导力,提升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增强网络时代文艺评论传播力影响力,取得了增强协会凝聚力向心力、提升文艺评论责任感使命感、促进文艺评论科学性专业性的积极成效。

  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把文艺评论工作做好做扎实,建设性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我们甄选69篇学员撰写的学习体会,并以“使命担当篇”“文化自信篇”“评价体系篇”“评论实践篇”的体例汇编成册,以期推介学习成果、促进业界交流、加强行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在汇编成册的基础上,精选10篇学习体会文章在本网陆续推出,以飨广大读者,敬请关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专题培训班”学习成果之使命担当篇

 

价值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

西安美术学院 朱平

  近年,我们连续经历了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之日,2021年又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站在这个伟大的历史交汇点上,认真思考如何在实践中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而言都是重大的理论命题。党的十九大的核心要旨是贯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广大人民群众也期盼在各方面都有更多的获得感。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文艺工作者,更要认识到我们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不能仅仅囿于画室和书斋这样的小空间,而必须有勇气摆脱路径依赖,融入新时代文化建设大潮,放眼未来、瞭望世界,用东方艺术的视角和中国设计的路径,为解决全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全新内涵。即通过审美创造与经济繁荣、民生和谐、文化外交的联动发展,促进当代中国美学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框架下,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和接轨世界的气度。从这个宏大而精微的互动视角来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的专题培训班使我们获益匪浅。我个人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中评协的会员,应当在文化治理、信仰建构、使命担当、传统创新、时代抒写五个层面,学深、悟透、笃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也是新时代赋予中国文艺评论的功能角色和内在价值。

  一、文化治理。今天的文艺评论家们,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体现出来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理论高度和问题导向,从中汲取精髓、抓住根本,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尊重艺术创作、传播和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恰如“长安画派”那句经典的口号:“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今天还要伸向时代、伸向世界,推动传统美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守望乡愁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在更高的维度,跳出万山圈子来认识自我,校准方向、走对路子,以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习近平文化治理思路,把当代艺术生产的流程工序做细做精,在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瞬息万变的语境下动态把握世界走向,用文化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精准落地。比如,可以通过策展人、批评家的主题定位,动态引导艺术家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在对历史文脉进行学术梳理的基础上重塑中国城镇的公共审美空间,创造接续传统文明气韵的当代历史城市景观,呈现出人民群众可以生于斯、长于斯的如画城市和美丽乡村。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艺术家的名头,要么宅在画室和书斋里与古为徒、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么热衷于炒作虚名以在市场上抬升自己作品的附加值。而评论家更要上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下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并提高信息整合能力,从理论的高度、历史的深度、人文的广度三位一体推动艺术出精品、起高峰,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去,如此才能更好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带动艺术家实现从文人走向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和道路转型,以中国美学的大视野把握住当下社会文化、世界文明发展的主要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而鼓励艺术家用艺术创造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在各方面始终走在时代和世界的前列,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彼岸。而这个愿景的实现,需要以评论家的开疆拓土为基本依托,大时代呼唤真正的批评家。

“长安画派”赵望云作品

  二、信仰建构。今天的文艺评论家们,要不断警醒自己不能在理想信念上缺乏定力,否则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而只有文艺批评家在精神上补了钙,他们的作品才会真正具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做一名合格的文艺评论家从原则上讲似乎不难,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规明矩、立根固本;但要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做到不懈淬炼、勇于担当就不太容易了,这需要有恒心、有毅力,在写生创作中学、在文献研读中学,还要在改造社会中努力体验和反思,尽力做到知行合一,用具体的行动体现信仰的力量。“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评协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班就是一个很好的“理论云课堂”,让诸多知名专家学者以经济社会、文化艺术领域最新动态为中心设置议题和议程,运用生动活泼的授课模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看过去、思如今、观未来,让小载体发挥大作用,对新时代理论精髓从各个层面进行精准表达和深刻传递。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利用“互联网+”优势使名家授课形式更“新”;二是选取贴近当代中国现实的案例使内容更“实”;三是推动学员参与互动并积极撰写学习成果使覆盖面更“广”。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还悟出一个道理,以我们的识见和能力或许还称不上优秀的批评家,但是每位会员都在这次的艺术课堂上坚定了疗愈人心、改造社会的责任感,这也是蔡元培先生在“五四”时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之真谛。文艺理论的高度决定着艺术史的未来走向,也指引着中国艺术批评的道路,每一位参训学员都明白自己肩上所担负的沉甸甸的国民美育职责,即以自己渊博深厚的传统美学素养,为培育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共精神做贡献,努力为历史树碑、为时代放歌、为人民代言,增强中国特色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重塑当代中国审美形态夯实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成为文艺评论家的必备素质,“学之愈深”就“信之愈坚”,“懂之愈透”则“用之愈实”,评论家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纪律观念提升了,才能透射出更大的正能量,在契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起到积极作用。“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只有文艺工作者具备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二个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上砥砺奋进,同时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使命担当。今天的文艺评论家们,要时刻注意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深刻领悟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结到文化自信这个基点上,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而只有建构起文艺理论的高地,才能把艺术史庞大而琐碎的信息分布聚拢到一条科学发展的主线上来。换句话说,史、论、评结合正是打造国家和民族强大的文化发动机的关键模式,如此中国文艺将拥有永续前行的不竭动力。文艺理论体系是推动中华文明继往开来的核心动能,不建立起理论高地,批评就缺乏有效工具来使用艺术史信息,艺术史也将沉默不语,最终导致自身存在感的不断弱化。艺术科学的进化并非依靠上升为一级学科就可以高枕无忧,它必须以自我的造血和重组来真正实现。因此,文艺工作者必得有持之以恒的理想信念,并在致力于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及他们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的过程中,使之对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期待且主动努力践行。我目前所供职的西安美术学院,有着辉煌的校史和光荣的传统,它的前身是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贺龙元帅是我们的首任校长。这里的每一位师生不仅拥有普通艺术家的身份,也是艺术领域纪律部队的一员,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着红色文化的基因。今天,我们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积极践行美术救国、美术兴国、美术强国的永续发展之路,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辛勤耕耘。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史论专业的教师和同学,更有意识地突破以往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的观念瓶颈,在认真钻研、扎实工作的基础上转换思路、积极进取,努力实现以艺术介入社会、促进艺术民主化、实践艺术人民性的角色价值。我们的“微史论”微信公众平台,把大家的心得体会和内心感悟以拉家常、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学子们的日常言行,同时启发和鞭策专业教师以理论结合实践,用自己的专长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改造社会。

  四、传统创新。今天的文艺评论家们,要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领悟其精神内涵和引领作用,明确中国艺术批评的未来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转化,因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来自艺术类高校的中评协会员,首先要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批评实践中积极传播华夏文化,提倡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理想信念的理解也更为透彻,认识也更为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批评界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长期认真反思并积极探索话语策略,努力建构完善的评论体系,提升理论接轨文艺创作的有效性和创造性,实现传统美学资源的现代性转化,真正发挥出理论服务实践的效能。在这次网络课程学习中,我们广大学员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审美鉴别力,强化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绷紧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弦,用心锤炼“三观”。从我个人来讲,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西安美术学院的红色基因和优良革命传统,从根本上筑好思想堡垒,为夯实专业艺术院校的理论阵地,为当代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坚持以实际行动学懂、弄通、做实讲话精神,以更饱满的信心和热情,将中国文化的艺术传播理论、方法与路径及相关信息分享给社会大众。三秦大地精深博大的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2020年两会期间,文化艺术界的代表委员们就如何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展开热议,探讨如何在各自领域积极推出文艺精品。作为中评协在陕会员,我认为可以从文艺评论的角度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打破固有思维,主动调整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思路,在信息科学和媒体技术的助力下,让周秦汉唐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族民间艺术、“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传统更好地实现创新发展;并且通过对“云展览”现象与效果的比较分析,更好地展示和推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当代艺术作品,激发广大民众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同时,以文艺评论推动艺术考古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引导艺术家增强市场意识,适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如以适宜的艺术乡建形式介入乡村振兴战略,以人文城市规划介入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加强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释放传统文化的巨大潜力。

“黄土画派”刘文西《祖孙四代》

  五、时代抒写。今天的文艺评论家们,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围绕新时代文艺前进方向,在持续夯实引领本土文化传承,开拓国际传播路径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创新理论方法、接轨世界前沿等学科建设的紧迫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滋养初心、提纯灵魂,汲取信仰的力量、校准前进的方向、重构表达的模式。批评家应当在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的基础上,努力用文艺评论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提升精神境界、开掘文化内涵、拓展艺术视野,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用中国美学塑造中国形象,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并且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批评家群体,才可能为国家建设、民族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和艺术养分。今天的文艺评论家应当具备四个基本素质,即思想独立、善于反思、不断进行理性批判以及能够保持宽容心态,这也正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总之,当代文艺评论的原则就是为人民发声、为社会担责、为时代立言、为中国崛起鼓呼,而作为评论主体则需要不断砥砺自我、接轨社会,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所以,文艺评论家应该紧密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和生活为中心,推动文化的存储、发展、创新与传递,通过批评促进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能够体现当代中国蓬勃生机和崭新面貌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高校文艺工作者,要想让年轻学子不忘初心,就需要自己牢记使命,放下小我、融入大我,以真心育人、以诚心教学、以公心做事。经过这次中评协精心组织的网络培训,让我们在重温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同时,更坚定了要用满满的正能量感染青年,要用新时代的理论引导青年满怀对未来的憧憬走向社会,同时以满蕴热力与激情的文艺评论勉励他们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民众,成就事业的华彩乐章。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若干年后回首再看这段难忘的日子,我们都是一系列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学习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对新时代的思考永不落幕。今天我们写下发自肺腑的感悟和收获之语,未来我们将深情回望今天曾经许下的美好祝愿和祈盼。作为中国文联大家庭的光荣一员,我们必会做好角色定位,努力践行中评协作为文艺领域战斗堡垒的价值路线。而今天我们立下的誓言,也必将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图景。

  作者简介:朱平,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译文、评论三十余篇,出版专著《浙江美术批评史》《感官联觉机制的历史书写——从古代绘画到当代艺术》,译著《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与商业》,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陕西文联文艺评论奖,全国艺术学年会优秀论文奖、上海美术馆艺术评论奖等。

签发:徐粤春

审核:王庭戡

 

  延伸阅读:

  文艺评论:与创作密切合奏铿锵有力的抗疫乐章

  文艺评论如何拥抱新时代

  文艺评论的锣鼓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