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网络专题培训班>正文

优秀传统文化是杂技剧的内核和灵魂

2021-01-07 阅读: 来源:中国评协组织联络处 作者:郭晓霞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在中国文联人事部的指导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20年下半年,面向协会2018、2019年度新入会会员,举办了一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专题培训班”。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培训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依托“中国文联网络培训云平台”进行,采取“必修”与“选修”、“大课”与“微课”、“听课”与“自学”、“在线考试”与“成果撰写”相结合的模式,突出文艺评论引领力引导力,提升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增强网络时代文艺评论传播力影响力,取得了增强协会凝聚力向心力、提升文艺评论责任感使命感、促进文艺评论科学性专业性的积极成效。

  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把文艺评论工作做好做扎实,建设性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我们甄选69篇学员撰写的学习体会,并以“使命担当篇”“文化自信篇”“评价体系篇”“评论实践篇”的体例汇编成册,以期推介学习成果、促进业界交流、加强行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在汇编成册的基础上,精选10篇学习体会文章在本网陆续推出,以飨广大读者,敬请关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网络培训班”学习成果之评论实践篇

 

优秀传统文化是杂技剧的内核和灵魂

《小小说月刊》杂志社 郭晓霞

  杂技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相依相承,用中国杂技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有天然的亲和力。近年来杂技界探索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杂技剧,它的出现标志着杂技艺术不仅以技巧征服观众,在运用服、化、道、声、光、电等综合艺术手段方面足以和其它艺术品种媲美,同时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现戏剧矛盾方面有独到之处。杂技剧的创作,是从单一的杂技技巧的展示转变成步入故事、矛盾、人物、情节、戏剧化的创作,是运用杂技本体艺术语言进行叙事的全新表演样式。杂技演员由演“技”变成演“剧”,使杂技从地摊式的杂耍变成具有艺术高雅品味的杂技剧。这是“技”到“艺”的飞跃,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

  我们应当坚持杂技剧原创的原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杂技剧创作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故事和角色为本,大胆取舍、灵活运用多种杂技表演艺术形式,创作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当代人审美取向的杂技作品。比如,红色杂技剧《战上海》以解放上海的重大史实为依托,讴歌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英雄为解放上海而浴血奋战的艰苦历程。广西首部壮族魔幻杂技剧《百鸟衣》,以壮族经典民间传说为创作素材,融入花山壁画、铜鼓、壮族山歌等诸多文化元素,将杂技与多样化舞台艺术组合提炼、虚构升华创作而成。重庆杂技艺术团的杂技剧《花木兰》,以精湛的杂技重新演绎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故事,把杂技、舞蹈、功夫、皮影、变脸等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为传统的杂技艺术注入生命力。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的大型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将杂技与武侠灵活结合,表现出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艺术品质。沧州杂技团的《醒狮传奇》以沧州铁狮子的传奇故事为主体,讲述了青年夫妇沧生与海莲,与忤龙血战中牺牲的英雄精魂,重铸成铁狮精魂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杂技艺术作品如何具有中国特色,可以说主要是依靠内容和形式来实现的,但是当我们透过表层去挖掘时会发现,杂技剧具有中国特色应该有一个更深刻的东西,那是中国杂技剧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战上海》《百鸟衣》《花木兰》《笑傲江湖》《醒狮传奇》的成功不断印证一个道理:优秀传统文化是杂技剧作品的内核和灵魂。高难度技巧是杂技的基础,情节、情境、情感的巧妙融入,则使杂技进入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更高层面。

魔幻杂技剧《百鸟衣》演出照

  从总体上讲,传统文化分为物质与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物质与制度文化可以归结为形体层面。“形体”是文化在传承中所依附的承载物,表现为各种各样可见的文化元素,它可提供广泛的内容素材、艺术形式和视听效果。“精神”包括审美意趣与思想内涵,是无形的,需要观众依靠自身感觉感知。杂技剧创作应主要从“形体”和“精神”两个层面挖掘传统文化。“形体”是文化的外显成分;“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杂技剧创作应当着力表达的部分。只有形体素材的开发,没有形而上的意识引导,这样的作品注定缺乏长久感染人心的能力,那么这部作品必然难以成为传世经典,即便有再多精彩的形体元素加入,也遮掩不了苍白的内涵。所以,我们要避免将“形体”作为重点模仿对象,忽视了真正影响杂技剧作品成败的“精神”的作用。我们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杂技剧素材时并不能单纯地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简单地变成人物形象,而是要让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的精髓融入杂技剧中去,通过人物形象、情景内容、杂技技巧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更深层次的内在文化。

  作者简介:郭晓霞,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会员。文学硕士,编审。现为河北省文联《小小说月刊》杂志社主编。国家艺术基金杂技评论人才,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河北省优秀期刊编辑。曾获中国期刊协会“第三届中国期刊品牌建设与创新年会”一等奖、第十三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第九届河北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第23届河北省影视艺术奔马奖一等奖。出版专著《格物致知》《文艺传播实例精选》。编辑刊物多次获中国新闻出版科学研究院“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中国期刊协会“中小学图书馆馆配期刊”等称号。

签发:徐粤春

审核:王庭戡

 

  延伸阅读:

  “中国杂技家协会”微信转载:优秀传统文化是杂技剧的内核和灵魂

  让杂技更有思想和情感

  中国杂技理论建设的现状与展望(任娟)

  杂技艺术:博采众长 续写辉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