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正文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主旨发言

展文艺评论朝气锐气 绘文明互鉴文艺新篇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在新疆举办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合影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推进文化润疆工作,充分展现新时代文艺评论家的责任担当,强化对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团结引导, 8月16日,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举办。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联、新疆文联主办,浙江省评协、新疆评协、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中国评协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

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是由中国评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浙江省文联共同创办的常设性品牌论坛,2015年以来,始终紧随时代步伐,聚焦创作现场,已经发展成为涵盖各艺术门类、汇聚广大青年文艺评论家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以“‘一带一路’·文艺交流·文明互鉴”为主题,旨在研讨十年来“一带一路”文艺交流经验,进一步探索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更好发挥文艺的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包括近80位新疆文艺评论工作者代表在内的150余位嘉宾参会。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现场

中国评协主席夏潮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瀚清,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邓选斌,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童颖骏致辞。开幕式由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持。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评协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主持。在文艺理论组、戏剧影视艺术组、造型舞台艺术组三个分组论坛,每组有20位研讨嘉宾和30位新疆文艺评论工作者参加,各设2位学术评议。闭幕式上,徐粤春做总结讲话。现摘编有关内容,以飨读者。

(原刊于《中国艺术报》2023年8月28日第2/3版)

主旨发言

用艺术的文明向度彰显丝绸之路的文明纽带价值

向云驹(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历史总是有它自己的枢纽和枢纽性存在。丝绸之路的存在证明中国文明吸收过世界文明也贡献过世界文明。历史的枢纽与艺术交流互鉴形成的文明纽带,是文明之美的历史丰碑。人类文明“多元一体”的可能性和历史性的前提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通、交流、交融。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都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文明进步意义的历史枢纽的编织体,也是伟大的文明纽带。艺术是文明之美,是文明的感性显现;文明是美的结晶,是艺术的精神之基。几千年来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络绎不绝的往来和交流互鉴,都证明“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丝绸之路是一条艺术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是丝绸之路、音乐之路、石窟之路、舞蹈之路、书法之路、剪纸之路、史诗之路、阿凡提之路、元青花之路。这条路上还有小说《西游记》、唐代边塞诗、11世纪的《福乐智慧》《突厥语辞典》,以及当代的歌舞剧《玛纳斯》、舞剧《丝路花雨》《马可·波罗》《张骞》《五星出东方》等。艺术的丝绸之路彰显了文明纽带价值,是传播中华审美风范、以美美与共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路径。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置于历史的枢纽、文明的枢纽,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世界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王宁(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在全球化的理论建构中,全球化不但是经济一体化运作方式、历史过程、金融市场化进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也是一种批评概念、叙述范畴、文化建构和理论话语。世界文学作为当下国际人文学术前沿课题之一,也吸引了中国学者的参与。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也即从中国的立场和视角对“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世界文学观进行修正甚至重构。从戴姆拉什的世界文学定义出发,通过参照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批评经验对其修正和进一步发挥:首先,世界文学是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的经典之汇总;其次,世界文学是我们的文学研究、评价和批评所依据的全球性和跨文化视角;第三,世界文学是通过不同语言的文学的生产、流通、翻译及批评性选择的一种文学历史演化。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堪称世界文学应有一定的标准,既应有一个相对共同的标准,又必须考虑到各国/民族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兼顾世界文学在地理上的分布,也即这种标准之于不同的国别/民族文学时的相对性。经过中国学者的努力,国际学界的世界文学研究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声音,传统的“西方中心”式的世界文学绘图也得到初步重构。中国学者开始掌握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不仅就中国问题发声,而且开始就一些具有普适意义的话题提出中国学者的理论建构。

从“双年展”看新疆的欧亚文化交流的枢纽地位

彭锋(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大学)基地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2013年年底我策划了“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我将展览主题确定为“相遇丝绸之路”,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参展。展览于2014年6月25日至7月20日在乌鲁木齐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个展览的成功,除了邀请到优秀的艺术家参展和良好的展示效果之外,与展览理念有一定关系。我在策划展览时采用了地缘政治学的观念,力图彰显乌鲁木齐在高铁时代的重要地位。根据地缘政治学,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谁控制了大陆中心谁就控制了全世界,这就是所谓的陆权论。随后进入海权论和空权论,谁控制了海洋或天空谁就控制了全世界。随着高铁技术的进步,陆权论有可能再次引人瞩目。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欧亚大陆,而新疆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在新的陆权论中它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因此,通过“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让全世界艺术家认识新疆,认识乌鲁木齐,重新思考陆权论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能够有机会把它做成中亚艺术家的家园,是我策划这次展览的主要目的。我特别想向大家传递这样的理念,乌鲁木齐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时代的欧亚枢纽乃至世界焦点。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与传播——兼论构建“亚际比较文学”的可能

邹赞(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主任、新疆评协主席)

“亚际比较文学”(InterAsi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对中国文学与中亚文学的关系研究仍然停留在《玛纳斯》等经典个案,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文学关系史研究成果。基于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全面系统梳理发掘中国文学在中亚的译介与传播状况,以全球史为理论视角,绘制中国文学在中亚译介传播的整体图谱至关重要。依托文学为媒介载体,激活、重述丝路历史记忆,是切实增进中国同中亚国家之间“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也为面向中亚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文献史料支撑。例如,推动中国文学在吉尔吉斯斯坦译介传播,有颇多有利因素:“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有力推进人文交流,库勒塔耶娃等翻译家的推介,东方文学与艺术出版分公司、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研究中心的译介,民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等。面向未来,首先,应加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译介力度,尝试以当代文本唤起他者对历史文本的关注和重视,进而思考面向中亚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可能性;其次,以电视剧《西游记》的传播效果为个案,发挥跨媒介叙事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最后,重估世界比较文学的图景,尝试探索“亚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可能。

聚焦新技术文明,共绘未来图景

杨俊蕾(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人类文明在共存与互鉴中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扩大范围并加深影响,围绕未来发展的诸多想象正在构成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从农耕文明到工商文明,从机械技术到信息技术,再到数智化技术的全面展开,一种基于新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现代文明形态逐渐重构人类生活。从当前的新技术类型看,与社会运行紧密相关的技术交叉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变革领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能源开发和新空间拓展。基于新技术条件的文明发展具有明显的相互联结与共存趋向,无所不在的技术应用将世界重新集置成为融合互见的整体。理解新技术并以此作为主要表现和反思对象的创作由此启动了新文明形态的自驱功能。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故事在不尽相同的媒介载体上集中讲述着高新科技对于人类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影响;另一方面,这些关乎未来发展道路的艺术构想又不断催生出新的技术想象。因此,使用创新性的艺术技法讲述新技术主题故事,尤其是从本土经验生发出来的新作品,能够汇入中国的现实因素、审美特征、价值体系等特有的叙述逻辑,在包含中国经验的故事讲述中呈现出未来图景,既是保持文明之间相通与对话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话语影响力的根本依托,还将为未来发展的道路选择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

发挥新疆翻译资源优势,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马木白提·艾买提(新疆作协副主席、新疆评协理事)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打造了一条有效途径。“一带一路”沿线跨度大、地域广、人口多、文化差异大、多民族集聚。中国和中亚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友邻,近年来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书写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发布,推动中国和中亚国家包括文化交流合作在内的务实合作升级。中国新疆是多语言、多文字的省份,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方面天然具备优势。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枢纽地位日益显现,已成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有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等多民族语言翻译队伍,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四书五经、中国古代经典书籍、《习近平用典》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各民族优秀作品翻译成这些语言,然后通过文字转换器转换成中亚国家语言,再进行审读、校对,就可以加速出版发行。这样,成本少,翻译质量高,中亚国家读者容易接受。这是一项不容忽视、有望双赢的工作,既可以有效推动文化润疆工作的深入开展,又可以助力中华文化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走出去”。

文明互鉴:对中拉文化和语言对话的思考

雷睿(Leonardo Carnevali)(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语言学博士、委内瑞拉洛斯安第斯大学亚非拉移民社区研究中心研究员,委内瑞拉籍)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拉丁美洲的文艺交流方兴未艾,文明互鉴相关议题层出不穷。近年来,中拉思想文化经典互译工程的实施,中拉关系中的语言政策和社会经济因素,为推动中拉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建立起深厚的文化互信基础。委内瑞拉等大部分拉美国家以卡斯蒂利亚语为母语,其使用人口分布在三个大陆的20多个国家。卡斯蒂利亚语的重要地位,基于多项教育标准,日益获得国际共识。

但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看,拉美在中西关系中似乎仍处于边缘。一些中国译者和西语学习者不知不觉地以西班牙的马德里语音为标准音,以西班牙方言为基础方言来学习西语,甚至误以为拉美西班牙语非标准和难以理解。一些学者的单中心意识无意中阻碍了对拉美社会语言多样性的认识。中国的卡斯蒂利亚语学生正参与超过22个卡斯蒂利亚语国家的外交、经济、文化等的双边关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在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期,应提倡包容性和平等性的话语,更加重视卡斯蒂利亚语的多中心地位,更为准确认知这一独特的标准语种,在中拉对话中寻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更多契合点。中拉文化互鉴从未停下脚步,应对两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基础作更好理解,对语言和文化驱动文艺交流与思想伦理原则进行深入把握。


延伸阅读: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论艺

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建设贡献文艺力量(夏潮)

徐粤春:文艺做使者 青年当先锋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文艺理论分论坛发言综述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戏剧影视艺术分论坛发言综述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造型舞台艺术分论坛发言综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