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西湖论坛”为影视行业发展建言献策_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_论坛研修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中,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关于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文艺评论家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强化对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团结引导,10月18日-21日,第七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影视”主题,结合当下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策略与发展方向、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浙江影视策略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第七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现场
主题论坛研讨——“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影视”
尹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新的历史节点的中国电影创作
尹鸿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中国电影产业全产业链开放,中国电影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进入全球电影文化和产业循环状态。中国电影经历了产业重构、观念重构、形态重构、本体重构、文化重构,奠定了中国影视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确立了商业/美学的创作共识,形成了大众、分众和小众创作共存的格局,强化了以影院性为特征的现代电影美学,摸索了“中国特色”的电影创作体系,出现了产业蓬勃发展、市场欣欣向荣、创作千姿百态的生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继1940年代中后期、1960年代前后和1980年代三个中国电影发展高潮之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第四个发展“高潮期”。
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对西方国家所建构的世界秩序所带来的挑战和全球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随着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引导、规划和调控以强化影视作品的正能量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网络长短视频、游戏、直播等新视听形态的大量出现和用户的激进扩张;随着高清技术、沉浸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又进入了新的历史节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电影必须植根于更加全面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积极面对灵活变化的观众需求和媒介环境,深刻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和艺术创新,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面向未来,使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更加开阔和持久。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张德祥
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特殊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也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共性通过个性体现出来,个性体现的是共性。西方人把自己的价值观冠以“普世性”向全世界推广,西方意识形态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共性”“普世价值”之名掩饰自己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特殊性。而中国人喜欢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而忽视特殊性中体现出来的世界性、普遍性。事实上,中国革命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是人类社会进步历史的有机构成,是中国人民追求解放、独立、自由、民主、和平、正义、发展的具有普遍性、世界性、人类性的进步过程。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人类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正义行为。因此,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首先要有世界眼光,要把中国故事放在世界的背景上,传达出中国故事蕴含的世界意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民族性是色彩,人类性是本质,这就是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得到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要让民族性最终显现为世界性,艺术作品才会被世界所接受。
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电影期待再度辉煌:新格局、新主流、新趋势
陈旭光
2020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停摆到重启的“抗疫”和“疫后复兴”之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很多新趋势、新问题和新的不确定性,如新主流电影“向内转”、互联网深度融合电影、短视频营销、影游融合等新趋势,但现实题材、“想象力消费”、喜剧美学、“合家欢”、国家记忆等人民群众精神消费仍是刚需,“新主流”仍居于“头部”领先地位。
期待中国电影的再度辉煌,建言如下:首先在创作方面,应探索新主流电影大片的丰富多样和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中小成本类型电影创作,打造“头部”电影引领众多类型电影的“大鱼带小鱼”生态格局;应大力支持科幻电影发展,延续《流浪地球》的辉煌;应重点扶持影游融合等面向青少年观众的“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其次在观念和生产方面,中国电影工作者应全力探索“电影工业美学”理念,及时总结短视频时代“拼盘式”电影的得失,总结多导演合作制以及制片人、监制合作制等新模式,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业态等。
戴清 中国评协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启示与发展前瞻
戴清
近年来,重大主题影视创作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趋势,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构成、中国精神的重要表现,迄今已积累了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之作,其艺术经验、文化理念、创作技巧、传播推广对未来同类型创作都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从电视剧题材类型来看,“三重大”创作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和重大现实题材剧的创作实绩最引人瞩目,而重大主题电影创作出现得更早,新主流大片影响更加深远。在影视合力形塑、引领观众审美的同时,也带来了因相近表现内容产生的竞合关系。如何固本开新,提升重大主题影视创作的原创力与吸引力?在观众对影视作品“有限可支配注意力”的约束下,当下普遍存在的“掐尖儿”观赏模式是否有破局的可能?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对未来影视发展格局,包括对其他非重大题材类型影视创作将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思考和回答。
行业发展趋势论坛——“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策略与发展方向”
刘永昶 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系主任、教授,南京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动画电影的海外发展路径
刘永昶
较之于其他电影形式,动画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更为隐性化,更有可能通过想象力丰富的本土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价值。从历史来看,中国动画电影曾经有着动画“中国学派”的声誉基础。从现实来看,一是追光、光线等中国顶尖动画电影出品公司在资金投入、技术水准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二是《大圣归来》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青蛇·劫起》等影片已经打开了全年龄段的动画院线电影市场,并形成现象级的国内口碑。
当下中国动画电影依然是墙内开花墙内香,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远远不够。未来海外发展路径在于:第一,充分开掘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故事化再造、奇观化表现等手段,给海外观众提供新鲜的影像故事体验;第二,结合当下中国社会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通过奇幻化植入、人性化塑造等方式,给海外观众提供鲜活的动画之中国镜像;第三,打造动画电影生产的世界级公司品牌,形成系列化的动画故事宇宙,凸显识别度高的动画电影IP;第四,与世界顶级的动画电影公司协同合作生产,借助海外的营销网络扩大传播影响力;第五,运用海外“头部”影视网络平台,对优秀产品进行全覆盖网络推广,并通过线上二次传播积累后续影片的传播声量。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团委副书记、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影视“走出去”需要应对系统性文化挑战
孙佳山
对于刚刚在传统商业类型电影领域完成“基本动作”的中国电影而言,对内如何在影像逻辑上摸索、整合能够覆盖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不同媒介形态下的青年文化经验的最大文化公约数;对外如何应对一系列来自大萧条时期、来自冷战年代的已经“经典化”的漫威、DC等美国动漫IP,在创作上、商业上回应好莱坞电影的“反英雄”类型?这都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文化挑战。在这一点上,我们还缺乏相关的应对策略、经验,还有漫长的摸索过程。
在未来,新一代电影观众所蕴藏的历史势能的“蝴蝶效应”,对于我国的国家治理与文化治理,都将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而这其中所蕴藏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对于世界电影史而言,才是真正具有原创性的价值和贡献。
张斌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
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四种“出海”方式
张斌
中国电视剧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内容产品形态,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使命。目前,中国电视剧的海外传播主要采取产品、生产、平台、资本四种“出海”方式。第一,产品走出去方面。爆款古装剧中西融合,建构包容、可爱的中国形象,出现粉丝催更、剧集带动上下游产业等现象,但明星的文化影响力仍待开掘;甜宠剧、悬疑剧初显“出海”类型化趋势;现实题材电视剧记录中式生活,展示中国道路,关注度提升。第二,生产走出去方面。合拍互利、剧集质量提升带动国剧翻拍“出海”。第三,平台走出去方面。国内视频网站自主搭建WeTV等网站,建立国剧海外落脚点并深耕合作;影视企业自主协作集团化“出海”。第四,资本走出去方面。投资海外拍摄,以市场优先思维逆向提升剧集质量,寻觅“出海”机会;收购海外影视公司以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未来,中国电视剧发展可通过巧借政府和企业力量,科学制定传播策略;扬长克短、因“剧”制宜,保留国剧文化特色优势,接轨国际叙事方式;完善海外传播机制和“出海”环节,走向更科学有效、优质优势、有力便捷之路。
胡建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秘书长、《影视风向标》主编
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策略与发展方向
胡建礼
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的主要策略和发展方向,可以从两大方面着手推进。
首先,“存异求同”讲好中国影视故事。其一,“存异”。海外观众最喜爱的中国影视作品,应该是体现鲜明中国文化色彩、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作品,比如武侠功夫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传奇等,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二,“求同”。中国影视作品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传播,就需要将人类共通的情感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好奇心、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等融入其中,或者聚焦于人类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生存状态、世界和平等全球性话题。
其次,“分四步走”建立海外宣发渠道。第一,技术上要符合国际影视市场标准和规范,译制上做到信、达、雅,力求做到本土化译制;第二,借助海外宣传发行渠道,尤其是好莱坞在全球的强大发行网络,做好中国影视剧的海外传播;第三,合作拍片,不仅能利用合作国所在电影公司的资金、技术和主创人员,更能借助合作国的海外宣传发行渠道;第四,等到将来时机成熟,中国影视产业需要逐步在全球建立起自己的发行网络和渠道,真正从影视大国迈向影视强国。
杨扬 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以热忱初心和专业匠心为中国影视剧打开全球市场
杨扬
中国作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和播出大国,近十年来在产量、题材类型和制作水平等方面不断提升,“扬帆出海”已成为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标志。中国电视剧的海外传播在内容制作、文化共鸣、宣传策略和资本运作等各个方面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国产剧要走向海外,要让海外观众认同中国的理念、文化和精神进而产生共鸣与共情,就必须做到在创作观念上打破诸多局限性,以情感共振来弥补文化差异。未来中国影视剧发展务必要找准方向,立足精品化、内容为王始终是“金科玉律”。在创作上,既要彰显新时代的新风貌,更要顺应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此外,注重类型化已成为当下影视剧突破圈层的有力武器,建立一套高水准的工业化制作流程,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方行业发展论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浙江影视策略”
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
表现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浙江影视创作的一条主线
陆绍阳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表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浙江影视创作的一条主线。首先,创作这类体现“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创作者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这类作品数量大、影响广泛,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也从侧面表现出现代性体验的过程和复杂性。其次,浙江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成员,特别是有发达的民营经济,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示范性的改革样本。无论是表现挺立潮头的改革先锋者,还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普通人,他们身上表现出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为此,他们甘愿告别旧的生活,甚至率先从舒适圈里走出来,这些“弄潮儿”也成为影视剧首要的书写对象。再次,这些作品不仅敏感地捕捉到了时代的风尚,同时又不乏鲜明的省域特色,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亲水和泽”的山水人文,与其中“义利并举”的经商之道和敢闯敢为的个性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高度浙江辨识度的作品。
范志忠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时代浙产献礼剧的发展与突破
范志忠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建党100周年,接踵而至的重大节庆,推动浙产献礼剧的创作再一次走向高潮。近年来,浙产献礼剧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围绕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重大现实“三个重大”题材,守正创新,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审美需要,在诸多领域又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
当下,献礼片创作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其宏大的家国叙事往往采取的是平民化视角,让个体命运和情感与国家历史和事件“迎头相撞”。如《大江大河》系列剧在美学上秉承了《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等平民化的叙事传统,但是却不再遵循那种以一个家庭的变迁来揭示时代变化潮流的叙事范式,转而以三个不同的人物来隐喻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国企、农村经济、个体经营中的群像,剧作也因此具有了更为厚实的历史广度和现实深度。
毛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电影和浙江气派再出发
毛尖
从1905年到2021年,中国电影走过116年。浙江和浙江人,为中国电影缔造了非常光辉的开端,为中国电影发展贡献了半壁江山。从浙江走出去的电影人,不仅开创了中国内地电影,后来也是香港电影的生力军,其延长线波及亚洲和欧美电影。
浙江的山、水和人,创造了中国电影最初的语法。祖国山水的表意能力,在今天的电影中零零落落,我们应该重新把它们召唤回来,在私人叙事和公共叙事中重建他们的连接,重新在民族形式中发现风景和祖国、青春的对接关系,实现中国电影和浙江气派再出发。
延伸阅读:
专家发言摘登|第七届“西湖论坛”为影视行业发展建言献策(“艺评中国”新华号,阅读量3.8万+)
专家发言摘登|第七届“西湖论坛”为影视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
青年文艺评论家倡议书发布——第七届“西湖论坛”杭州开讲
第六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 在浙江海宁举行
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杭州召开
第四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 “西湖论坛”宁波峰会开幕
第三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开幕,倡议书引领网络文艺评论共识
第二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举行
“西湖论坛”打造青年文艺评论家话语平台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论艺
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建设贡献文艺力量(夏潮)
徐粤春:文艺做使者 青年当先锋
让文艺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