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正文

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与现实主义精神

2019-10-2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9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10月14日《中国美术报》第四、五版刊出通栏专题《新时代青年文艺评论再出发》,10月21日《中国艺术报》第六、七版刊出通栏专题《承前启后,青年文艺评论家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文艺评论网特专题转载。

  主持: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饶曙光

  ◎邓添天(四川省剧目工作室编辑部副主任):当前戏曲现实题材创作走入了两大误区:一是戏曲现实题材创作囿于对英模人物的歌颂;二是对英模人物的歌颂是通过他们割舍亲情爱情、小家小爱来成全。现实主义精神第一要义是典型性。典型性的塑造,不是原样记录,不是照搬生活,而是经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让人物和事件揭露生活本质。而“割舍亲情爱情、小家小爱”显然不是英模人物的本意,而是他们不得已为之的举动。所以,这种割舍举动即便是真人真事,即便在英雄模范身上发生无数次,也只能视作“个案现象”对待。往往用这种不具备典型性的个案现象去衬托英模人物崇高、卓越的品德,会显得力不从心。而创作是一场艰难的分娩,优秀作品都是创作者与创作对象“恋爱”的结晶。时下对英雄模范的抒写存在种种误读,无非是创作者漠视甚至被动接受创作对象所致。抒写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是自我人生境界的大洗礼、大升华,是借此开掘或是抒发我们人人都具备的理想主义精神。创作者应该首先从思维方式、行为逻辑、“三观”建树等方面积极向英模人物看齐,从发自内心地崇敬、喜爱甚至化身为先进人物做起。

  ◎吴凑春(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并不必然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不是一个简单的题材问题。即使一部文艺作品取材于现实话题,关注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但不能保证它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一种精神,而不仅仅是题材划分。它要涉及普通大众的基本的东西,比如说人心、人性、人情等。当前文艺界在创作、批评、评奖等方面常常看重一部作品是否属于现实题材而轻视其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含量。

  ◎许苗苗(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20年前网络文学初起时,作品大多来自校园、都市等现实生活,但为什么后来玄幻、穿越几乎变成网络文学的代名词呢?这与当时国内通俗读物市场不够充分、作品不够丰富有关。当时大家看的言情、武侠等作品大多来自港台,读者有旺盛阅读需求,却没有相应的选择。所以看来最新鲜的玄幻和穿越受到追捧,文学网站的商业助力给人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只有这种才叫网文,才受欢迎,其他题材日益萎缩。到2014年中国作协在北戴河举办的网络文学工作交流会召开时,网文面貌已完全以类型小说为主,也正是这个会上提出网络文学要关注现实的说法。后来的五年间,网文的确越来越多以当下现实生活为对象,这不仅仅因为前期对玄幻类题材的需求已得到一定消耗,也是导向之下,作者主动靠近现实,为创作谋求更多资源的结果。

  早期写网文的那一批作者已经成长,随着他们社会阅历的增加,有一些成名的“大神”们已经察觉出现实的精彩,不仅考虑写现实网文,而且能够把它写得更好。另外,很多在传统文学界已有一定积累,起码是有创作能力的人也开始涉足网络写作。他们大多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关注点始终是社会现实,现实题材正是他们所擅长的。可以说,近阶段网络文学出现的现实题材增长的新面貌,既是主流引导的成果,也是网文内部结构变化的必然,同时也反映出读者审美趣味的变化。


  延伸阅读:

  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文艺评论的准绳(仲呈祥)

  聚焦创新,办好“西湖论坛”(庞井君)

  致敬七十年:青年文艺与国家形象

  造型艺术与新时代中国形象

  媒介融合迭代与文艺评论新样态

  人工智能与艺术未来

  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现实精神

  “融”语境下的文艺发展新生态

  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杭州召开

  青年文化里有什么?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致敬70年

  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 “西湖论坛” 开幕式在杭州举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