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文艺思潮的嬗变与未来展望_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_论坛研修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的明确要求,近期,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四川雅安圆满举办。研讨班以“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改革开放文艺思潮的嬗变与未来展望”为主题,在为期10天的时间里,邀请了郭运德、仲呈祥、王杰、饶曙光、高建平、傅道彬、李德顺、武海成、罗斌、孙郁等10位全国知名专家授课,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宣传思想文化单位的31位文艺评论骨干,以及来自四川本土的12位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参加研讨。
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现场
本届研讨班的31位正式学员是从全国推荐和社会申报的近百名人选中择优遴选的,学员中87%是来自各大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71%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平均年龄39岁,涉及影视、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研究领域,学员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化、跨艺术学科门类的特点。
本届研讨班注重突出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组织引领,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精心设置课程体系。为全面研究和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各种文艺思潮嬗变与影响,宏观把握新时期文艺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廓清文艺理论的一些思想迷雾和认识上的误区,本次研讨班在课程设计和师资邀请方面,重点突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等问题的教学研讨。雅安十日,学员们感觉像回到了学生时代,与先生同学朝夕闻道,在学术共同体中,寻找自我言说的方式,纯净美好、弥足珍贵。10位授课专家分别以《当代文艺思潮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文艺思潮》《中国电影新现象与新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文论的三次转向》《中国文学的君子形象与“君子曰”话语体系》《近40年的中国哲学思绪》《汉唐风骨 正大气象——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中国舞蹈创作观念取向与新时代的任务》《新时期文艺思潮的演变及特点》《新康德主义与文艺思潮的转向》等为题,既有对理论思潮的追根溯源,又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照;既回归传统文化经典,又放眼国际美学视野;既总结文艺批评的普遍规律,又指明具体艺术门类创作的内在遵循,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审视当下文艺思潮的极佳窗口,仿佛雨都雅安的清风雅雨,徐徐吹来,缓缓渗入,令学员们获益匪浅。
学员听课现场
二是充分挖掘学员潜能。研讨班的学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在各自研究领域已有一定建树,学员们本身就是一座蕴含巨大能量的富矿。研讨班创新学习形式,课程安排不囿于“你讲我听”,还有“我问你答”“我讲你听”,把话筒、讲台、舞台留给学员,突出专家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相互之间的思想激荡。研讨班设置了专家与学员深度互动、学员撰写授课精要、学员分组脱稿学术演讲、学员担纲学术汇报主持等环节,此外,研讨班还采用电影观摩、参观考察、文化体验等丰富的现场教学形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结业典礼上,还专门安排每位学员用两分钟时间微言大义、要言不烦地汇报各自的主要学术收获。种种形式充分激发了学员们“能写能说能创作”的潜力,研讨班始终散布着一股教学相长、平等切磋、自由讨论的学术空气,引导大家培养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激扬鲜活的学术想象力、形成精准的学术表达力。临别时分,有学员在结业纪念本上写道:“那些膜拜知识、心灵约会和思想碰撞的迷人时光,连同青衣江急流的江水,刻进生命,照亮灵魂,以此记录下动人的相遇与美妙的时光。”
研讨交流现场
三是用心打造评论家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注重利用协会自身的中国文艺评论网站、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和《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传统媒体平台,积极传播研讨班办班特色和学术特色。研讨期间,推出动画电子手册1期、微信报道18期,图文并茂、详略得当、富有学术含量和艺术气息,受到网友广泛好评,累计阅读量近3万人次。通过实时发布微信报道,一方面传播文艺评论正大气象,另一方面促进了学员的再学习,并且在面对面、有温度、有情感的直接研讨交流之外,增加了协会与学员之间的网络联系纽带。学员在成为协会媒体作者的同时,培养了学员阅读协会媒体的习惯。为了完善班级日常管理,研讨班通过开班式、学员见面会、结业式,成立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发挥学员书法、美术和动画设计等特长,题写结业证书、创作晚会奖品、制作结业视频等方式,增进彼此了解,活跃班级气氛,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同时,主办方领导和工作人员全程跟班服务,把握研讨的进度和方向,切实增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对学员的凝聚力,努力发挥协会在人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的学员说:“充盈着学术智慧,跃动着鸟语花香,流淌着温情欢乐,蕴含了文艺新力,这样一个有温情有力量的时空将永铭于心!”还有的学员说:“所阅、所识、所见,皆默契于心;每日、每时、每刻,均值得珍藏。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会不断重温这份温馨的记忆,正如一个流浪的人,怀念自己的故乡。”
临时党支部成立
通过历时十天的潜心深造,学员们达成了以下主要共识:
一、在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的关系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努力构建文艺理论的中国学派。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均取得令人称奇的巨大进步和文明成果,中国学者有责任将中国文艺发展成果理论化,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方案,牢牢掌握向世界阐释中国当代文艺特性的能力和权利。重新打量我们固有的文化遗产,重新塑造我们民族智慧的表达方式,是当下知识界很重要的一个任务。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所肖震山研究员认为,“步入新时代,在文化自觉的语境中尚古将促进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但尚古要避免形式主义和庸俗化倾向。尚古并非对‘今’的否定,而是指向历史的进步与未来的发展。”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马晓雁对宁夏诗歌评论提出反思:“在嫁接借鉴概念上逐新求变,在芜杂同时又纯理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没有将西方文论真正内化,没有完成彻底的‘翻译’。”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李说:“未来,我将坚定信念,扎根大地,仰望云天。”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郝斌博士表示,“用最大的功力跨入大文艺、大理论,用最大的勇气坚守专业评论”。学员们普遍认为,不能单纯尚古为荣、以西为尊,应努力构建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让其成为推动中国文艺发展的引擎。要了解关心时代的新情况,及时地研究新问题,及时把新思考纳入理论中去,调整理论和批评之间的关系,关切同代人、中国人的学术思考,建立植根于中国的学术品格。
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全体合影
二、在探索建立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路径方面,要立足哲学的高度、历史的厚度和文学的力度。
党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文艺作品要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要发挥文艺的引领作用。我们要用这样的理论标准,科学地认识我们的文艺实践,真实地评价我们的文艺作品,把满足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指引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在马鞍山师专副教授、马鞍山市评协主席刘霞云看来,“倡导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思潮建设,进行有思想、有深度的历史书写,是促进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精神追求的最佳选择”。楚雄师范学院讲师杨荣昌表示,“民族作家要有意识向着更高标准迈进,只有将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伦理接通人类共有的价值体系,经由文学形式的提炼与升华,民族的思维与观念才能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大家认为,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历史经验的启迪、离不开文学力量的推动。三个“离不开”,其实也就意味着文艺创作要追求“三度”,哲学的高度体现作品灵魂的高下,历史的厚度体现作品身躯和重量的大小,文学的力度体现作品血肉丰满的程度以至整个生命活力的强度。要建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就是要加强民族学理思维,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讲清楚自己国家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发展道路。
三、在把握文艺思潮的未来走向方面,要将人类整体的情感因子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理论支点。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马恩两位先哲对有关文艺美学的著述和阐释总是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密切关联,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目标则是通过文化建设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合理的未来社会。无论“中国故事”具有多么明显的特殊性,反复出现在中外文艺作品叙事中的情感因子是较为一致的。这些情感因子应作为我们进行文艺作品叙事创新和文化资源创造性转换的能量供给。《群众》杂志社副编审陈伟龄在谈到电影创作时提出,“电影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是叫好、叫座还是两者兼得?要强调电影的人民性,反映现实世界里的人生、人性、人情”。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吴晶莹博士认为,“新亚洲兴起语境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应当探究让传统流变新生,形成有效、平等的对话,在深入了解并整合亚洲的内部文化后,继而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与建构。”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裴春芳博士看来,“新时代”文学的时代精神必将是熔铸了诸多异域精神之质的、具有更为包容和宏大的开放性的文学。近现代化过程中得以强化的“内在的同情心”和“命运与共感”,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心理根基。当下的文学和文化,需要融合“中华文化”“革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区隔与分歧,找出共通之域。学员们表示,新时期文艺与世界文艺朝夕涌动,初步实现了融入世界的美好愿望,呈现出与世界文艺同频共振的鲜明轨迹。要思考如何将中国故事的特殊性与外部受众的普遍心理诉求结合起来,以产生共振,引发共鸣。
自2015年以来,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已先后在云南昆明、江苏苏州、黑龙江哈尔滨、四川雅安成功举办了四届(分别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呼为“骨一滇”“骨二苏”“骨三哈”“骨四雅”),累计有120余人参加了研讨培训,受到了参训学员广泛好评,绝大部分学员已经在文艺评论界崭露头角,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已经成为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一项品牌培训项目。
学员参观雅安博物馆
全体学员在结业式上合唱《不忘初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培训研修: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培训班 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 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
骨四雅|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学员学术汇报(第二组)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