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正文

我们就生活在中华美学精神之中——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研讨班聚焦中华美学精神

2015-05-2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瑞涓 收藏

郑州歌舞剧院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剧照 郑州歌舞剧院提供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可以用道、气、心、舞、悟、和六字概括,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和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美学共同构成,并且儒道互补,庄禅互通,儒家强调人与社会之和,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和,禅宗强调人与人心之和,故中国文化强调和,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

  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中国艺术实践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中华美学精神融汇于当代中国的艺术实践之中,并从审美的高度给予这种艺术实践以指导,一方面,中华美学精神又需要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滋养,并通过这种艺术实践来丰富其内涵,世界上绝不存在脱离艺术实践的美学精神。

  何为中华美学精神

  “我有一个困惑,中华美学精神到底是什么,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美学精神? ”在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上,面对来自全国各艺术评论领域的专家们,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刘三平坦率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困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任务。这也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指出,“中华美学精神”既是一个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对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强烈指导性的实践命题。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脉络、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特征,中华美学精神和外国美学的区别和联系,如何发挥中华美学精神对各门类艺术创作实践和艺术评论的指导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讨。

  “德先生” “赛先生”概括了一百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华美学精神可以用哪些关键词概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拈出“自厚天美”四个字,这也是他的一本书名。他指出,激励他一生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对自己自强不息,对他人厚德载物,此谓“自厚”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十六字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创造美美与共正是中华美学精神包容特征的体现,从中拿出两个字即“天美” 。仲呈祥认为,中华美学精神在戏曲中有最为典型的体现,四个龙套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重在营造意境,与西方美学求真完全不同。

  这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导彭吉象的观点不谋而合。彭吉象指出,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统一,西方传统美学强调美与真统一,以中国戏曲悲剧为例,西方话剧舞台上的主人公可以几乎全部死光,比如《哈姆雷特》 ,而中国戏曲悲剧则希望善战胜恶、大团圆精神,其追求美与善统一的方法就是,寄希望于清官,比如《秦香莲》;寄希望于老天,比如《窦娥冤》 ;寄希望于想象,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化蝶;寄希望于神话,比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则可以用道、气、心、舞、悟、和六字概括,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和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美学共同构成,并且儒道互补,庄禅互通,儒家强调人与社会之和,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和,禅宗强调人与人心之和,故中国文化强调和,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

  传统的儒释道美学之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革命文化也是中华美学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傅庚辰曾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地道战》 《红星照我去战斗》 《红星歌》《映山红》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雷锋,我们的战友》 《星光啊,星光》等等,他对革命的信仰与真诚渗透到歌曲之中,感染了一代代人。傅庚辰强调,革命家诗词是革命精神的灿烂迸发,是革命理想的光辉写照,是革命家为人民的事业英勇奋斗的历史足迹,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宝贵财富。夏潮也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特别珍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苏州网师园

  中华美学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存在于生活实践之中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创作舞剧《风中少林》时,跟少林寺大武僧建德讨论究竟什么是禅,追问好多遍之后,建德告诉他说,冬天雪地上兔子跑过留下的脚印,春天太阳冉冉升起,树枝上生出嫩嫩的绿叶……这些都是禅。受此启发,冯双白在舞剧中用一把扫帚的意象来表达扫除心中灰尘这样充满禅意的意蕴。他的很多舞剧演出十多年来国内外广受好评,冯双白说,这些舞剧之所以能穿越时间障碍就是因为其中贯穿了一种中华美学精神的力量,传达出了一种独特的意象美。夏潮以此为例强调,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中国艺术实践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中华美学精神融汇于当代中国的艺术实践之中,并从审美的高度给予这种艺术实践以指导,一方面,中华美学精神又需要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滋养,并通过这种艺术实践来丰富其内涵,世界上绝不存在脱离艺术实践的美学精神。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言,孔子之伟大就在于不愿舍器而言道,道就体现在器,体现在日常行为规范之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指出:“中华美学精神在哪儿?就在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经典作品之中,这些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东西,就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一定不是一句空话,就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是背下24个字就是弘扬了,要落实到行动之中,欣赏经典作品,演绎经典作品,阐释经典作品,都是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华美学精神绝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生长于中国古典美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生长于一百年来的变革之中,生长于当下艺术文化实践当中。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室主任孙士聪认为,我们并不是要“重建”中华美学精神,我们就生活在中华美学精神当中。有人认为二十世纪百年没有传统,但我们并非生活在荒漠之中,百年来有传统,五四、十七年、 “文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新世纪十五年都需要进行讨论,建构中华美学精神也必须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也强调,讨论建构中华美学精神重要的是看中国社会的现实,抛开现实空谈是没有意义的。

  怎样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落实到当下生活中去?这也是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一直思考的问题。以禅宗美学为例,它曾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传统艺术,包括诗歌、文人画、园林以及青瓷等,并曾经对美国前卫艺术发生重要影响,启迪了其创作方式与表现形式,如先锋音乐代表约翰·凯奇,画家莱因哈特,乃至波洛克、奥姬芙等。可以说,禅宗美学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偶发艺术等。当下,已有一些艺术家与设计师将禅宗美学推崇的朴素、简洁、虚静融入到艺术表现与艺术创作、设计中,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不过,禅宗美学展现的审美态度与境界有待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与传达。李昌菊强调,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弘扬不能全部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应关注其实践品格。

  然而落实中华美学精神也要防止走偏,从厚今薄古、厚西薄中走向完全否定西方或者盲目崇古尚古。刘三平认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不应把西方美学视为洪水猛兽,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不了解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无法自己定义自己;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需要研习古代经典著作,但是目前社会上的读经热潮需要正确的引导,从古代经典的阅读走向对当下中华美学精神的总结提炼,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当前社会上也有鼓励孩子从小读经上读经班的现象,彭吉象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四书五经中很多涉及哲学的内容,孩子读不懂,“倒不如读唐诗宋词,从艺术入手更好” 。

  审美、识美、鉴美和弘美,文艺评论家责任在肩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文艺评论工作者责任在肩。夏潮指出,如果说文艺创作是创造美、展示美、讴歌美的工作,那么,文艺评论就是审美、识美、鉴美和弘美的工作。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认为,一些理论命题需要从事评论的人来讲清楚,比如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哪些做了市场的奴隶,哪些是感官娱乐,能否举出例子,来告诉创作者哪些不能再写了,创作队伍中还有些人没有搞清楚。

  “我们的批评缺乏有效性,现在很多评论几乎是无效的。 ”何弘提出的这个问题表达出了很多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内在焦虑。他指出学术和评论是有区别的,一些高校学者做评论很多都在讲理论,体会不到作品中微妙的好处在哪里,评论既无法影响作者,也无法影响读者。仲呈祥也指出,一些评论工作者缺乏定力,大环境提倡市场化的时候,就大讲票房是检验艺术品的最高标准;大环境倡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时,就转而呼唤绿色票房。 “文艺评论是什么?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方向盘,方向盘都忽左忽右,这怎么行呢? ”如何加强批评的有效性,将文艺评论转化为生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成为文艺评论家亟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傅谨的意见与众不同。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说文艺评论指导创作,傅谨却对此不抱希望,大半辈子的评论文章很少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做文艺评论是跟人分享我们的感受,只不过我们比普通观众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专业的思考,仅此而已。 ”但是,他强调,专业评论人还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即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关键时刻做正确的事情。以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张庚为例,上世纪50年代,以阶级斗争理论来简单批判戏曲的文章占据了大多数,大批戏曲面临被封禁或修改的危机,如《秦香莲》等清官戏,老百姓爱秦香莲,但秦香莲找包公伸冤,包公是封建官僚,老百姓怎么能把希望寄托于封建官僚身上呢?老百姓应该奋起反抗才对。这时,张庚及时地从苏联文艺理论中找到了“人民性”概念,为传统戏曲找到了合法性,以人民性的角度来看,人民喜欢的东西一定有它的合理性,大批剧目得以保留。张庚并不是振臂一呼,而是一点点去做,他每走到一个地方作报告,都在讲传统剧目有哪些合理性,我们应该怎样解读。他还用“清规戒律”一词来说当时的意识形态教条,成为当时戏曲界用得很多的一个词,用一个说法救了一个行业,对50年代的文化政策纠偏,也使戏曲得以流传到今天。传统戏曲讲忠孝节义,在当时却都被当作愚忠愚孝一概受到批判。保留了传统剧本,也就保留下来传统中的价值观,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做出了贡献。“从艺术本身出发,从历史出发,从文化语境出发,来评价作品,并保持自己的良知,在极端意识形态框架中重新阐释传统剧目,张庚是这样一位大师,也是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一位榜样。 ”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