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_文艺政策_政策理论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文艺政策>正文

两会声音|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03-1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郑晓幸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310/index.htm?page=/page_5/202103/t20210310_536946.htm&pagenum=5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目前,我国文艺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弱项、短板和挑战,相距建设文化强国还存在很大一段距离,亟待把文艺作品质量提升与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满足广大群众高质量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需要坚持系统化思维,统筹宣传文化、文联、文旅等多部门力量,发挥国有文化企业骨干作用,大力激发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创作潜能,打通文艺创作生产最后一公里,推进全社会形成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文艺的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作品的“剧作者”“剧中人”“评判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让文艺作品具底气、接地气、有生气。把深入生活纳入文艺单位目标管理和领导班子年度考评,作为文艺工作者业务考核、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在成果展示、扶持培养、晋级晋升、评奖表彰等方面,向长期深入基层、笔耕群众生活的作家、艺术家倾斜。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宣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秀文艺工作者典型事迹,发挥知名作家、艺术家带头作用,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界蔚然成风。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文艺创作。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文艺创作的鲜明主题,全面展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发展前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文艺创作生产,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聚焦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不断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工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筑美丽中国梦。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规划和组织实施。加强对文艺精品创作的题材组织,优化文艺创作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策划重点选题和创作方向,引导各类文艺机构和艺术家认领确定,投身主题创作。深入研究把握文学、戏剧、影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摄影、民间文艺、网络文艺等门类发展动态,科学设置符合文艺创作规律的规划周期,更好发挥文艺规划的导向示范作用。整合利用文艺类基金、专项资金,加大对规划创作生产的投入,加强对优秀文艺作品评论、宣传、推广的服务保障。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利用和文艺精品创作。支持文艺工作者讲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背后的文化故事,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设计、民族特色与国际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推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文脉传承、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更好表现中华历史文脉、时代变迁、人文精神。组织重点题材影视剧、舞台剧、出版物等项目论证评审,建立优秀剧本遴选机制,精选原创基础好、创作力量强、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导向的优质项目,加强跟踪指导,提供帮助扶持。引导文艺创作把票房收入、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量化指标与专家评价、群众好评统一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增强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抓好德艺双馨的文艺领军人才培养。要大力培育德艺双馨的文艺领军人才。发挥文艺名家作用,落实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实施“委约创作”制,加大资助扶持、宣传推介力度。实施柔性引进名家大师计划,支持创办工作室,实施“项目带团队”培养模式,通过给项目、配导师、搭平台,带动优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建设中华文艺拔尖人才库,量身定制个性化文艺拔尖培养计划,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艺骨干参与主持重大课题、承担重点项目、领衔重要演出,培养新一代拔尖人才。

  大力支持民营文艺工作者成长成才。把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等新文艺群体和文化经纪机构、演艺公司等新文艺组织纳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文联、作协工作范畴。支持民营文艺机构与国有文艺院团跨体制合作,与高新科技、旅游、农业等领域跨行业合作,为民营文艺工作者在项目申报、展演展示、评比奖励等方面创造条件,在职称评定、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便利,发挥文艺繁荣“生力军”作用。引导从事大型文化企业机构建立完善内容编辑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强化内容把关。

  引导支持优秀文艺成果的转化推广。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科技成果,聚焦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高新文创装备制造业,丰富创作手段,拓展艺术空间,不断增强文艺传播表现力、核心竞争力。鼓励筹建线上线下“优秀剧本超市”,办好剧本推介会,发挥“剧目孵化器”功能,搭建文艺与金融对接孵化平台,推进优秀文艺剧本的项目路演、融资孵化,向动漫、网游、影视等形态转化,引领好创意优先推广。着力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展示中国魅力、适应海外市场需求、易于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文艺作品,认真总结国际委约、定向制作、境外参展合作等成功经验,努力探索多种“走出去”模式。

  引导和支持网络文艺有序健康繁荣发展。创新网络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管理机制和手段,建立优秀网络文艺作品项目库,加大对原创优秀网络文艺作品的扶持和推介力度,举办网络文艺原创大赛,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业态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有机融合、相互转化,引导用适合互联网的话语体系讲好百姓身边日常故事,传播正能量,推动形成写人民、人民写、人民参与、人民共享的网络文艺新常态。加强网络文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好权益维护、业内交流、研讨推介、文艺评论作用,增强自律意识和底线思维。

  强化文艺阵地建设管理和文艺评论工作。建好用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剧场、电影院等各类文艺阵地,发挥广播、报刊、电视台、网络媒体、电子出版物的积极作用,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给错误文艺思潮和不良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和展示平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举办各种展映展播展演展览和品读鉴赏传唱活动,让优秀文艺作品走进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发挥文艺评论家协会作用,鼓励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加强青年文艺评论家队伍建设,培育一批青年文艺评论骨干力量。

  (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张安伟)


  (作者:郑晓幸,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


  延伸阅读:

  两会声音|健全新文艺群体管理机制 提升新时代文化治理体系/郑晓幸

  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新文艺群体(郑晓幸、李明泉)

  两会声音|提振乡村传统演艺活力 引领乡村文化风尚(吴文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