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2023曲艺:传承中创新 探索中进取(蒋慧明)

2024-04-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蒋慧明 收藏

【内容摘要】 2023年度曲艺艺术的发展与成果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演活动频繁,许多新创节目反映了曲艺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探索中亦有深入的思考;二是青年曲艺人才的集中亮相,积极发挥其在业界的引领作用,亦凸显出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三是曲艺理论评论与创作、演出的有机融合,对于曲艺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曲艺事业的整体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相间的表达方式,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是曲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优势,更是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

【关 键 词】 曲艺 创演 青年 评论

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文艺演出市场全面复苏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曲艺界始终遵循“曲随时代、艺为人民”的创作宗旨,持续致力于曲艺的创作演出、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传播普及、群众文化等诸多方面,勇立潮头、奋发有为,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相间的表达方式,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5月9日至10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这是全国曲艺界的一件大事,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二百六十余名曲艺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审议通过了工作报告,修订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曲协新一届领导机构。正如新当选的中国曲协第九届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在专访中所言:“广大曲艺工作者要不负伟大时代和人民,努力发挥曲艺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汲取营养,创作更多聚焦新时代、反映新生活、展现新风貌的经典曲艺作品,用独具魅力的曲艺艺术,生动描绘中华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

回顾2023年度曲艺艺术的发展与成果,有三个关键词最为突出,即“创演”“青年”和“评论”。

一、创演:有探索 有反思

2023年度的曲艺创演活动频繁,除了一些高规格的全国性赛事和展演活动相继举办外,区域性的展演活动以及各地方院团的新创节目亦亮点频频。从开年之初的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山东胡集书会、河北曲艺元宵晚会等,到持续开展的第十一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第十一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第四届东北地区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第四届中国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第三届河南坠子大会、第一届陕北说书大会、首届绍兴莲花落艺术节等,以及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月满大湾区”——2023粤港澳大湾区曲艺艺术周等,演出曲种多样化、创作内容接地气,都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地方曲艺在祖国大江南北深受各地群众喜爱的真实情况。其中,上海评弹团创排的中篇评弹《战•无硝烟》继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后,于4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进行了汇报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纪念关心评弹事业的老首长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讲话发表40周年,上海评弹团于2021年组织力量创排了以小人物视角再现上海解放初期惊心动魄的红色金融战的中篇评弹《战•无硝烟》。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该作品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形式的探索,都较以往有所突破。高博文、毛新琳、姜啸博、黄海华、陆嘉玮、陶莺芸、侯骁晟等老中青三代演员共同演绎。这部别具一格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评弹的说表形式,又打破了过去一桌二椅的坐唱形式,人物的上下场更加灵活。就像上海评弹团近年来陆续推出的《林徽因》《繁花》《初心》《医圣》等一系列新作一样,这部作品体现了上海评弹团积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探索评弹演出新的表现形式方面的多种尝试,同时又虚心接纳各方观众的反馈意见,努力做到“传承有序,创新适度”,即前辈大家们一再强调的——评弹终归要像评弹。

中篇评弹《战·无硝烟》演出照(来源:“上海评弹团”微信公号)

7月,由苏州评弹团盛小云领衔的长篇弹词《啼笑因缘》新篇《“娜”事xin说》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登场,同样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历经八年的精心打磨,盛小云和她的创作团队编演的《“娜”事xin说》相继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巡演,在江南听客中颇受追捧。此番进京演出,虽然只是精选了其中的几回,但无论是超强演员阵容的现场演绎,还是从传统书目中生发出来的崭新故事情节,都令人啧啧称叹。与传统的长篇书目和中篇弹词相比较,《“娜”事xin说》编排了九回书、分三场演出,既独立成篇又贯通连缀,这种从适应当下剧场演出要求出发的编排方式,无疑大大拓宽了当代苏州弹词表演的样式,也为不同层次的观众走进剧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以原著中语焉不详的何丽娜为主角的全新故事,令《啼笑因缘》这部传承了几代演员的传统长篇书目“老树发新枝”,别样的书情书理也给观众眼前一亮的观感。从姚荫梅到蒋云仙再到盛小云,一部长篇弹词《啼笑因缘》传唱至今,充分体现了传统艺术传承有序、发展创新的可喜过程。因此,这部全新演绎的《“娜”事xin说》既可以说是按照盛小云的说表特点量身打造的“定制款”,同时更是几代艺术家孜孜以求、永不停歇的艺术传承理念的集大成之作。

相较于品类众多的其他地方曲种,苏州评弹的传播面和影响力都相对突出,与此同时,评弹界探索创新的步子也相对迈得更勤。譬如除了上文提到的上海和苏州的评弹艺术家们推出的新作品之外,还有像常熟市评弹团的《傲梅吐芳》、启东市评弹团的《板凳姑娘》、江阴市锡剧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等新创节目,在题材开掘、表现手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和创新。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优势和契机,以精准定位、垂直受众、赢得市场的传播学思路,努力探索如何用当代人的思维和评弹的语言来讲好经典的中国故事,让传统艺术在当代青年人的心中真正地“活起来”“火起来”。当然,创新的步子究竟能迈多大?创新的成果最终能否被大家接受?这都有待于连续不断的创演实践去提交答案,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年末,由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自贡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创排推广的曲艺剧《桃李春风一壶酒》在四川文化艺术中心戏剧厅上演。该剧以轻喜剧为基调,讲述了一家名为“盐帮马家楼”的自贡盐帮菜馆的兴衰故事,透过一个行业看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该剧的亮点之一是将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四川扬琴、四川车灯、四川竹琴等曲种的传统唱腔与摇滚乐、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的前卫表达相结合,展现了较为开阔的创新空间。这是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继《山高水长》《成都家书》《玉石调羹》等综合性舞台艺术作品之后的又一次探索,该剧不仅展示了多种曲艺形式,也充分发挥了曲艺演员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

类似作品还有亮相于第三届四川省艺术节的曲艺音乐剧《周永开》、第十一届中国曲艺节的曲艺剧《盐阜往事》等,从舞台呈现方式来看,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多元跨界融合的特点;从演出时的现场效果和观众的反馈来看,也确实比较受欢迎。不过,对于“曲艺剧”这种仍在探索中的新的舞台样式,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赞成者认为,这些作品强化了戏剧冲突和人物设定,同时也保留了曲艺曲种的原有特征;反对者则认为,摈弃了“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曲艺表演特质,以“扮演”角色代替“摹拟”人物,曲艺成了剧中的元素之一而非独立的主体,显然有悖曲艺艺术的本质。

曲艺剧究竟是“曲艺”还是“剧”?显然,短时间内尚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不过,对于有导演所言“……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用一个剧作为载体,将各种曲艺形式融汇其中,是推动了曲艺向前发展的一大步”的说法,笔者则表示难以苟同。若以牺牲曲艺自身的独立性为前提,而一味提倡“剧化”的舞台表现样式,那么,未来的曲艺绝不是大步向前发展,而是会慢慢被隐没直至消失。

2023年,曹云金相声直播的火爆“出圈”是线下演出之外的又一热点现象。其实,“相声+直播”现象的出现已非新鲜事物,随着自媒体的愈发普及,特别是基于三年来线上直播的实践经验,相声“云直播”早就是年轻演员展现自我风采的有效途径,且整体的制播效果以及观演双方的互动交流都日渐成熟和丰富。

分析相声直播之所以引发各界热议的根本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自带话题感,为相声直播的火爆起到不可或缺的引流、加持的助推作用;二是表演者基本功扎实,特别是有别于碎片化、段子化的完整作品演绎,加上多年舞台实践的积淀,现场掌控能力较强;三是熟谙新媒体运作的诸多环节,精准的内容投放与适时的传播互动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出圈”现象并不具有简单的可复制性,同时,从中亦可得出结论,即:这既是从业者对当前文艺生态环境的主动适应,也是观演双方对传统艺术当下生存环境的共同思考——无论传播途径如何变换、传播技术如何更新,唯有遵循相声自身的艺术规律,才能真正有助于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简而言之,火爆“出圈”现象固然能够提振整个曲艺行业的受关注度,但绝非唯一的成功路径。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多方着力、踏实前行。

二、青年:挑大梁 当主角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不断进取,这是新时代摆在每一位曲艺工作者面前必须完成好的时代课题。如何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正是今天的青年曲艺人需要面对和必须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代曲艺的青春力量正在集体绽放,这是时代的机遇,也是这一代青年曲艺人的幸运。

随着文艺演出市场逐渐恢复常态化,各地的曲艺演出日渐红火热闹起来。这其中,青年曲艺人的身影最为活跃和亮眼,尤其是在一些大型赛事或展演活动中,他们的表现令人心生欢喜、充满希望。例如,“牡丹绽放”——第三批曲艺英才培育行动汇报演出系列活动(5月,北京)、第七届“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新作展演(6月,广东深圳)、第五届“通州杯”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系列活动(10月,江苏南通)、第十一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12月,北京)等全国性的展演活动中,青年曲艺人的集中亮相便充分反映了相关单位及组织近年来在青年曲艺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6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武汉盛大开幕。作为全国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本届非遗曲艺周以“曲艺荟江城 说唱新时代”为主题,共有145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参加了多种形式的展示展演活动,演出场次超过120场,集中展示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颁布实施以来全国曲艺非遗保护成果,充分体现了全国各地曲艺传承保护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线下举办的多场演出外,通过云上剧场、云端访谈、直播活动等多种形式打造的这次“云端”曲艺盛会,全面呈现了非遗曲艺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全社会尤其是年轻观众对曲艺的关注。本届非遗曲艺周活动充分体现了人民性、时代性、广泛性和参与性特点,特别是由各地具有影响力的非遗项目年轻传承人参演的一批优秀曲艺节目曲种多样,既有南方的弹词、评话、清音、南音、渔鼓等,也有北方的评书、相声、大鼓、单弦、时调、二人转、快板等,还有少数民族的乌力格尔、伊玛堪、大本曲等,地域特征浓郁、时代特色鲜明,且注重传统与时代的融合、名家新秀齐登台、南腔北调竞争妍,集中体现了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9月,第十一届中国曲艺节在四川乐山举行。作为曲艺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曲艺盛会,为期四天的曲艺节紧扣“曲艺的盛会、大众的节日”这一主题,包括开幕式、闭幕式、南方片精品曲艺专场展演、北方片精品曲艺专场展演、四川曲艺专场演出、“送欢笑”、“进基层”等九场演出和一场加强曲艺创作推进会,涵盖了相声、快板、京韵大鼓、四川清音、苏州弹词、陕北说书、河南坠子、南音、粤曲、二人转、好来宝等五十多个南北特色曲种,一百多个曲艺节目,其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正如开幕式上的节目《归来》的寓意,从传统走进现代的曲艺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丰厚绵延的审美土壤和数量庞大的观众群体,正以新的姿态尽情说唱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尽显曲艺艺术的生机与活力。福建南音《百鸟归巢》、粤曲《人民就是江山》、陕北说书《咱是说书唱曲的人》等节目,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讴歌新时代的风采;彝族说唱《峨边克斯》、柯尔克孜族史诗说唱《玛纳斯》、藏族甘孜踢踏说唱《雅吉桑姆》等少数民族曲艺节目,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繁复性,民族风情和历史文脉交相辉映。

11月,“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展演”在北京民族剧院精彩上演。这是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相关全国文艺家协会共同组织实施的“新时代青年艺术骨干培养计划”的年度成果汇报演出之一,旨在为优秀青年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搭建高规格、专业化、机制性的展示平台,营造文艺界“大练兵、大比武”的氛围,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出精品,支持青年艺术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形成文艺界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人才成长环境和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青春在舞台绽放。“新时代青年艺术骨干培养计划”按照德才兼备、优中选优的原则,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20位青年曲艺人才与新老名家汇聚一堂,竞技艺、亮绝活、展风采,一起为观众奉献了三场别具韵味的曲艺专场演出。相声、快板、评书、二人转、苏州弹词以及极具地域特色的天津时调、扬州弹词、沁州三弦书、乌力格尔等共15个曲种轮番亮相,尽显曲艺百花园的多姿多彩、枝繁叶茂。展演中,既有传承经典的快板《武松打虎》(杨锦龙)、弹词开篇《西厢记•莺莺操琴》(陈烽)、天津时调《军民鱼水情》(刘渤扬)、河南坠子《小黑驴儿》(李玉萍)等传统节目,也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创节目如湖北小曲《“桥”见中国》(姚俐玲)、四川清音《两匹马》(罗捷)、杭州小热昏《实话难说》(金一戈)、相声《合辙押韵的评论区》(金霏、陈曦)等,传统与现代璀璨交汇,展现了青年曲艺人才坚持守正创新、勇毅奋进的丰硕成果,承继前辈、勇攀高峰的艺术追求和严谨扎实、日益精进的艺术功底。更为重要的是,这批曲艺青年英才的集中亮相,必将激励更多的青年新秀积极发挥业界引领作用,彰显曲艺界老中青名家新秀竞相争艳、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喜人局面。

5月,第三届大学生曲艺周在山东青岛举办;10月,第四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系列活动在天津举行;11月,辽宁省第五届大学生曲艺节在鞍山举行……近年来,随着“曲艺进校园”活动的有序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益复苏,大学校园里的曲艺创演活动越来越普及,各级相关单位组织的大学生曲艺展演等系列活动也愈发体现出覆盖面广、参演曲种多、作品质量高的总体特点。例如辽宁省第五届大学生曲艺节中涌现出的优秀获奖作品——由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四名女生表演的群口快板《中国诗民族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基本功扎实,舞台呈现活泼又阳光。此外,像弹词开篇《复兴畅想》、相声《我是学霸》《如此上课》等节目,均不同程度地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及对传统曲艺的热爱和了解,透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人物鲜活的参赛节目,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开阔的艺术视野和较强的创作能力,集中展示了当前高校曲艺发展的总体水平,给人以“青春、传承、创新”的积极印象。可以预见,这批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青年曲艺爱好者们,在相关单位的持续关注并给予更多的专业培训辅导后,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曲艺事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储备人才。

综揽各地专业曲艺院团2023年度的业务演出活动不难发现,活跃在台前幕后的多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曲艺人们。例如,中国煤矿文工团说唱团首演于北京吉祥戏院的《说唱大运河》曲艺晚会,通过曲艺的“说、唱、演、评、噱、学”等技巧,以评书、快板、鼓曲等诸多曲艺元素为基础,综合了民乐、京剧、古彩戏法等艺术形式,辅以灯光、音效、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活泼生动地诠释了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悠长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采风、创作到搬上舞台,整台节目的演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青春洋溢,生机勃勃。再如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专业曲艺院团,北京曲艺团全年演出501场,积极创新驻场演出新模式和节目新形态,持续打造和打磨青年人才展演专场、相声新作品专场、“重听经典”大型鼓曲演唱会等多个自有品牌项目,为提升院团影响力和知名度赋能、助力。其中,“一城三带”主题系列展演之一的《中轴魂》曲艺专场,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通过剧情化的表演式串联将快板、北京琴书、西河大鼓、评书、单弦、相声、京韵大鼓等七个不同曲艺形式的原创单体节目进行有机结合,多样地展现了浓郁的京腔京味和中轴线的历史人文。北京琴书《角楼传说》讲述了明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的故事;评书《江山如此多娇》的时间落在1959年,在天桥附近的东方饭店里,关山月、傅抱石两位大家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相声《进击的快板》则关注了当下时兴的民宿与网络直播……北京曲艺团的年轻演员们“化身”为导游、大巴司机、旅游团领队三个角色游走在各个景点、自然诙谐地穿针引线,在挖掘中轴线悠久历史的同时,更展现出了当下北京城热络的风土人情,让历史与现代、非遗保护与人间烟火,在这条历久弥新的文化脊梁上对话共存。此外,像北京曲艺团创排的《我不是保镖》《“有家”客栈》、大逗相声社创排的《同行的你》、嘻哈包袱铺创排的《钓鱼》等相声剧,题材涉及反诈、反腐、养老等老百姓关心热议的话题,反映出青年曲艺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与思考。这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曲艺新作,既彰显了青年一代的艺术自信,又充分体现出他们身上独有的时代精神风貌。

由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青年评书演员武宗亮排演的原创中篇现代评书《3005次英雄列车》,经过反复打磨和修改后,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的中期汇报演出正式与观众见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该作品充分发挥了传统评书的艺术特点,又恰当融入当代语汇和编创技巧,整部作品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演员的现场演绎富有激情,同时注重与观众的现场交流,体现出曲艺艺术特有的“说法中现身”的表演特质,使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并能增强对评书这门传统艺术形式的认知和喜爱。值得注意的是,整部作品的前期筹备工作充分,创排、演出过程亦充分反映出团队合作的专业性和合理性,尤其是院团对青年曲艺演员的高度重视和着力培养。

10月亮相于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的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首批曲艺人才进京汇报演出”,同样反映出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对青年曲艺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展演中的九位优秀青年曲艺演员向首都观众汇报了杭州小热昏、绍兴莲花落、宁波走书、温州鼓词、湖州三跳、象山唱新闻等浙江地方曲种,既有经典的传统节目,也有贴近现实的新创节目,韵味十足且令人耳目一新。名家孵化计划通过一人一案、科学有效的个性化培养,以口传心授、辅导领航、培训研讨、交流互鉴等多种师徒传承的实践方式,取得了丰硕的孵化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和肯定。无疑,浙江省这一行之有效的人才孵化方式对全国曲艺人才梯队建设和曲艺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评论:被看见 被听见

长期以来,曲艺的理论评论工作相较于热闹红火的曲艺创演实践,显得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少、发声渠道窄,再加上学术界对曲艺理论有意无意的漠视,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曲艺理论建设的加速发展。近年来不断有高校学者加入到曲艺理论研究的行列中来,各类基金项目中有关曲艺研究的项目占比逐年递增,相关研究的视角和领域不断拓宽,且曲艺类的正式出版物数量年年增加。特别是随着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曲艺”位列其中,“戏曲与曲艺”于2022年正式进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曲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预示着曲艺未来的发展格局会越来越完善和系统化,显而易见,关于曲艺的理论研究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过,就目前所见,在现有的一些曲艺类出版物中,普及类读本中东拼西凑的痕迹较重,学术著作中生搬硬套西方文艺理论的现象亦比比皆是,曲艺理论的相关成果尚未有效转化成创演人员所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

2021年,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明确指出: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要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要强化组织保障工作(点击查看)。无疑,这对曲艺评论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月发布的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暨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作品中,崔晓的《曲艺文化符号的成因厘清与价值诠释》和谈欣的《尊重艺术 尊重自己 尊重观众》分获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文艺长评文章和优秀文艺短评文章(点击查看),祝鹏程的《相声新风貌: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相得益彰》获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长评文章(点击查看),反映出青年理论工作者对曲艺发展现状的独到观察与思考。年末,在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入围终评作品的名单中,著作类有贾振鑫的《中国曲艺生态研究》、周敏的《口头性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问题:“十七年”新曲艺研究》,长评文章类有季珩的《试论听众反馈机制的衰退与评弹长篇书目演出的弱化》、赵倩的《论融媒体时代网络曲艺评论的发展》,短评文章类有崔然的《“包袱”的艺术与艺术的“包袱”》、陶春敏的《苏州评弹传承发展的当代思考》,以上理论评论成果无论是观察的视野和角度,还是著述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明显的提升(点击查看)

7月11日,由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曲艺评论人才培训班”正式开班,第一阶段的集中培训历时31天,邀请了共计34位专家学者授课,课程内容涉及文艺政策、文艺理论以及曲艺史论、曲艺音乐、曲艺美学、曲艺传播等各方面,除集中授课外还有观摩研讨、调研实践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安排,来自全国各地的25名青年人才共聚一处、认真研学、成效显著。

近年来,曲艺的创作和演出均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曲艺评论较之其他舞台艺术评论则相对薄弱,亟需通过加强曲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达成创作、评价、审美的共识,推动新时代曲艺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首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曲艺评论人才培训项目,该项目培训主旨明确、课程设置合理、针对性强、实效明显,有力提升了曲艺评论人才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注重曲艺的创作、评论与舞台演出实践的有机融合,对当前曲艺艺术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可以预见,在此基础上,曲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专业化、年轻化的时代特征必将得到有力彰显。

6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在京举行。本届峰会以“曲艺高等教育:新起点与新征程”为主题,旨在立足曲艺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崭新坐标,抓住新的机遇,深入总结各高校在推动曲艺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找准高等教育在推动曲艺艺术传承发展和曲艺事业繁荣兴盛中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对更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曲艺人才,实现曲艺教育现代化规范化系统化,推动曲艺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曲艺终于告别了过去“有实无名”的尴尬处境,有了自己的正式“户籍”,标志着长期以来曲艺高等教育环节严重缺失的状况实现了零的突破。与此同时,曲艺学的学科建设亦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一年来,陆续有郝戎、朱恒夫、周泉、蒋瑛、孙大庆等学者发表了与曲艺学科建设相关的理论文章。随着曲艺学科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不断完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具有曲艺独立学科立场的理论评论成果涌现,共同构建曲艺艺术全面发展的大格局。

10月,一南一北的两场研讨会均在业内外引起一定反响。由中国曲协、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曲艺绍兴(柯桥)高峰论坛在为期三天的议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家和理论工作者们,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新时代曲艺”这一主题,共同研讨曲艺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曲艺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承办的“用相声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传统曲艺的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是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之一,也是第十四届北京青年相声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专家全面梳理当前相声创演实践中的成果和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新时代相声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风向,为推动做好相声创演及评论工作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由此可见,更好地团结和联动各方理论评论人才,大力推动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有效促进文艺评论与创演实践的互动互鉴,势必会对当下乃至未来曲艺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网络曲艺评论的风生水起,是2023年引人注目的另一点。目前,各地专业曲艺院团和民间曲艺班社大都开设了自己的新媒体账号,不过主推的内容还是以演出资讯、院团内部工作为主,也会转发一些曲艺评论文章,但数量不多。天津“曲艺评论人才培训班”期间,培训班学员、成都哈哈曲艺社的班主田海龙创建了“曲艺评论”公众号,旨在为曲艺研究者和曲艺实践从业者之间搭建一个彼此充分沟通交流的桥梁、为曲艺学科的建设与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该公众号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王兴昀的《曲艺评论的四个切入点》,从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人才培养四个层面阐述了曲艺评论与曲艺创作、曲艺现象、曲艺观众和曲艺发展的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的半年多里,该公众号上陆续发表了培训班学员、授课老师及曲艺界同行们的百余篇评论文章,在各地的曲艺爱好者和曲艺从业者中间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另一个比较有特点的非官方自媒体账号是由一群海内外青年评弹爱好者们,本着对评弹艺术朴素的热爱,于2020年1月初共同创建的“还是评弹嗲”吴语文化青年社群。该公众号致力于建立面向青年听众的评弹艺术社区,促进青年群体对评弹艺术的理解、传播评弹艺术、传承吴语文化。目前,社群会员人数近700人,足迹遍布长江南北、五湖四海,形成了紧密且活泼的艺术欣赏与讨论氛围。这是一个属于青年听众的自由联合体,亦得到了评弹界诸多专业人士的联动,社群的主要成员利用自身熟悉新媒体运作模式的优势,积极致力于推广评弹艺术,引导青年观众走进书场、剧场,用青年话语活化评弹生态。如今,“还是评弹嗲”已经开发了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多个推广渠道,形成了阵容强大的新媒体矩阵,全媒体累计关注人数近五千人,公众号推文的月均浏览量达到两万人次,为青年观众接触评弹提供了可靠的路径、为评弹的当代传播争取了可观的流量。其中的评弹艺术赏析专栏“书博士”、评弹文史知识专栏“旧书钞”、一线评弹演员和票友的访谈栏目“弦索谈”、定期搜集发布江浙沪等地的评弹演出信息的“书坛报”等栏目,均达到了质量与流量的统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当下评弹演出的热点现象,“还是评弹嗲”适时推出社群同仁撰写的评论文章,例如《风物长宜放眼量|如何评价上海评弹团在央视元宵晚会的两次亮相?》,就上海评弹团演员参演的两个节目《新花好月圆夜》和《声声慢》在观众中引起的不同反响展开讨论,从评弹的“前世今生”谈到了当下评弹届创演实践的现状,立论公允、资料详实,相当具有说服力。

弦索叮咚、吴侬雅韵,评弹艺术深深影响了江南民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生活,面对吴语衰落的文化危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还是评弹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广评弹艺术、提振吴语文化自信、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本土意识、共同守护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积极意义。我们更乐见传统的评弹艺术在当今的青年群体中扎下深根、焕发生机,以新的面貌在江南的沃土上世世代代地永续传承。其他还有“戏曲曲艺两门抱”“故纸寻觅”等自媒体公众平台在曲艺迷中也有相当多的拥护者,这些媒体平台钩沉史料、整理发布老艺术家口述资料等,不定期推出了不少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曲艺类理论评论文章。当然,也有一些微信公众平台的推文虽然有流量,但内容质量却经不起推敲、谬误常见,需要加以认真甄别。

7月,在京举办的纪念连阔如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以及11月在成都召开的纪念李德才同志诞辰120周年暨“德”派四川扬琴赏析会等活动在业内外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2023年又有几位德艺双馨、成就卓著的老艺术家包括罗扬、蔡兴林、余红仙、蒋云仙、马玉萍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痛悼之余,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不仅要继承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更要深入学习效仿他们的开拓创新意识,并付诸于当下的曲艺创演实践中。

回顾2023年的曲艺发展态势,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曲艺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在不断增强,其中呈现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努力与实践,值得大力提倡与弘扬。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曲艺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塑时代之形、铸时代之魂,曲随时代、艺为人民,以更多具有时代感召力的优秀曲艺作品回馈社会和人民,这正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曲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作者:蒋慧明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3期(总第102期)

责任编辑:王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蒋慧明 | 2023曲艺:传承中创新 探索中进取(“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2024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3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