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两年来,面对变革与挑战,中国影视行业逆势复苏、破浪前行、由大向强,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节点上。2021年10月18日至21日,第七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青年文艺评论家、博士代表等围绕“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影视”主题,聚焦新发展阶段中国影视的创作实践、产业格局、受众审美新变,关注媒介环境变迁给影视领域带来的机遇和影响,探讨复杂的国际变局中影视对外传播的策略与方向,力求以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助力中国影视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期刊发部分与会专家文章,以飨读者。
观念突破与美学拓展——重大主题影视创作的多维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以2018年以来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与重大现实题材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创作美学层面切入思考,认为近年来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在国家、地方/行业与个人需要之间形成了同频共振,书写了最有分量的中国故事,成为表现中国精神、传达中国声音最有力的艺术载体。文章进一步对重大主题的创作观念如“深扎”意识、剧作创造力提升、突破观念演绎及作品基调把握等加以辨析;并对“高摹仿”人物与群像塑造、历史事件/专业事理与情感心理的关系把握、“意象群”营造以及历史质感追求等展开艺术美学分析。文章最后对融媒背景下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在策划、制播、营销、审查等多环节所面临的局限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创作提出展望。
关 键 词:重大主题创作 “有限可支配注意力” “高摹仿”人物 意象群 影视评论
2018年以来,围绕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主题影视剧创作日趋繁盛。2009年《建国大业》开启了“新主流大片”序列创作,其他如《战狼Ⅱ》、《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中国机长》、《中国医生》、《长津湖》等都有上好口碑,也不断创造着票房新高。电视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始得更早,其创作水平、制作规模获得较大提升则是以新世纪之初的《长征》和《延安颂》为代表,20年来一直保持着此类创作的独特影响力。近几年的《彭德怀元帅》《海棠依旧》《外交风云》,以及“三绝”系列(《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等都有着较好口碑与反响。根据央视一套、八套以及北京、东方、浙江、江苏、湖南五家一线卫视黄金时间播出剧集的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有近20部该类主题创作电视剧先后播出。其中,《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大决战》《光荣与梦想》是影响最大、评分较高的作品。从电视剧创作的“三重大”题材布局来看,重大现实题材剧创作领域也收获颇丰,近四年此类创作数量已接近60部。[1]其中,《山海情》《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理想照耀中国》《功勋》《最美的青春》口碑最佳,《黄土高天》《在一起》《在远方》《江山如此多娇》《温暖的味道》《经山历海》等也较受观众欢迎。
突出的创作成绩总是能够表现出观念的突破与超越意识,也展现了创作美学的进步与拓展,同时进一步昭示着未来的发展空间与方向。
一、国家、地方/行业与个人需要的同频共振
“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与“新主流大片”在媒介特质、题材名称、内涵及外延等方面都不尽一致,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即在表现内容与题材定位上都聚焦党史、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以及新时代几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表现重心为历史风云、时代潮动、国计民生等“重大主题”,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常常是同频共振的。因此,在回望历史、对话时代、观照社会现实上,重大主题创作比其他题材类型更为直接、更有力度与广度,书写的是最有分量的中国故事,也是表现中国精神、传达中国声音最有力、最有效的艺术载体,同时更是创造史诗性艺术精品、抵达艺术高峰最有可能、最有优势的题材内容。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戴清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2期(总第75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