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弘扬担当精神,主动投身抗疫主题文艺创作实践,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推出了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新作力作。本刊约请多位专家学者,对年度文艺发展状况进行盘点,总结成绩,剖析不足,以期引领创作、推出精品,进一步促进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
2020舞蹈:回归身体与生命的意义
内容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了传统舞蹈教育教学方式,也对舞蹈创作、演出、传播、观演、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2020年的舞蹈艺术深刻诠释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紧密互动,书写了人类舞蹈发展史上的特殊时刻,并促使人们对舞蹈本质属性和价值进行彻底反思。本文通过疫情下的舞蹈艺术反思、舞蹈艺术实践与理论突破及舞蹈艺术发展新趋向三个方面,回顾和总结2020年的舞蹈艺术理论与实践成果。
关 键 词:BDA舞蹈论坛(2020) 方舱舞蹈 舞蹈教育 舞蹈传播 中国学派 舞蹈评论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人类遭遇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病毒的肆虐,导致人与人之间、家庭之间、社区之间、国与国之间形成不可跨越的隔离墙。这一隔离墙既是物理空间上的屏障,也是生理心理上的屏障,更是文化精神上的屏障。一方面,我们充分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脆弱;另一方面,我们在隔离中又感受到在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片段
疫情期间的物理隔离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巨大改变,也给舞蹈艺术带来深刻改变。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舞蹈教育教学方式,也对舞蹈创作、演出、传播、观演、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总之,2020年的舞蹈艺术深刻诠释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紧密互动,书写了人类舞蹈发展史上的特殊时刻,并促使人们对于舞蹈本质属性和价值进行彻底反思。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回顾总结。
一、疫情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反思
舞蹈究竟对于人类有什么价值?这是对舞蹈艺术的终极追问。2020年年末北京舞蹈学院以“疫情 • 人类命运•舞蹈”为主题举办的BDA舞蹈论坛(2020),着重对2020年疫情背景下的中外舞蹈创作、教育、交流、研究进行学术总结与反思。论坛围绕“舞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疫情下的舞者身体表达”“舞蹈的未来和共同发展”“舞蹈教育的反思与前瞻”“舞蹈如何发挥治疗与康复功能”“世界舞蹈研究前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在论坛开幕式中指出,“舞蹈作为以集聚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体’的表达形式,在疫情期间非但没有‘失语’,反而以各种创造性的舞蹈表达,探究未知,抚慰心灵,提振精神,激发意志,彰显舞蹈艺术在疫情变局中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在学术交流中,中外舞蹈学人不仅产生了情感共鸣,也形成了思想的共同体。
BDA舞蹈论坛(2020)(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微信号)
在BDA舞蹈论坛(2020)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引发了学者的广泛讨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苏珊•雷•福斯特认为,针对疫情引发全球经济机制暴露的问题,可以通过舞蹈找到一种跨越多样性并建立关系的实践模式。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教授提出,舞蹈文化多样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文化语境中,多样化的舞蹈文化不断发生交流、交锋和交融。中国智慧的“天人合一”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遵循,多样化的舞蹈文化建设也将在这一理念中发挥积极作用。纳米比亚艺术学院院长安吉利卡•施罗德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让从业者对自己的艺术与族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非洲是一个民间舞蹈的沃土,如果能够设计一些传统舞蹈的可见的、有形的学习资料,用以留存这些传统,就可以更深入挖掘舞蹈的价值。驻英使馆教育参赞夏建辉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将再次激发人类觉醒,各国人民唯有通力合作创新才能化危为机,找到人类社会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道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舞蹈系主任拉尔夫•巴克认为,当下共享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知识和信息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舞蹈拥有重塑和重现文化的强大能力,可以繁荣社区发展,可以积蓄力量,也可以鼓励思想的表达。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类前所未有地反观自我与他者的身体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与连接,感悟生命个体与人类整体生命的存在与威胁。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在建构平等的生命关系、人类关系、帮助人类认知自身等方面的价值得以凸显。舞蹈在确证生命、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地位与价值已逐渐进入舞蹈学研究视域。
在本届论坛上,舞蹈如何提升人类的生命质量也是吸引国内外学者积极参与的热门议题之一。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罗斌提出向内思考、反观自省,以及将身体与意识思维连接起来的重要性。他认为,放松训练中的调息方法,可以让人感受到身体的生长,并感受到意识的身体以及意识的物质化状态。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武心怡、段则熙提出,舞蹈的动觉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经由身体反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舞蹈工作者应该从“大舞蹈观”的视角,以实践为出发点,探索舞蹈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北京舞蹈学院薛晶晶认为,舞蹈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在中老年慢性病干预中可以发挥舞蹈特有的认知功能促进等综合作用。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的沃尔夫冈•马斯纳克教授提出,舞蹈对于健康和教育都有重要作用,这体现在帮助个人成长、情绪调节、身体意识提高等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个体,关注身体,关注身体健康。舞蹈科学研究正逢其时,从中国知网所载文献看,对“舞蹈治疗”的研究文章数量呈直线上升态势。大众对于舞蹈与身心的关注,为舞蹈科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亟待研究者从心理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作出科学的解答。
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舞蹈的治疗和康复功能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全国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武汉方舱医院医护人员与轻症患者共跳广场舞,引发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据澎湃新闻报道,2月10日安徽芜湖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颜浩鼓励轻症患者可以在方舱病房里跳一跳广场舞。“在音乐声中,患者们挥动着多日未曾舒展的肢体,一起驱散着心中的阴霾。”之后“方舱舞蹈”也引发了更多媒体平台的广泛关注,并引起国内舞蹈界和舞蹈爱好者的热烈探讨。2月12日,中舞网发表《方舱医院跳起黑走马、火红的萨日朗,这个春天里最美的舞蹈!》,有网友评论说“动作最不匹配,但最美最感人。最美的领舞,最美的舞蹈”。这些在2020年年初疫情中出现的舞蹈现象,不仅引发公众的热议,也促动了舞蹈从业者和研究者的深入思考。舞蹈究竟有何魔力可以驱散沉闷、点燃希望?如何理解网友评价的舞蹈“动作最不匹配,但最美最感人”?这是否挑战了舞蹈表演和批评理论的惯常逻辑,即我们把过多精力放在对身体动作和精湛技术的追求上,而忽略了为何跳舞?舞蹈是否不一定要动作标准、技术高超也可以成为美的舞蹈、感人的舞蹈?思考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而舞,舞蹈的本质是什么。
事实上,“方舱舞蹈”现象一直是2020年国内舞蹈专业学术界的关注重点。《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早在2月18日就在公众号发布了“方舱医院的舞蹈现象研究”专题征稿启事,意在“探索舞蹈所具有的心理支持、情感抚慰、人文关怀等价值与功能”。又在2020年的第2期和第5期分别推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舞蹈现象研究”专题,旨在探索舞蹈与人类命运的紧密关系,以及舞蹈艺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这两期专题的推出将舞蹈研究触角及时延伸到当下舞蹈场景和舞蹈现象,体现出舞蹈学术研究对现实的关照与回应。例如,《“方舱舞蹈”现象与舞蹈医疗健康研究》一文根据“舞医融合”的理念,阐释疫情期间“居家舞蹈”在强身健体,减肥塑形,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调节情绪、释放压力、提高艺术素养与审美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又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舞动团体设置、设计及效果》一文通过研究一次性线上大学生舞动团体活动,论证了线上舞动团体对于疫情期间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提升人际和谐具有显著效果,并认为线上舞动团体可以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援助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些研究成果结合运动医学和心理治疗的跨学科视角,进一步拓展了舞蹈学术研究的空间,也促动舞蹈研究者和教育者更加深入地反思舞蹈的本体价值。
二、疫情背景下的舞蹈实践和理论研究
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舞蹈专业教学、舞蹈创作、演出、传播等各个方面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为各类舞蹈从业者、教育工作者和创作者提供了顺势而为的机遇,形塑了舞蹈艺术的新型发展生态和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舞蹈教育的“革命”:身体不在场的线上教学
由于疫情影响,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艺术转为线上教学,这种身体不在场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成为2020年度的热点与焦点。2020年舞蹈教育的“革命”体现在以下几个“变”上。一是空间之变。从宽敞的舞蹈教学空间变为家庭内的客厅、餐厅、走廊、过道、卧室。二是教与学的过程之变。从跟随教师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身体模仿学习,变为面对方寸屏幕学习。三是学习效果观察与指导之变。从师生共在的场域中直接呈现学习效果,变为间接,即学生录屏传送于老师,老师看录像后再隔着屏幕反馈意见。四是教学语言之变。舞蹈教与学的过程从更多无声的身体语言变为借助更多有声语言辅助教学,即从以身体表演示范见长的教师教学,变为以讲述、说明、指导为主的教学。五是舞蹈身体生命在场的感觉之变。从师生共处教室可感知到教师的温度、气息、呼吸、情感,甚至是教师当天莫可名状的状态、情绪,变为面对藏身机器屏幕后的教师,实际就是面对机器,教师鲜活可感的温度气息变成了机械冰冷的物理屏幕。虽然看得见教师身体的舞动和表情,但感觉不到师生共同在场的“感觉”,舞蹈教育仿佛失去了灵性、丢掉了精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体不在场的线上教学,几乎是革了舞蹈教育的“命”。
新西兰尤尼泰克理工学院舞蹈系主任查尔斯•科洛内奥认为,舞蹈表演艺术的线上教学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包括身体参与、焦点流动、细节示范、实践回馈、充足空间等。线上舞蹈教育倒逼我们反思舞蹈教育的规律、特性与本质。感知不到舞蹈本体,即身体的内在动律、呼吸、气息、心跳、眼神、肌肤、情感以及整体的生命律动,便不成其为舞蹈教育。当然,建设性的意义也不是没有。意大利国家舞蹈学院校长玛丽亚•帕尔米耶里提出,在意大利疫情封锁期间,教学规划成为新方法论的研究领域,教师不得不适应每位学生的私人空间,在艺术生产中用新形式和新的解码系统,研究图像语言(视频舞蹈)及其语法。这其中时间、动态与空间的运用,都不同于舞台或剧场中舞蹈的现场表现。从上述国内外舞蹈教育者的论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带来的混乱,既让人们意识到病毒攻击了人类的基础领域,也揭示出身体可以调解社会的深层意义。因此,舞蹈教育本质上已不仅仅是舞蹈动作技术的教育,而是生命感性的教育、生命情怀的教育、生命意义的教育。
对于舞蹈高等教育来说,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在舞蹈基训、舞蹈技能、舞蹈表演教育之上,还需要补足和丰富舞蹈的知识体系、以及建构形成舞蹈知识体系的学科理论体系;需要在中专舞蹈技术技能教育之上建构更加完备的舞蹈学科知识体系,从而丰富舞蹈学子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发现探索新知的能力。英国伦敦当代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丽思•尤特豪芬认为,在线教学立足的关键因素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的同步和非同步的混合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创造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内在动力,并努力保持对话。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陈颂瑛提出,疫情期间,舞蹈教育者要让学生保持与舞蹈专业领域的互动,让他们在远程分享中产生共鸣。同时,未来还要不断调整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向文化和实践方向转变,人文学科可以帮助舞蹈工作者创造意义、寻求理解。首都师范大学田培培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的过程趋向于形成一个舞蹈生态各因子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连环状关系,呈现出一个舞蹈艺术共享的生态圈图谱关系。北京舞蹈学院黄奕华提出,舞蹈教育要发展成为一个课堂内外打通、线上线下协同的多维现场,一个艺术实验和社会感知交织互动的创生之地。要引导学生调动起“用舞蹈专业应对一切事物的意识和信心”,从自我表达到观照世界,从人际交往到社会批判,学会用舞蹈开启自身、理解他人、发现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技术催生了舞蹈教育诸多新理念的提出:即“在有界和无界之间转变教学观念;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改变教育方式;在有为与无为之间,延伸教学环境;在有序与无序之间,建构教学秩序;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扩展教学资源” 。
2. 舞蹈影像:舞蹈编、演、观、研新视域
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舞蹈影像的编创、表演、观看与传播都比以往表现得更加活跃,更具有关照现实的人文情怀,世界各地的舞蹈专业人士及舞蹈艺术爱好者纷纷以舞蹈影像的形式记录和表达人们面对疫情的心理与情感。舞蹈影像作品在各个网络平台的传播,也随即成为2020年最为引人注目的舞蹈创作现象。全国各地以反映抗击疫情、鼓舞武汉市民战胜疫情、赞美抗疫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为题材的影像舞蹈创作,在2020年呈现井喷之势。各地官方的、民间的、个人、团体、学校公众号纷纷发布影像舞蹈作品,表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积极抗疫的大爱之情。中央芭蕾舞团的《乐舞相约》,听见芭蕾、看见音乐的线上演出,第十届芭蕾创意工作坊在线上多个平台直播举行。中央芭蕾舞团的选手参加了全球首次线上国际芭蕾舞比赛(第七届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世界各地芭蕾选手和裁判第一次线上观看、交流、评估选手们的参赛视频。可以说,新冠疫情关上了全球剧场的大门,却为公众打开了另一扇全新的窗——线上演出甚至是线上国际芭蕾舞比赛。对于舞蹈参赛者来说,录制视频时,要完美无瑕地一镜到底,这比在剧场和教室里更具有挑战性,不仅考验舞者的发挥和水平,更需要拍摄录制技术的完美配合。在传统的舞台表演、灯光、服装、化妆等综合配合之下,影像舞蹈比赛增加了技术的因素,技术甚至成为舞者表演能否完美呈现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