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社会转型中的个体迷失与回归想象——重读宁瀛导演的“北京三部曲”(路春艳 张雁飞)

2020-07-1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路春艳 张雁飞 收藏

  编者按: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广大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创作出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塑造出体现新时代风貌的典型人物。本期特围绕这一主题,刊发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社会转型中的个体迷失与回归想象

——重读宁瀛导演的“北京三部曲”

  内容摘要:宁瀛导演的“北京三部曲”,对特定时代的城市风貌以及市民生活进行了不着痕迹的书写,其纪实风格赋予了影片清晰的社会学意义。同时,个体的现实处境和精神诉求又呈现了大时代社会变革中人的焦虑与挣扎,特别是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区的联结诉求。影片对这种共同的生活经验进行冷静书写,本质上是对人自身的观照和思考,主题素朴而意义恒远。影片中人物处境的空间呈现、“集体人”在转型期的退群焦虑、社区生活对个体的抚慰,合力指向对人的存在境遇的思考,使影片在纪实之外多了一重关于个体迷失与回归的寓言意义。

  关 键 词:宁瀛 北京三部曲 社会转型 电影评论

“北京三部曲”之一《民警故事》剧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思想波动、观念更新,城市化进程高速高效,对于身处其中的社会成员来说,惯有的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被打破、搅乱,熟悉的环境被现代化的景观挤压甚至吞没,眼前的一切变得陌生而不可抗拒。作为亲历变革的个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调适与定位一方面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则引发对生存境遇的普遍思考。宁瀛导演的“北京三部曲”——《找乐》(1993)、《民警故事》(1995)、《夏日暖洋洋》(2001)——既是社会变革的影像档案,也是关于秩序重构中个体的不安与挣扎、拒绝与和解的生动书写,其中深藏着导演对现实的细微观照和对个体生命的深情凝视。回望当时的社会语境,这三部影片契合了大时代的变化,记录了城市化进程,所以与之相关的研究也主要聚焦于影像风格的纪实表现。

  进入21世纪,对“北京三部曲”纪实维度的理论探讨稍显沉寂,对于个体处境的研究逐渐凸显。于是,关注纪实外壳包裹着的“人”便成为影片研究的一个转向。其中,关于个体身份转换的文化意味,成为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一研究强调“文本细读”的必要性。“所谓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电影批评,正在于以影片/文本为其切入点,而非终点,通过文本细读,解释为影片文本所显露且遮蔽的社会现实,揭示‘影片的事实’背后的‘电影的事实’,展露与‘影片的事实’和‘电影的事实’密切相关的社会变迁。”[1]“文本细读”这个提法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在宁瀛“北京三部曲”的研究中并不常提,因为以往是纪实美学的解读思路占主导,一目了然的纪实影像无需通过细读文本就能得到佐证。但随着对这三部作品的研究重心发生转变,方法论也相应改变。正是文化研究学者对文本细读的强调,以及对个别影片的分析范本,为重新解读“北京三部曲”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

  如今,20年过去了,城市剧变在现实中已成为常态,影像的纪实性也不再是新奇的美学景观,但是对人的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普通人的现实境遇的体察,越来越成为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方向。在这种趋势下,对作品现实力度的关注和思考在加深,文本的意义空间被拓展,新的理论视角也不断生成。由此,重新解读宁瀛的“北京三部曲”既是一种理论探讨的必然,也是对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实践的回溯。这三部影片在纪实之外的寓言化表征,经由缜密的文本语言,通过空间呈现、退群焦虑、回归想象这几个方面形成值得细品的现实隐喻,生成可探研的理论空间,同时也呼应着近些年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趋势。正如宁瀛所言:“我并不是在使用非专业演员,实景拍摄上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相似,这些相似是无足轻重的相似,而重要的是对现实的一种态度。”[2]二十多年后重读这三部影片,那些“无足轻重的相似”固然拥有质朴、厚实的影像气质,但是对于人的生存境遇的观照在今天依然是让人凝思的触发点。影片在看似平淡无常的时间流动中,暗藏着隐蔽、沉默又具有抵抗意味的生活哲学。片中的人物看似边缘,但其处境并不陌生,他们的现实际遇事关每个人的生存体验,他们的心路历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的沧桑”。那么,以对“人”的考量为基点,从文本出发对“北京三部曲”进行解读,既是一次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旨在对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一种参考。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文中图片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路春艳 张雁飞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6期(总第57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6期目录

    刻画新人形象 树立时代典型(陆贵山)

    新时代英模剧的典型形象塑造(李跃森)

    塑造典型人物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选择(毛宣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