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许俊:当下中国美术的立场

2017-02-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 收藏

  内容摘要:从中国绘画百年发展之路看,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造成的影响,前五十年是尽显个人风采的时期,大师辈出各领风骚,而后五十年,中国画整体面貌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审美取向。特别是从近些年来举办的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上,出现了许多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较好的绘画表现形式,以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艺术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而言,不能违背其艺术发展的特质,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求得新的拓展,应该更加关注艺术创造的问题。

  关 键 词:当代性 艺术教育 文化自信 多样化

  纵观中国绘画百年来的发展状况,我觉得它是从相对的单一走向了绝对的多样。虽然这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但应该是这个历史阶段最大的特点之一。相对单一主要是指自明清以降,中国画坛已逐渐成为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天地,在这个角度已把体现水墨意蕴、逸笔草草的文人画推向极致,把传统绘画的样式、风格压缩到极小的空间和范围里,可以说已是相对单一的发展趋势。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至今正好近100年,应该可以作为中国绘画百年来的起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的主要是思想的觉醒,进而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政治,特别是文化的变化。虽然鉴于当时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状况,有些文化学者对几千年来固有的传统文化否定多于肯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相对保守的思维和相对固定的程式给予的敲击和震动,给国人打开了诸多新的视角,从而有了诸多新的发展可能。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应该说是呈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发展。最明显的诸如像油画这种西洋绘画的典型样式,虽然早已有欧洲的传教士以传教的形式带入中国,也有意大利人郎世宁以传教士的身份入清宫廷在中国从事绘画五十多年(虽是他的一人所为和一己之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丰富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但对中国传统绘画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从郎世宁流传下来的作品看,郎世宁在清宫廷的绘画摒弃了他所掌握的油画、水彩画的表现方法,改以中国绘画的材质,以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画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宫廷画风格可谓是特例。据说康熙不喜欢油画,郎世宁只好调整自己的画技来迎合当时的需要,自然油画等西洋绘画形式当时也不可能在中国发展。所以,可以说是自“五四”运动以后,主要是由一些留学归国的学者、画家将西洋绘画审美、理论和画法带回才开始在中国本土滋生,随后便迅猛发展起来,最重要的是同时也影响和促进了中国画的变革和发展,对中国画本身来说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了传统与现代呈多样性的发展状况。

  从中国绘画百年发展之路看,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造成的影响,前50年是尽显个人风采的时期,大师辈出各领风骚,诸如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张大千、潘天寿、李可染、蒋兆和等均为开宗立派的人物。继承与融合,固守与借鉴,具象与变形,工笔与写意,水墨与重彩,多样的审美,多样的主张,多样的体裁,多样的题材,多样的表现,多样的画法,异彩纷呈。而后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画整体面貌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当代性的表现上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样式,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审美取向。与前50年所展现的特征有所区别的地方,应该说,后50年是以绘画实践者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主要特征,特别是从近些年来举办的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上,出现了许多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较好的绘画表现形式,以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并且涌现出大量的美术人才,这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现实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弊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正是我们当下应当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在教育方面,与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相比,近百年来的教育发生了许多大的变化,特别是在艺术教育方面,可谓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其中虽然有得有失,但可以肯定地说对中国绘画百年发展之路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后50年的影响更为显著。我们知道中国画传承,自古以来都是以师傅带徒弟单一的方式,虽然也有只言片语的画论和课图画稿,但多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完成的。这种单一的教授模式,师者教授的徒弟有限,学者接触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有限。据说为了纠正绘画的平面视觉的问题,当时在清宫廷做画师的郎世宁曾向康熙建议办一所绘画学校,不知是何缘故康熙没有同意。应该说郎世宁办学的思路是好的,只是初衷有问题。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对于绘画的普及来说,对于绘画广泛的提高来说,对于绘画的学习交流来说,办学校集中教育,好的师资能够得到共享,学画者也能有更多的选择,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能,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其中借鉴外来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引进西方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绘画方式,比如素描、油画、版画、水彩画种的引进,造型训练中石膏像、人体模特的课程设置,对西方绘画透视学和解剖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都是20世纪初期办美术学校后开始出现的,正如有些专家所说“美术”一词就是外来的。这些因素的加入,使中国绘画人才写实造型能力大大地提高,以及更方便地借鉴外来的绘画理念和绘画方式,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百年来,艺术教育从办学和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教育机构和门类的不断完善,艺术院校也在不断地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原有的美术院校外,很多综合性的大学都增设了美术院系,这样对审美的普及教育和绘画的专业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样这种教学方式对中国画变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题材、风格样式、表现形式都呈多样性的发展。所以说,中国美术教学形式变革与发展也是与中国绘画百年的发展紧紧相联的。在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不同的文化走势和新生的文化现象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其中艺术的传承与艺术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基于我们的立场,大家认同艺术发展的多元性和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并有着特色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创作方法,其承传的研习手段与领悟过程以及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教学方式早已被专家学者所认可,或者说以上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广泛采纳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论是以师徒传授的个体教学方式还是现代艺术院校的集体教育模式,又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有着各自的主张和观点,如何准确地把握则是见仁见智,由此所产生和带来的确定与不确定的因素便使当下中国画的教学成为了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当然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多种形式与样式,有人持肯定的态度,也有人持否定的观点。从中国画自身发展规律来看,有专家提到有个“度”的问题,什么是由艺术规律所界定的中国传统绘画?当然古时好像有个共识,当下却好像颇有争议。中国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在图像和图示中的呈现与表达好像是隐形的,需要你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完美地去解答。凭借历史车轮留下的印痕,触摸中华文化史的脉搏,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中国绘画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自华夏先民在陶器上描绘出云、水等装饰图案开始,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在图形中显现了。审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观,不难发现在体现人亲近大自然并与之对话交流时,在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的交融中,需要借助一种媒介传达出特有的心境,这样就产生了在视觉领域内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中国人独有的绘画表达形式。自这种特有的绘画形式的出现,它就成为了中国艺术史发展的一个活跃的符号,承载和牵动着一个华夏民族的心灵世界。当然这里面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于中国道家的哲学、儒家的礼教、禅宗的思辨,好像都融入到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还有诗词的意境和书法意蕴,这样就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思想、审美理念和表达形式。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我觉得个性化发展是近百年来一个典型的特征,这种个性化和流派还不完全一样,因为一个流派基本上是一个大的趋势,代表一个地区的共同风格。现在很难拿一个流派去概括一个地区中国画的发展,这其中更强调每个人个性化的品格。当然对于每位画家创作时把握“度”的问题,创作者的立场与审美取向的问题,应该都纳入中国画的本色问题中去考量。

  我们应该在纵观历史中厘清文脉,在横向比较中认清特色,在当代发展中树立品格。宏观上要把握文脉,微观上要精研画理,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就中国画而言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但作为艺术品来说独创性仍然是第一位的。就中国画当下的发展情况而言,也有一种不好的倾向,表现在创作中的争相效仿与理论上的人云亦云,是其发展的最大弊端和障碍。英国启蒙主义时期的诗人杨格说过 :“独创性的作品扩大了文艺之国,给它的版图添加了新的省份。模仿者只是将早已存在远比它好的作品给我们复写一下,所增加的不过是一些书籍的残渣,至于那使得书籍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却停顿不前。”但是,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而言,我们不能违背其艺术发展的特质,应该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求得新的拓展。我们知道制造与创造不同,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艺术创造的问题。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百年绘画的影响也不可忽略。其实到了清末的时候,社会的进程已经非常缓慢和僵化,农耕文化封闭的形式早已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列强都来到中国,因为此时他们的科技、工业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很多倍。在清末时,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列强在政治上控制加强,经济上疯狂掠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和停滞不前。但是从近100年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艺术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化的自省、自觉、自信,必将与经济发展一样赢得文化的自强。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下艺术的发展状况的确和世界发展状况还有很多的隔阂。多年前,我曾经到国外大学去进行教学、交流、访问,在与国外大学里教艺术的教授还有他们的学生进行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对我们有很多不理解、不了解,认知非常不够,对我们的艺术更是知之甚少。同这个方面相比较,当下中国学艺术的学生对国外的了解远比外国的学生知道的多得多,比如谈到西方的绘画大师、绘画流派、艺术的发展,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在艺术交流与认知方面中外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好像很不对等。现代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展,加上我们国力的不断强盛,这种不对等的问题应该很快会被解决。现今的世界早已被网络、媒体发送的各种信息所覆盖,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信息革命也将推动中国文化加快前进的步伐,走向世界让全人类去共享,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绘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实本身就是最大众化、最全球化的一种交流语言,视觉形象的表达不需要任何语种去翻译。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有着几百年来多样的发展,中国绘画对世界的影响会不断地加强,当然这里还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做许多工作,作为美术工作者就要不断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也需要文化的主管部门能够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针对当下全球的经济形势和我们国内的经济发展,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首先站好我们自己的立场,从我们的立场出发,不管是请进来也好,还是走出去也罢,认清目标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我们的艺术不断地推向前进、不断地向更高更广阔的领域发展,这样才能与我们的经济、社会与国力发展相匹配。事实证明文化的影响是要在经济强势的推动下才能发挥其能量的,我们应增强自信心,有五千年文化底蕴作依托,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必将大放异彩,重现辉煌。

  *许俊: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吴江涛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 总第16期

  延伸阅读:

  邵大箴:当前中国画继承与拓展之我见

  刘曦林:百年中国美术的艺术规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