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审美信仰与理论思辨: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2021-06-17 阅读: 来源:《艺术百家》2020年第4期 作者:周星 曹岩 收藏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新举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认为:“我们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才能飞得平衡、飞得高。”[1]从学科建设的新拓展的角度来看,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更是一种新理念”;“不仅仅是对传统文科的外部改革,更是一种文科内部的自我革新”[2]。新文科建设为艺术学理论带来的氛围和背景,主要在于观念的拓展,即新文科注重于对旧有的学科在理论观念上进行促发,新文科建设要相互借鉴学习,而广袤生动的社会生活更促发着学科建设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无论是面对互联网和智能时代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扩充自己的领域,还是在创建学科新的增长点与改造旧有学科、丰富学科内涵上,新文科建设都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辨。

  一、艺术学理论处境与应当发挥的价值

  在张法教授看来,70年来中国艺术观念的演进主要体现为,“以自己独特方式和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艺术学,”这一学科体系的形成攀上无限风光的顶峰,“当然也内蕴着一系列的困惑”[3]125。由此延伸开去,在很长的时间中,艺术学理论基于相对封闭的艺术学科之中,时常既不被各个领域的具体技能性艺术学特别看重,同时自身的理论建树和理论的引导力,也难以影响各个艺术类别的实践。同时,在艺术学理论的构建上,又更多受到文艺学学科的影响,得失互见,而自身的独特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以往的艺术学理论建设途中,很大的使命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争夺自身地位,似乎既要争得自己在艺术学科中的独特威望,要为艺术学科的对外理论交流树立学科门类必要的形象;也同时要使得自己具备和其他学科对话的艺术学理论的基础。于是纠缠不断的艺术学理论的价值议论,使得学科建设遭遇到在基础生存命题上的争论不休。

  但这其中存在一个一直被忽略的问题,就是艺术学理论试图和相邻的文艺学理论或别的学科理论相互攀比理论构建的时候,忽略了凸显自己作为“艺术”这一最核心的内涵特质。这一缺陷也同时显现为各艺术领域之中存在着的对于艺术学理论的某种轻视,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正是艺术学理论缺少激发其更为切近的强制性的引领,包括引领艺术批评、艺术史构建,和对不同学科的艺术学理论高居其上的重要特色的发挥,这就是艺术学理论的价值确认,尚且需要巩固指导和提升,并且依然需要自我声张意义的所在。在2011年艺术学门类成立之后,艺术学理论作为独立设计的一级学科,和其他4类艺术学一级学科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变化关系。其实就是作为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的体系建设,和其他领域的艺术学关系探寻研讨而不断强化的过程。这时出现了开始自显要义的形象建树。如今,虽然固有的疑虑并没有根本廓清,但是艺术学理论却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艺术的基础理论建设环节,其实艺术学理论学科对外代表着整个艺术学,得以和其他域外学科在理论层面加以对话,艺术学理论的独特性已经逐步彰显。可以确认的是,在对内对外的关系上,艺术学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对内,艺术学理论自身也在不断地实现着它和创作技巧学科理论、专业对象艺术批评和学科比较等方面的关系拓展。特别是在艺术教育理论、艺术管理理论、艺术和社会文化关系的理论上等,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正如一个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通常要不断协调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一样,艺术学理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门类艺术学科理论的专家介入了艺术学理论学术建设和理论建设概念阐发,艺术学理论的专家也越来越和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更加明晰了自身理论价值和独特地位。然而一些问题也就随之凸显而出,这就是艺术学理论自身和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某些旧有疑惑依在,是相互取代、是互相渗透,还是相互之间烘托的关系?毫无疑问,艺术学理论具有独立性,不承认这一点,用各种其他的托词来诋毁或者消解艺术学理论的独立价值,都不利于艺术学科的发展,也无助于其他领域之艺术精神的提升。艺术学理论学科自身也意识到,理论的宏观性要和具体的艺术学领域的理论和创作作品,构成一种互相兼容的关系,自身应该具有更高的学术视野,具备与门类艺术理论的相互交流性,而可以对艺术现象、艺术批评和艺术实践等跨越单一的技能技巧而彰显出一定的指导性,并且与其他艺术领域能够加以对话,从而形成相对具备理论概括性的规律性总结,从这些角度审视,艺术学理论的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正是在于对内对外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价值意义的辩驳论析中,艺术学理论得到了成长,也更弄清楚了中国化的艺术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也许一些问题放到新文科建设视域中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新文科建设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带来了新的生机,因为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所倡导的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相互比衬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学科扩展。在没有更多的资料可用以借鉴的基础上,新文科依然可以看作是教育部为中国的大文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而进行的拓展,以及面对智能时代的社会所提出的具有新鲜感召力的新的学科建设要求。新文科具有打破传统学科固有模式,而探索扩展与面向实际的一种倡导。新文科如何进行探索?对于学科人来说,都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吴岩司长认为:“新文科”的核心就在一个“变”字上,即“新文科”建设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1]学科一经形成就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则,求变是为了更好拓展深入。对于艺术门类而言,固守传统固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交融借鉴的求新却会影响艺术自身的丰富性。尤其是对于艺术学理论的认识浅显,影响了整个艺术学科的丰盛化。而艺术学科自从独立成为门类之后,一直还不能更多地超越自身的学科建设,而进入到整个大文科学科群落中,明晰确立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事实上,就数据而言,艺术学科体量之大,从每年招生占据15%左右规模以及每年录取的本科生占年度录取学生的1/10左右,可见一斑。如此巨大的规模是在印证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大,和它内在的发展规律的喜人。然而,艺术学科的建设者们,还并没有把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数量变成内涵和质量的发展需要。一些观点难免更多地会落到人们习惯认定的所谓基于高考独木桥的招生领域,艺术是变相降低分数的簇拥之地,而这也就是多少被人小瞧的原因。这认识显然并不合理,艺术学理论需要解释,需要为艺术学科能超越于庞大数量而提升进入后面的巨大的学科质量支撑阶段,满足时代发展需要而进行开拓。艺术学理论学科需要挺身而出,做出它的理论性的阐释解说,这也是证明自身存在的理论意义。可惜,艺术学理论学科最应该为整个艺术学摇旗呐喊,并且在整个文理科之中的学科面前,论证说明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在数量上,而是一种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就是对于审美追求的时代需求。因为艺术审美超越性是人的发展之中极具重要性的价值体系,对于这样的理论命题的相关阐释似乎严重不足。简单去比拼数量并用来说明技能技巧艺术的意义,并不能完全概括当下的现状,即从幼儿园开始几乎每一个家庭中,家长都要让孩子学习艺术的理由。这也无法去超越以分数低的现实,来声张艺术独有的合理强化人的情感精神需求的必然意义。这是一种责任,艺术学科需要用艺术学理论来阐释论证艺术学科在近年来的大发展之中,数量巨大后面是一种人本的需要,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是一种人的质量发展的需要,艺术学科值得夸耀的价值正在于此,理论界已经认识到需要推举出艺术学理论,以此来提升和弘扬整个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独特性。

  二、中国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定位

  “艺术学理论是为了推进当下传统艺术观念的转型,艺术学科体系的更新和艺术教育科目的拓展而新兴的学科门类。”[4]8艺术学理论固然在传统上包括艺术起源梳理、艺术概念探寻、艺术分类界定、艺术体裁认知、艺术形式分析、艺术功能等等,而艺术学理论学科还涉及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等重要内容。艺术学理论区别于分类或者分支艺术形态的核心观念和核心竞争力,并非是技术和理论之别,而必须强调是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精神的体现。在持续多年的艺术学科自身的建设之中,拘泥于基础的艺术理论,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学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之间的纠缠,艺术学理论工作者声嘶力竭地捍卫艺术学理论对于整个艺术学科的重要性,却时常要应对腹背“为敌”的批评挑剔状况。

  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各个领域从艺术自身出发的理论总结,是从技能技巧的层面上来解释和应对的,难免有它本身的闭合性。而分支学科比如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等等的艺术史也有它自身的起点、过程和发展脉络。由此不同艺术学科领域的一些看法甚至上升到不可能出现一个涵盖音乐、美术、戏剧、戏曲、电影、舞蹈等综合性的艺术史认知,认定没有所谓的艺术学理论整体性的艺术史,云云。甚至以西方的观念来看艺术史就是美术史的片面认知,也似乎在强有力地支撑反对编写综合艺术史,进而普遍呈现出一种对于综合艺术学理论的苛刻反对。派生到艺术技巧多领域学科也都不太乐意成就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史和基础艺术学理论。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基础性的艺术学理论如何能够细致地说明不同类型的艺术的理论构建,于是,强调差异性就成为了论证的核心。固然音乐和美术大相径庭、舞蹈和戏剧又有极大的差别,即便在舞台表现上不同的学科也基于肢体呈现与旋律演唱等音乐表演而具有巨大差异,乃至于电影的表演培养和戏剧的表演培养,有时也被人为地拉开了巨大的裂痕。由此,艺术学理论的非兼容性被有些技巧性艺术学科放大强调,而艺术学理论自身的理论基础也就被实际削弱了。

  然而新文科建设却需要更多的伸展,扩大视野,跳出自身学科的基础局限,从一种相对封闭而完善的学科建设之中,更多地吸纳别的学科的长处,要更多地看到综合性对于学科建设来说具有和人的发展趋向相一致的需求。此时,综合性的艺术学理论的意义就必然得到支持。事实上,艺术学理论可以在综合性上建立理论的高地来看待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认定不同的艺术分支学科之间,都可以用一种宏观的角度去指导,甚至可以用微观的具体的艺术实践进行提升。新文科所倡导的是对于一种新的学科建树局面的推动,对艺术学科来说,尤其是在艺术学理论和其他基础门类的艺术学科之间,为建立起新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何况,艺术学理论自身必须站出来,声张整个艺术学科在理论上的坚实的立足点,以及艺术学科和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构成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大力推行艺术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之中,在不同的学科建设之中可以提供而且必须要提供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很显然,当前我们已经发展到了运用艺术学理论来为整个艺术学科增强声音,增强全部立足点的时候。有许多方面可以显示推行艺术学理论的价值,比如说理论体系的逻辑性构成了包括和文学理论以及其他大文科学科理论之间同样的关系结构,是一种包容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历史和批评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体系等。

  最重要的是,只有艺术学理论自身天然具有一种综合性的观照,对于各个艺术类型领域更宏观的看待,而构成自己的论述学科的理论基础,才显示出独一无二。同时重要的价值在于,艺术学理论要强化艺术门类的所有的学科,艺术学理论建立在超越构成他们彼此差异性的艺术技能技巧的基础之上的核心,就是艺术都是为了实现人类对于艺术审美的把握。艺术审美的观念、艺术审美的综合性的气质、艺术审美的实践性特点、艺术审美所包容的美好的精神追求,是构成艺术学理论框架的基础。在既往,这一基础更多被支离破碎所打断,更多地被一些技能技巧性的学科基础所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差异性所冲淡,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艺术学科自身在各领域之中强调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就矮化了各艺术门类本身对于审美理论的重视,甚至纷纷强调独门绝技即技能技巧以自立门户、以闭关锁国而形成差异性的一种自立状态而洋洋得意。扩而广之,艺术越来越具有技能性的单一性支撑着它的独特,却忽略了艺术其实潜藏着的整体力量是赋予技能技巧学科的核心。这其实也就阻断了它与其他的不同类型的艺术各门类学科之间,更具有渗透性的审美价值观对于人的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这正是艺术学理论应该重新站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强调艺术要多方学习的综合性的原因所在。既然分支艺术学科差异性很大,必须尊重才能立足,然后更要强调艺术学理论给予整个多门类的艺术求同存异的必要性,这正是艺术审美的观念、艺术审美的理想和艺术审美的价值的意义所在。

  三、艺术学理论建设要确立艺术审美精神

  我们倡导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应该围绕艺术审美理想来统辖聚焦艺术学科建设,从史论、艺术批评上促发新的建树。实际上,新文科建设的理论是要求实现创造性的拓展,这一点在世界教育界是有共识的。欧美“新文科”教育的先行者、美国希拉姆大学(HiramCollege)的校长瓦洛塔·洛丽(VarlottaLori)撰文提出,希拉姆学院的“新文科”战略“明确要求管理者、教师和员工都要确保课程和辅助课程既能培养古老的文科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口头和书面交流、团队建设和问题解决),也能培养21世纪的文科技能(如技术和计算技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反思,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5]17-20

  长期以来,艺术学科形成了一个以技能技巧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制,因此,各领域学科一般而言都忽略了对于本身技能技巧之外的学术理论的建设,更多的则表现为轻视具备对技能技巧的超越性的艺术学理论的价值。这里形成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由于依托于艺术实践的独特性是别的学科所没有的,即通过艺术特有的艺术技能技巧来独树一帜,无论是用纸笔墨、光影、线条、明暗、造型、旋律和声音,来显示出人本身对于突破自己物质存在的一种理想世界的创造性体现。固然这本是艺术学科的专长,但是在现有技巧理论指导的现实之中,实际上在不同的学科,对于艺术专业性长处的背景,和其审美理想的灌输是有差异性的。技能技巧要耗费许多的精力不假,因此在对于理论上的认知特别是在于艺术审美理论上的认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强化和认识。这里的弊端时常可见。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我们看到一些特例,比如著名的天津茱莉亚艺术学院,“3月18日,凌晨3时许,天津茱莉亚学院在官方微博发布严正声明,宣布解除蒋逸文聘用合同”。[6]因为学院发现了一个由他们所招聘的老师中,有一个来自于国外的非常出色的技能技巧的专家,但是在他的朋友圈之中,同样是艺术家的朋友网络议论留言板上,这位技巧卓越的外籍华人竟然蔑视称呼中国人为“猪”。蒋逸文是新泽西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约翰J.卡利音乐学院的常驻艺术家,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并从2009年开始担任上海交响乐团客座第二小提琴首席。但在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缺乏教养,和对于自己的本质是中国人的敌视。一个艺术家的人格和人性如此低劣出格,显示了即便有再出色的技能技巧,如果缺乏基本的道德观,也无法让人想象其审美观如何能够获得尊重。不仅于此,我们在以前的法轮功自焚事件之中,看到国家最顶尖的艺术学院艺术生所受到的高等教育与后来成为法轮功焚身者之间的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别。这些都不能不提醒我们对艺术审美教育缺乏而只注重技能技巧训练的忧虑。

  至于艺术家是不是必然知晓艺术审美,看看两年前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即可证明。[7]该纲要明确提出,要给予三种类型高校以审美教育:“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艺术师范教育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因为他们要教书育人,必须具备有审美传导的观念;而普及艺术教育是公共艺术教育,要给予审美的教育也势所必然,因为艺术教育不重在培养高超的艺术技能,而是重在提高艺术审美素养;最为关键的是针对专业艺术教育的美育!曾经有人认为,专业艺术教育是艺术技能技巧水平很高,甚至这些院校在骨子里就认为只有专业艺术院校才算实施专业性的艺术教育。然而,教育部所提出的给予专业艺术教育以艺术审美教育,就意味着艺术技能技巧的培训并不能取代艺术审美的教育。给予艺术专业学习的人更重要的是审美教育。这里点到的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学习技能技巧的艺术,表面是承载着一种审美的观念,然而技能教育的培训如果缺乏审美宗旨的教育,受教育者或者艺术传授者缺乏把技能教育提升到做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审美的接受、审美的感知的时候,这种教育就未必是真正完善的艺术教育。显然,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进行审美教育,也就意味着艺术学理论更必须把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牢牢地把控在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位置。艺术审美理想和艺术审美观念的教育环节,对于整个艺术学科来说都迫在眉睫且不可缺乏。其实艺术界已经有一种共识,教导学生不仅重在学技术,学艺更是要先学做人!学技能技巧要义是认知如何体现审美、呈现美好。

  前述关于新文科建设的任务之中,应当坚守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就是审美的核心把持。由此而论,艺术学理论建设固然有其自身需要在理论上、学理上强化的地位任务,但不把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判断辐射于不同类型的领域的艺术门类并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就是失却了召唤不同艺术团聚一体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来阐释艺术审美之于不同类型的艺术技能技巧,在于艺术学理论的宏观性,就是要彰显艺术审美的观念,才具有和其他艺术领域的分支专业技巧理论相对应的自身价值所在。换言之,针对于更注重于艺术技能技巧的专业艺术教育,艺术学理论要更给予审美艺术宏观性的教育、理论逻辑性的教育和如何施以艺术审美精神的教育,这样艺术学理论既会摆脱套用其他文艺学理论的逻辑和语言,宏观整体具有艺术的特性;对内也会适应不同的艺术领域的技能技巧,而给予艺术审美的宏观性的贯通;对外则具备和大文科其他学科平起平坐的理论独具性的对话的底气。此刻的艺术学理论学科自身也就有了主心骨的确立,就会使得艺术学理论更加注重自己的核心观念,而这并不影响艺术学理论对于艺术文化的理论、艺术教育的理论和艺术审美观念以及艺术批评的理论的建设。从新文科建设的角度来说,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在强化艺术审美作为自己的立足支点的时候,可以更多地向人本身的艺术审美理想靠拢,从艺术心理学、艺术比较学、艺术社会学等等角度来进一步触发,或者给予人类的艺术学科以更多的艺术理想,以及应该如何透视在人这个本体上的艺术观念的具体实施举措。

  四、艺术学理论开放建设的思路

  新文科建设肯定有更为宏大的部署,但落脚在艺术学理论学科———这一具备鲜明的概括性特点的艺术学科上,必然要对新文科建设有着更为先行的认知和行动,作为理论不加以阐释,显然就会失却自己的位置。但首先我们要打破艺术学理论目前处于相对封闭、受困不足和自身生长性、理论自觉性问题。

  我们要进一步论证为什么艺术学理论在整个艺术学科内的发展会被动受制于相对封闭境地的原因。既往而论,艺术学理论自身也形成了一种封闭性,自说自话在自己的概念圈子里打转转,它实际更多地倾向于和文艺学理论以及其他的相关理论相对接,借用他们的一些理论来确立自己的权威性,却没有顾及到和艺术各门类学科技术理论之间的关系的连接点。

  诸多联系点之中,首先是审美理论的重要意义。离开了艺术审美这一个相融通的对象,必然和技巧理论的表现所需要的审美形成差别,却又拉大了门类领域艺术之间的距离,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理论权威性,却忽视了“艺术审美”才是和其他领域理论对话的核心;同时,和文艺理论等其他较成熟的逻辑性理论试图扯平关系的时候,并没有凸显自己艺术学理论与其他理论之间有分有合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尤其是对于艺术门类的特异性的审美,是从虚到实、从无中生有,要去创造形象感知的艺术形象的独特性的独绝地位。在两头上都不太讨好的时候,或者对外矮人一头或者和自认为是平行的艺术领域的之间的关系变成相对的鸿沟的对峙。

  回顾起来,艺术学理论曾经有一段时间的自怨自艾,有时则显得自傲自立,这些都无助于艺术学理论的宏观权威性和宏大包容性的彰显。我们就以理论上来说,标号1301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应当是一个紧密联系艺术学须臾不可离开的具备艺术学科这个大门类的引领性的理论学科,它本身和其他艺术学科之间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我们才能做到却更有相对的引领性,就在于确立艺术审美体系的独特这一个基点上。于是我们就要提出,艺术学理论应当来建树自己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形象、核心规则,以及新的实施路径。

  (一)确立观念的统辖

  艺术审美精神信仰!尽管我们知道艺术学理论所针对的是对艺术学的全面感知概括,从史论、批评、类型、方法、价值等在内的体系缺一不可。由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具备自身的一个体系性。但是既往的艺术学理论更多的却是和文艺理论相近似,却是和艺术门类各个领域各自感知的要求有更大的距离。何以弥补这样的距离,是全部去罗列且汇集各门艺术的长处,汇笼而面面俱到,还是在学科体系中设立分门类的艺术各自的特点?这些很可能都需要且更要有一个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从艺术的起源一直到发展之中,艺术审美的观念变化,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和艺术审美在不同学科艺术之中的各异的体现等等,抓住这一点,应该成为艺术学理论构建的最主要的内容。固然艺术离不开时代政治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固然技能技巧决定了一种艺术领域的存在显示度,但如何认识美、如何建构美、如何形成美、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学类型之中用差异性的表现形式,但却又都统一在一种艺术审美的主干之下的“艺术”存废性,这才是学科的关键。

  艺术学理论需要强化自身的审美信仰,而不只是理论的逻辑性。艺术不追求审美信仰,何以让其他技巧性学科信服?艺术审美信仰具有艺术精神性支柱的作用,艺术学理论不同于其他理论的是对于审美根底上的理论驻足,对于艺术技巧的认同在于归并差异性的中心审美价值。由此可以发生其和市场、和类型、和心理、和社会政治等的各种结合。但一定是凸显艺术审美本身的性状和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形成一个嬗变中的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体系。这样,就意味着凸显了艺术的本质是重要所在!而所有的艺术的概念、艺术的认知、艺术的社会实践、艺术的表现形态都以艺术审美为核心联系在一起。自然,现代的反向美或者说美丑等等在艺术之中构成的多样的变化,也有了一种主干之下的新型的建构,也就有了在诸多项社会实践中,人们对于美的观念的变化,也由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也同时会在艺术遭遇到商业市场和不同国度、宗教、文化的认知上的差异,并产生出艺术的多种多样的形态,但最终他们形成的都是基于人这一个立足点,以及审美这样的一个基本精神之间构成的多样形态的变化。于是,我们才能做到艺术理论自身的立足点始终顽强地挺立,而不能被其他学科所忽视。

  (二)研究领域艺术审美表征特性和审美意味

  审美和艺术审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许多人会产生一些疑问。毫无疑问,美学属于哲学学科,它是一个关于美的哲学思考的对象,但是审美却是艺术学科最根本的性质。艺术审美是借助于艺术的多种形式来实现人们精神和情感所需要的审美感受。艺术审美的最关键处,是用各式各样的基于人的身体延伸和期望的形态,从各个角度来实现审美。它和社会的审美、自然的审美之间都有区别。艺术审美和艺术形式感,以艺术形态的构造与艺术作用于人的心灵,来和人的精神上的审美感知相联系。艺术学理论所管辖的艺术审美把握,是通过研究不同的艺术形态在对于美的表述、美的延伸和美的升华上所起的作用,来实现艺术审美的价值和功用。艺术审美的审美性状自然是和美学所倡导的相关观念结合,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审美很显然和哲学发生了紧密的关系。但是和哲学的思辨为主显然不同,一是艺术审美有一种艺术形态的实践性的理论提升,不同样式的艺术形态在旋律、节奏之中,在肢体的洋溢伸展之中,在线条和明暗的处理上,在影像的快慢和时空表现上,在舞台上人物的形体和语言中所透视的主体趋向,都是诱发人们审美感受的重要因素。这正是构成了艺术审美之中两个相互之间不可剥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感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二是艺术审美一定是基于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对象,一定是和逻辑的审美的推演有很大的区别。艺术学理论在把握艺术的根本性质上牢牢抓住对于艺术审美形态内涵,和表现形式的过程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和美感的接受以及美感的传播,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论认知意义。

  (三)强化艺术综合性观念建构

  新文科建设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对于艺术自身分类型、分领域的相对的独立性坚守的传统学科领域现状予以坚决的突破,从而展示艺术的综合性的价值观。艺术就形态而言,自然是有各自不一样的形态构成,而且还依此形成了比较大的差异。但是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艺术审美的表现和艺术感知的实现作为支撑。外在上必须要有艺术共通性,因此,艺术价值的实现和艺术创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实践性的艺术技能技巧,但却体现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品质和形象。新文科建设正是要从艺术的综合性的价值上入手,对于艺术分门别类之中的相互联系,和在理论上强化艺术综合以及艺术的价值,来形成新文科建设和拓展的可能性。对于以前的艺术学科而言,绝对合理的道理来自于凸显不同艺术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但也无形中推动了艺术的分离和对于艺术学整体理论的轻视,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学理论的更完善意义。无论在对外和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对等性减弱;还是对内又和艺术技能技巧的理论之间构不成特别紧密的关系,这一矛盾现实造成两相得失,不能和时代进展的大局同步。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艺术的综合文化的气质,和看到更广阔世界所造成的对于人的艺术感知的影响,都要求新文科建设中的艺术综合性观念,必须较之以往做到更大程度地强化,这不仅不会削弱艺术分领域的价值,而且只会更强地实现艺术学理论本身与具有丰满感染力的艺术门类之间有分有合的一种紧密关系。

  (四)推进艺术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之间的互补借鉴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在大文科的基础上,应该有更多的融通和交流借鉴的行动。一般而言,在前面阐释的基础上,论及以艺术审美作为艺术学理论所倡导的理论观念而独具魅力,由此和大文科之中的其他学科的渗透交流、相互濡染是应有的条件和必然的方向,应该进一步加强。既然都是以人或者人类的发展作为大文科的标志,艺术审美正是基于人的灵魂、情感和心理的需要所创造出的审美成果,应该更多地以艺术审美的方式传递到大文科的不同学科之中,从而使之在以量化和学理逻辑推演为基础的学科建制中,更多地融入关怀人的精神审美素养的灵魂需要,给予大文科学科之中包括课程和教育思想的渗透。

  反转过来,艺术学科除了必须在自身需要更多注重艺术审美的标准并相互渗透外,遵从于艺术审美,是艺术各学科无论是技能技巧还是理论研究的所有门类领域的最核心的所在,并以它为基础更多地扩展到艺术管理、艺术教育等方向。此外,艺术多学科之中,必须确定对于综合性的艺术文化、综合性的人文社会思想、综合性的文化承传,以及逻辑理论的思辨对于艺术学科增强自身的丰富性的独特意义的这一理论现实的接受。在此基础上,也可能艺术会更多地超越自身的技能技巧学科优长,而推演出更新的拓展性的学科。艺术与人文和社科之间的结合,有可能会创造出适应新的时代的新的一些碰撞性的学科,甚至于超越出人文学科创造出计算机艺术、虚拟艺术以及艺术和中文教育结合的更多新兴学科。艺术专业学位曾经创立出新鲜的成果,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注重艺术实践性成果的高端艺术人才。而其中曾有一次和中文专业的激烈碰撞,中文学科期望在艺术专业学位中设置创意写作学,显然这是一次跨学科的联姻求取行动,最后经过激烈争论,该专业最终设立并延续至今,取得了丰硕成果。历史证明这一必要的跨越成效显著,是新文科建设思想指导下的艺术学科之间成果的一个初期探索和有益实践。

  (五)研究艺术面对智能时代和互联网新媒介的传播意义

  艺术学理论理当面对时代的命题,其中新文科建设触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对于传统文科要面对社会实际,互联网对于学科建设的作用和影响就是新的现实面对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智能时代给予教育将来的影响必然是改变现存教育方式,于是学科的现实发展也必然由此变化。而智能时代的到来,新文科的建设更是必须及早地抓住它的轨迹。我们已经在抗疫过程之中,看到了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巨大的变化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将来的教育,包括新文科的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以往人们强调艺术教育要依赖于人和人相互见面的耳传身教的规则,其实通过互联网的感知就有另外一番的景象。网络教育让更多的人可以同时在网上接受授课,绘画技法的网络授课对人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趣味的提高,以及对技能技法的指导并无很大的障碍;音乐的演奏通过网络授课方式并以透过时空的方式方法所进行的指导,也依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学科设置上关注互联网对于艺术学的接受者和学科教育,无论是辅助材料和资料的选取,还是通过互联网来扩大艺术的理解和普及,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善于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学科的传播教学,和延展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事业,都会有更先进的前景,VR/AR以及其他的虚拟现实的传播教育方式,一定会对艺术教育或者说艺术的根本使命产生很大的影响,艺术学理论必须面对这一情况,提出自己对传统的艺术学理论以及艺术审美的新的解释和认知。当下网络视频迅速占据大众视野,抖音、快手等等使大众对视频的感知、接受和传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艺术学理论不能忽视迅捷的变化后面的社会文化潮流和心理需要,也不能不对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理论提出相关新命题的思考与解说。

  五、艺术学理论学科变革发展的思考

  新文科建设带来许多新的思考,也必然对于艺术学理论的变革给予新的触动,艺术学理论本身面对许多变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理论界说,而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更要应对更多的关涉改革发展的理论认知。

  第一,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名称。

  近年来不少人对于艺术学理论的称谓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说艺术的元理论、艺术理论、艺术学基础理论等等相关的称谓,其目的都是在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正名。但是我们认为: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已经约定俗成,它包含的是艺术学的原初理论和它的基础理论,站在新文科建设的基础上,无论对其内涵还是对它的扩展都要坚守原初和现实的存在,即便将来有了适度调整,也应当注意其根本性不可动摇。由此伸展,在学科构成的设立中需要关注的,倒是艺术学理论作为统辖整个艺术学科的理论基础的坚挺性。其分支学科应当有明晰的划分,包括艺术审美理论、艺术史、艺术教育、艺术管理、艺术心理学、艺术教育学、艺术比较学等,趋向于分支扩展的某一方面,但定位于艺术理论是对于整个艺术学科的审美基础的一种确认,然后是对于艺术学理论包容其他门类艺术的综合性的价值观的根本认同。

  第二,中国艺术学和中国艺术文化理论的通用型设置。

  无论是艺术学理论基础,还是学科的艺术分支组成之中,都缺乏一个对于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给予概述和阐释的主导性的方向和课程。尽管艺术学理论包含着中外艺术基本规律在内的共通性认识,但基于长期以来艺术学理论对于中国本土艺术的相对漠视,设立这一学科之下的中国艺术学研究方向则显得极为必要,同样道理,设立中国艺术文化理论概论的专业和相关课程,对于所有的艺术门类之下的学科设置影响,以及比较艺术学等等,都是极其必要的。一方面是对于超越了具体的门类艺术,给予中国艺术的哲学观念和本土文化传统的概括性的介绍,增强受教育者对于中国艺术文化理论的认知,另一方面也使得各个艺术类型领域的超越技巧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观念在这里能够得到实现,并且得到强化,功莫大焉。

  第三,在整个艺术学适应新文科的发展之中,要特别重视艺术学科适应国家一流专业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的需要,包括五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以凸显艺术学的重要性,即包括线上的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程建设,线下课程的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建设和社会实践课程等五类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

  因为艺术学的课程和专业,特别适合于强化和推广,其一流课程在线上的课程,可以更好地推广艺术审美与大众教育接受的广度。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对于艺术的实践的指导也具有特别的意义,而艺术课程之中的实践课程,更是艺术技能学科发挥长处的所在。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加强对艺术审美课程的倡导,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应尽的职责和本有的任务。特别是通过线上的课程扩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欣赏课程,面向不同专业和跨越艺术门类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养与艺术审美教育,其把握性应当不断加强。

  第四,建立中国艺术学科教育体系的衡量指标。

  在国家强调艺术教育质量的各种指标之中,适应艺术学科独特性的审美和技能展示的指标始终被压制。专业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于审美价值的评定的适应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尊重。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应该在这方面提出适应艺术学科特点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既能够为整个艺术学科提供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也能够提升艺术学理论学科,从而为整个艺术学科做出理论支撑和逻辑的印证。包括倡导对于艺术高端人才的综合艺术文化素养的评定,和专业素养的评定结合的体系,包括对艺术理论领域的专业性理论人才,给予在学科体制上所处的重要位置的确认;包括对于专项的艺术技能表演性人才,注重与他们实践性紧切相关的资源的认定;包括对于与艺术审美教养相结合的认定体系的加强与建设,也包括对于实践技能的社会效应、代表作呈现的认定。

  第五,探索对于艺术学门类之中技能技巧呈现的限制,突破在报刊和新媒体呈现上之现有定位的认知,也就是打破以论文的形式,在文字上作为学术成果认定的规则,应该有创新呈现艺术技能技巧之学科价值表现的认定标准。

  需要注重艺术家们的教学样态,他们的实践类似于谱曲曲目和作为实践成果的立体化呈现的实践性学术成果的认定。这更多的是要结合在电子文档之中并呈现在互联网上的成果的认定,以及评价的效能的认定体系。

  第六,要探索建立艺术学科独特的,对于教授教育成果认定的标准,也就是该明确地指出,一些学科是以纯粹的艺术演出作为它的标准,但辅之于他们的艺术修养的文字能力的把控或者是测试,从而替代原有的既要做表演同时又要有论文的评价衡量标准的现实困境。

  要在适当的时机考虑对于高等学校艺术类的学科开展创新式的设立,除了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等以学术成果来论定人的标准之外,还应设立高校独特的艺术高级讲师、艺术教学教授、艺术高级实验师等等,可以允许只注重实验型人才标准的另一套体系存在,即单纯的艺术家体系的认定,从而探索出中国顶尖艺术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模式与通道。

  第七,相对于具体领域的传统艺术教学而言,艺术学理论必须给予面对互联网和智能时代以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审美接受和审美传播的理论解释。

  面对新的发展前景以及接受教育的人,探究对于他们和新的时代空间关系的认知,研究艺术理论和艺术审美理论对于艺术将来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出新的理论的解说和实现理论的拓展,以及归纳理论的告诫。当人们都在无形中越来越和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时候,当人们的艺术感受在虚拟和实有空间中交叉往复的时候,艺术教育的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内容,以及艺术教育的接受,都会发生许多崭新的变化,艺术审美必须对此给予新的解说,并且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六、结语

  总体而言,新文科建设对艺术学理论这一艺术学的一级学科,提出了新的发展建设命题,它固然是要对艺术的整体的学科学术理论的发展保持自己的责任,同时也要坚定地为艺术学科自身独立于其他学科所必须具有的艺术技能技巧的独特性保持其自身牢固的地位。对于长期形成的艺术学科的独特性,和艺术审美在人类智慧发展过程中孕育产生的情感、心灵所需要的价值给予褒奖,但又必须把自己在整个的艺术学科之中在融通艺术技能技巧和归纳艺术逻辑理论、实现审美教化等等诸多方面的价值,都能更多地凸显出来。

  新文科建设给予了艺术学理论很大的动力,即强调理论的引领性和艺术审美价值的无限崇高,以及艺术的综合性价值的现实性渗透。艺术学理论有理由将自己的定位点和自己扩展的界域,更好地做出理论上的阐释,从而坚定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存在和地位,并且具备更高更强更明确的对内的引领性和对外的对话性。艺术学理论学科更要完成面对时代的发展,提出艺术学从理论到技能技巧,与互联网智能时代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相耦合、相互联动,从而产生学理性的解释和倡导的时代重任。这样才能使得艺术学理论学科自身的价值得到更多本学科领域内外的广泛认同,也才能稳步提升自己越来越稳固的地位。万宗归一,艺术学理论强调以审美信仰作为立身之本,才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岩.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Z].2019-6-20.

  [2]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3]张法.中国艺术观念70年演进———对中国型艺术学的出现—关联—发展—成就之反思[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4]张乾元.中国传统审美理念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9,(6).

  [5]VarlottaLori.“DesigningandImplementingSystemicAca[1]demicChange:HiramCollege’sModelfortheNewLiberalArts”,PlanningforHigherEducation;AnnArborVol.47,No.1,(Oct-Dec2018),pp.

  [6]天津茱莉亚学院辞退美籍华人演奏家蒋逸文了吗?[EB/OL].本地宝·天津资讯,2020-3-19.

  [7]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2019-4-2.(下转第115页)11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20年第4期总第175期HUNDREDSCHOOLSINARTS

  [11]佚名.最进步最完备新明剧场在北京前门外香厂路[N].晨报,1923-04-22(7).

  [12]佚名.剧专学生今晚重演[N].晨报,1923-05-20(7).

  [13]昏.剧专二次演剧[N].晨报,1923-05-23(7).

  [14]陈大悲.十年来中国新剧之经过[N].晨报,1919-11-15(7).

  [15]佚名.新明剧场广告[N].晨报,1923-12-26(7).

  [16]佚名.新明剧场广告[N].晨报,1924-03-03(7).

  [17]佚名.清华排演织工们之经过[N].晨报,1924-03-04(6).

  [18]佚名.新明剧场广告[N].晨报,1924-03-26(7).

  [19]佚名.新明剧场广告[N].晨报,1924-04-05(7).

  [20]佚名.新明剧场广告[N].晨报,1924-03-29(7).

  [21]佚名.新明剧场广告[N].晨报,1924-04-09(7).

  [22]陈大悲.关于新明剧场(下)[J].京津画报电影附刊,1927,(4)

  (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曾庆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周星,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延伸阅读:

  全面认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革新景观

  2020年中国电影热点现象述评

  多元化格局下文艺批评的主要类型(周星 姜丹)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