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提倡“建设性文艺批评(尹鸿)

2021-03-05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尹鸿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文艺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103/03/content58774.html

 

  3月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报》社联合主办的文艺评论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以“如何开展建设性的文艺评论”为主题,围绕文艺评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展开讨论,以期为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的良性互动把脉开方。

提倡“建设性文艺批评

尹鸿

  纵览中外文学艺术史,文艺的繁荣往往与文艺批评繁荣息息相关。在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从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到后来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在中国,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左翼文学艺术,从新中国文艺到新时期伤痕、反思、改革、寻根文艺的繁荣,文艺批评可以说都发挥着重要的受众引导、创作引导、观念引导的重要作用。文艺和批评的这种共同繁荣都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各种创作题材、类型、风格、思潮、流派争奇斗艳、求同存异,都体现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艺格局,实际上这体现的就是我们所一直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当下由于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共同推动,由于文艺市场空间的扩大和文艺读者、观众、用户的分众化、分需化、分层化、分圈化,中国文艺创作领域也不断出现新的文艺形态、文艺现象、文艺生产方式、文艺消费方式,IP、同人、女频、男频、架空、穿越、总裁文、耽美等等与各种传统的文艺体裁、文艺创作并存;与此同时,对历史、对现实、对传统、对西方、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也有越来越多的差异性视角去观看、阐释和表达。马克思有段名言,“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应该说,今天,正是精神上的这种多样化的“存在形式”,体现了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体现了恩格斯所说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我们的文艺领域,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不一样”,越来越大的包容度,越来越强的差异性,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趋势。

  当然,文艺创作也会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拜金主义、性别歧视、过度娱乐、历史虚无、封建迷信、道德复古、享乐主义等等,这些与人类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的共享价值以及包含了这些共享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因此,文艺批评对这些现象进行正常的分析、批评和校正,是应有之责、应尽之义。这些年来,文艺批评也确实起到了镜鉴、监督、修正的作用。在电影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过度娱乐化、过度商业化、过度偶像化、过度奇观化的创作现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纠正,无论是《战狼》《湄公河行动》《中国机长》《流浪地球》《金刚川》这样的动作类型影片,还是《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夺冠》《少年的你》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以及《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在价值观传达、艺术呈现、作品感染力、市场传播力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之间的良性互动。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把批评转化为批判的现象。一些评论文章和自媒体言论,对一部电影的某个表达、某句台词、某个情节、某个形象、某段音乐进行放大,甚至完全超出文本范围进行无限联想和望文生义的主观阐述,使用一些标签化、概念化、政治化、批判化的方式进行“诛心”,完全脱离艺术创作规律的实际,不考虑艺术“典型化”“想象性”“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而是用历史教科书的标准、用文献报告的标准、用自己所认知的唯一标准,对这些作品进行政治“审判”式的批判,而且由于常常使用一些耸人听闻的词语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尖锐语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所谓的“舆情”,直接或者间接地制造一种创作恐慌。例如,常常把毛泽东同志所概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题材简单化地归结为所谓的民国范、民国粉,不能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和统一战线的历史。于是,在题材、表达、类型方面都会形成一些有形无形的禁区,创作者担心某个细节无意中触碰到所谓的“红线”,创作起来畏手畏脚、瞻前顾后,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想起当年钟惦棐先生在著名的《电影的锣鼓》中所警示的现象,“目前有许多有经验的电影艺术家不能充分发挥出创作上的潜力,而只能唯唯听命于行政负责人员的指挥,尚未进入创作,已经畏首畏尾,如何谈得到电影艺术的创造?没有创造,如何谈得到电影事业的繁荣!”

  我们相信,在当前中国的创作环境中,绝大多数文艺创作者的初衷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以,创作中即便出现一些差错、疏漏、问题,或者作品的某些表达与一部分人的期待、认知不同,我们也应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充分说理的文艺批评,并且应该用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去进行文艺批评,帮助创作者和观众发现问题、重视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改进问题。一方面人无完人、作品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作品;另一方面,批评者也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人人都有认识的误区和盲点。所以,只有建设性的批评态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同的观点、思想、认识、判断能够相互讨论、交流、碰撞、融合,寻找最大的认知和表达的公约数。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文艺批评反映的往往是一种极端化、偏激化的宗派情绪,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认识的求同存异、创作者的心情舒畅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总之,一方面文艺批评如同鲁迅先生所言,需要对创作“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但另一方面也应与创作相互尊重、相向而行。没有相对宽松的批评环境,就不可能有繁荣的创作环境。所以,文艺评论既要有批评性也应该有建设性,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批评性的建设立场和建设性的批评态度,这样才能共同促进中国文艺创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关怀现实、勇于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文艺才能真正从高原逐渐走向高峰。

 

  (作者: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尹鸿专页

  《觉醒年代》:致敬新文化先驱(尹鸿)

  从唐探系列看喜剧:推理类型如何再度升级(尹鸿)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