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01123/index.htm?page=/page_3/202011/t20201122_516439.htm&pagenum=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做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也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的重要机遇和挑战绘制了一幅振奋人心的蓝图。全会高度评价“十三五”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巨大成就,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国文艺创作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彰显文化自信、引领时代精神、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指明了责任和方向。
舞蹈是人类诸多艺术门类中最早发生的艺术之一,一直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承载着人类文化,直指生命情调与价值观念。古籍《尚书·舜典》即有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所谓“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即表示以歌舞的群体感召力来应和舜帝所希望达到的使人正直、温和、宽厚、谦逊有礼,及至“神人以和”的目的。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舞蹈艺术仍将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宽博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发挥着文化引领的作用,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群舞《阿罗汉》
担当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围绕着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等方面展开讲话,深刻阐明了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两个核心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对文艺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秉承了党一贯以来的文艺路线、方针与政策。这不仅标示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师,以人民生活为创作的起点,以艺术作品与人民共情,同时也标示着文艺工作者要勇于做新时代的“文艺轻骑兵”,通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而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伟大民族精神的根基在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才能流芳久远。回顾中国当代优秀舞蹈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鄂尔多斯》《翻身农奴把歌唱》《丰收歌》《摘葡萄》到《酥油飘香》《阿嘎人》《老雁》《独树》等,都是深挖民族精神,为人民而舞、为时代而舞的力作。近年来,中国舞蹈家协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先后多次组织舞蹈艺术家深入西藏、海南、江西、内蒙古、广西等地进行采风与创作,展露了当代舞者深入生活,用舞蹈创作反哺人民,助推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建设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当代舞蹈创作的根与魂,只有尊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倾心观照人民的生活、情感与向往,为人民抒怀,方能实现凝聚民心、文化引领的担当使命。
群舞《灵境》
立足现实,彰显国家精神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必由之路。其中,文化自信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坚实的、强大的信仰、信念和信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本质上是以建立在泱泱大国深厚文明史上的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我们的文艺创作应高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华民族在新征程中的伟大气魄。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近年来,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可谓是中国舞蹈创作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就是要通过真实可感的人物个性形象塑造,赋以深邃的艺术表达,集中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精神命脉,彰显国家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近几年涌现出的《天路》《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骑兵》《朱自清》《石榴花开》《红旗》《努力餐》等优秀现实题材舞剧,都充分展现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英雄的讴歌与赞美。例如,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的原创舞剧《天路》,以世界最长、海拔最高、历时整整48年才全线通车的改革开放重点工程“青藏铁路”为背景,讲述了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修建过程中,壮志凌云的铁道兵筑路人与当地藏族同胞之间从陌生戒备到心手相连的动人故事。《天路》的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这样阐释:“青藏铁路的修建,是内地和西藏的联络,也是整个文化领域的沟通。所有为这条路奉献的人,是为了那方水土那方人的幸福,不只是他们未来的福祉,这种沟通和坚守始终不移的在路上,扭结在一起变成一个目标,一种信念,就是国家的精神,国家的意志。”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步伐中,当代舞蹈艺术需要继续以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国家情怀,高扬文化自信,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展现艺术的独有品格和温润力量。
三人舞《串少》
守正创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守正创新,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词语。以文艺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首先要求坚守优秀文化根脉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提炼出优秀的文化精神标识,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工程向前迈进。
中国56个民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篇章中绽放着绚烂多姿的风采。尤其是地处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通道的民族区域,更需要发挥当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人文交流作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姿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和塑造力,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景。例如,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外邻缅甸、老挝、越南,是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重要枢纽。作为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通道,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乐舞文化往来,东汉时期的“掸国献乐”、唐代的《骠国乐》等都是从域外经云南传入中原的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乐舞活动。云南现有16个跨境民族,与相邻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鲜明的“民心相通”优势。在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目标下,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必须充分用好民族艺术语言对话的天然亲和力,以守正创新的理念提炼出民族舞蹈艺术中的文化精神标识,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手段,传播好中国声音和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发展;凝聚社会共识,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脚步离不开文艺创作的推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聚焦中国精神,涵养强大的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会对“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论断,全方位阐明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思想引领、政治要求、使命任务和人民中心地位。舞蹈艺术工作者需深刻认知艺术创作的时代命题,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壮丽新征程。
(文中图片来源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刘丽,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云南省政协委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