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口述史: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文艺新发展(云德)

2018-11-12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云德 收藏

  与改革开放同步进大学读中文,毕业后一直在文艺部门工作,虽不在创作一线,但却亲眼目睹了这40年中国文艺的发展历程。除因工作关系参加某些重要的文艺活动、有幸当面聆听过当年尚且健在的巴金、曹禺、丁玲、艾青等文艺大师的教诲外,还通过观赏、调研、会议和评论方式直接参与诸多文艺思潮起落兴衰的过程,作为这段文艺史的见证人或许不算滥竽充数。应约对新时期文艺发展做个扼要梳理,算是一个亲历者的肤浅观感吧。

  可以说,新时期文艺发展与改革开放40年的变革进程同步展开,凌厉中彰显朝气,宏阔中蕴藏活力。尽管其间或许少了点韧劲,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却有效地建立起与当下社会的良好“信任关系”,每个阶段的创作热点,每种文艺思潮的起伏更迭,都能找到现实的支点,饱含着变革时代的精神底色,承载着鲜活的历史记忆。

  感应时代跳动的脉搏

  感应时代跳动的脉搏,与中国社会同频共振,是新时期中国文艺最为突出的特征。以四五运动为代表的街头诗,于无声处听惊雷,吹响了冲破“文化革命”精神牢笼的第一声号角。上大学时,油印的《天安门诗抄》几乎人手一册。进入新时期,以卢新华小说《伤痕》命名的“伤痕文学”和同期小说《班主任》一道开启了新时期文学最初的征程。文学率先从万马齐喑的状态中觉醒过来,以其敏锐的艺术触角和最为直观的形象化语言,传递出历史进步的足音和民主意识苏醒的先声。另外还有像《小镇上的将军》《内奸》《月食》《李顺达造屋》《灵与肉》等小说,像《枫叶红了的时候》《丹心谱》《于无声处》《曙光》《权与法》《报春花》《救救她》《灰色王国的黎明》等戏剧,以及《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归心似箭》等电影作品,都用强烈的义愤和鲜明的爱憎直面人生,唤起了亿万群众发自内心的共鸣。当是时,文艺走在这个时代思想解放的最前列。

  如果说,伤痕文艺思潮直接把控诉和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文化大革命”,用强烈的义愤和鲜明的爱憎直面人生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像《剪辑错了的故事》《黑旗》等反思文艺的出现,已表明社会审美意识开始了深层苏醒。于是,改革文艺乘着社会变革的东风迅速走上文坛,《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改革者》《龙种》《花园街五号》《浮躁》《血总是热的》等,既感奋时代进步,又触及生活时弊,用一种激昂豪放的声音,奔腾向上的气势,为改革摇旗呐喊,表现了一种急于改变现状的良好愿望和迫切心情,用一种激昂豪放的声音,奔腾向上的气势,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表现了一种急于改变现状的良好愿望和迫切心情。先锋文艺所表达的反叛意识是极左思潮激发出来的逆反心理,脱不开与现实生活的千丝万缕的干系,一代人忧国忧民的意识从未轻言放弃。新写实主义的出现,表明文艺开始了新一轮的现实主义回归,《风景》《塔铺》《烦恼人生》《单位》《继续操练》等都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顺时序的结构形态叙写底层社会人生,它们所展示的琐细、逼真、甚至有些残酷的生活现实,虽然在不动声色中娓娓道来,没有太多的典型化处理,但它却深切地揭示出当下芸芸众生的活生生的生存状态,把哀痛和悲悯寓于平实之中,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当代文艺再次找到了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世纪之交,改革进入了关键阶段。艺术家以社会主人翁的姿态,带着对历史负责的美好憧憬投入创作,把敏锐的目光和笔触,大胆触及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等敏感问题。如《人间正道》《中国制造》《车间主任》《生死抉择》《国家干部》《大雪无痕》《命运》《人民的名义》等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和发展进程的艰难步履,揭露了腐败现象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带来的严重危害,高扬了时代精神旋律,彰显出社会正义的力量和对历史进步的热情呼唤,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对社会的褒贬与反思,无论是对文化的臧否和继承,还是对人性的赞美或拷问,传统的文艺的“载道”精神都在新时期中国文艺家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他们普遍地怀着一腔热血,充盈着变革现实、强国富民的热望,热情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关注民众的疾苦痛痒,不懈为社会的发展进步鼓与呼,现实主义精神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人的苏醒与“人学”正能量的高扬

  新时期文艺在恢复和发展“人学”的过程中,始终洋溢着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新时期文艺正本清源的结果,在承继反封建主题的同时,完成了对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和五四新文艺传统的成功链接。不仅在人性的层面恢复了文艺的“人学”传统,而且对人的价值、尊严和根本权利给予了直接的肯定,“人”成了文艺创作与批评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成为支撑新时期文艺的重要思想支柱。

  新时期伊始,文艺就从造神与造鬼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如果说早期的作品大多还只停留在人物坎坷命运的表层描写上,到反思阶段,就开始了对国民性严肃地自审与自省,开始摒弃二元对立的线性思维,人的复杂性多面性得到重视,“人”从此进入了文艺创作的中心。特别是在物欲横流和文化危机的双重冲击面前,各种文艺思潮普遍注重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注重对人的情绪、感觉和内心世界的深层揭示,刻意展示他们在价值变革中的两难处境和精神渴望。《芙蓉镇》《人,啊人》《三生石》《盖棺》《人生》《人到中年》《杂色》《平凡的世界》《抉择》《大厂》《分享艰难》《大法官》《士兵突击》《闯关东》《巴山夜雨》《人·鬼·情》《老井》《变脸》《秋菊打官司》《洗澡》《黑炮事件》《晚钟》《那山那人那狗》《集结号》《老炮》《我不是药神》等,都较好把握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处境,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里既有践踏人性、扭曲灵魂、恃强凌弱、损人利己等不道德行为的鞭挞和揭露,也有对美好人性、人情和人道的热情歌唱和赞颂,更有对人的神圣价值和尊严的呐喊和呼唤,在强大的艺术张力中彰显出人们在重构人生价值中的困惑与执著。

  尽管也存在某些宣扬抽象人性论,传扬利己主义或者展示人的动物性本能的倾向,但总体上不影响新时期文艺“人学”思潮正能量的发挥。在当下特殊的历史情境中,“人学”以一种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方式,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以人为本的人文革命。这与全球性审视人的本质、重估人的价值、寻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潮流同步,在不断超越与自新中建构起一条沟通历史、链接世界、通向未来的文化路径。

  在否定之否定中曲折前行

  文艺不断地创新与演革是文艺生命延续的至关重要的契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领域的发展不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新时期文艺以观念和方法的创新为动力,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中向前发展,其接续拓新的过程,构成了它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有序的嬗变梯度。

  否定首先是文艺观念上的革新,表现为文艺自在意识的觉醒。从拨乱反正开始,文艺尽管充满了政治色彩,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自足体,开始承担起久违了的审美功能。在坚守文艺反映论的同时,心理、感应和幻想在创作中有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似曾相识的文艺共性成为有意识回避的东西,创作个性越来越成为人们主动追求的目标。

  其次,体现在文艺随社会需要而不断地自我调整。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时期文艺的催生剂,社会变革需要文艺的助力,群众的郁结需要文化抒解,伤痕文艺适应了这种需求,赢得了社会共鸣。寻根文艺试图改变朦胧诗和先锋主义晦涩、模糊和费解的弊端,从文化角度独辟蹊径。通俗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赢得可观的码洋。当巨量文化垃圾让文艺沦落为金钱的奴仆时,报告文学、纪实影视创作和新写实主义等,更加快捷地展现了当下鲜活的多彩图景,成为受众了解现实生活的审美窗口。

  再次,表现在文艺对生活的认识方式和审美形式自身的不断探索上。新时期文艺从政治的单一视角开始,逐渐转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在观念变革的同时,其传递艺术感觉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伤痕文艺的内容大于形式,朦胧诗和意识流小说形式大于内容,经过反思、寻根阶段之后,两者的统一渐成目标。在40年文艺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从困惑于纯客观的写实到“向内转”的探索,从客体到主体,从人物塑造的典型化到人物的二重性格组合,从曾经的无情无性文艺反拨到人情人性热,甚而形成“人性文艺”潮流,从呼吁中国的现代派到向民族文化寻根再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雅文艺失去轰动效应到消费主义文艺大潮勃兴,从完全听命于市场的商品化浪潮到文艺精品意识的提倡,新时期文艺就是在不断地适应社会和文艺自身需要、不断地在与读者磨合的探索调整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其表现力的巨大进步应该是有目共睹的。

  创作与批评两翼齐飞相得益彰

  尽管人们不时诟病批评的“滞后”“缺席”和“不作为”,但凭心而论,处在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文艺创作披荆斩棘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批评的逢山开道、遇河架桥,离不开批评的合作与助力,评论与创作共同构筑起新时期文艺繁荣的大厦,这是毋庸置疑的。

  批评在“伤痕”文艺带动下走上舞台,立刻以其凌厉的锐气和锋芒跃入思想解放的时代洪流,沉寂多年的理论与批评开始显露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勇敢地承担起激浊扬清、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批评不仅为清理文艺领域诸多的理论是非,为加快落实文艺政策、平反文艺领域的冤假借案,为文艺生产力的解放创造了良好文化环境,而且为摆脱单一的思维模式,辨析各种错综复杂的文艺现象,把握文艺的本质特征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新时期文艺批评在梳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启蒙等关系的同时,坚定地走出纯粹以社会本体为主的思维定式,大胆地对文艺本体进行多侧面的深入探索。对文艺主体、文艺对象、文艺表达方式以及文艺与民族传统及外来文化关系的处理上,超越直线对位、简单比照线性思维,特别是在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创作中动机与效果的对立统一、特殊表现形式对创作的制约作用、文艺价值的实现、文艺审美接受的多种可能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见解,极大地开阔了创作的文化视野,深化了对文艺内在规律的把握。

  新时期文艺批评始终密切关注创作现象和思潮,及时掌握文艺发展动态,并不断做出客观中肯的分析评价,确保了创作的健康发展。许多中青年文艺家,许多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都与批评的热情评价和推荐是分不开的;许多重要的文艺现象,都是批评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他人所未见,给予科学的阐释和美学定位的结果;许多重要文艺思潮,都有批评的直接参与,或者由批评首先发现并进行理论概括,帮助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并逐步被全社会所认可。如果没有文艺批评的全程参与与精心呵护,那是难以想象的。

  在评价作品、臧否人物、辨析文艺现象和思潮的过程中,新时期文艺批评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理论自觉和鲜明的个性追求,有意识地进行学科的重建与设计。比如关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关于反映论与表现论、关于主体性与本体性、关于创作心理和审美意识、关于个性与典型性、关于倾向性与共同美、关于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以及关于文艺的形象思维、审美特征、人文精神、性格二重组合、商品属性与社会功能等的重新认识与深入研究,早已逐渐走出文艺外围的理论描述,不断进入到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深层次探索,积累了崭新的学术成果,稳步确立了自身日益独立的学科地位。

  与世界文艺发展的潮汐相伴涌动

  随着国门的打开,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欧、美和拉美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和学术著作争相涌了进来,其陌生而又新奇的感受引发了强大的观赏效应,极大地开阔中国文化人的眼界和视野,对于提高当代文艺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文艺正是在追寻着世界文艺涌动潮汐的同时,在中外文化的密切交往中发展进步并迈开了走向世界的步履。

  对外来文化的引入、学习与借鉴,是新时期文艺发生巨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先锋主义的畅行,将国人兴奋、观望、怀疑、迷茫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尽管也有完全照搬照抄全盘西化的杂音,但探索中大多蕴含了对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美好愿望。新时期文艺就是在各种观念的碰撞和艺术化的回归中,形成自己探索创新的鲜明轨迹。先锋文学、新历史主义小说、实验戏剧、新潮电影、抽象画派、无标题音乐等,都注重追求外来文化同中国传统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坚实成果。文学创作方面像《红高粱》《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习惯死亡》《心灵史》《尘埃落定》《暗算》《狼图腾》《生命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许多作家如莫言、张洁、贾平凹、苏童、冯骥才、铁凝、余华、麦家、李洱、刘慈欣、曹文轩等在国际上不断获奖,其作品同样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

  实验戏剧、小剧场戏剧突破传统戏剧创作思维,一改现实主义戏剧一统舞台的格局,大胆进行新形式探索,超越第四堵墙的束缚,追求全新的自由多样的舞台样式与情感表达样式,比如《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WM我们》《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桑树坪纪事》等等,都极大地促进了戏剧内容的拓展和形式的创新。电影方面,第四代电影导演的整体辉煌的亮相和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完整地诠释了中国电影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探索电影的出现、西部电影的开发、主旋律电影的进步、娱乐电影的兴起、贺岁片的崭露头角,特别是“大片”时代的到来,都标志着中国电影在内容拓展、手法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开拓等方面的历史性进步。电视艺术从单纯的媒体宣传进入产业化的过程,更是全球化媒介融合的一个缩影;纪实、谈话、直播和各种“秀”的游戏娱乐类栏目日新月异,电视剧的蓬勃发展,国产影视剧在世界各大赛事上摘金夺银,且出口海外,大大提升了当代文艺在国际上知名度。还有在杂技、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都追寻世界文艺涌动的潮汐,民族的、流行的和新潮的艺术交相发展,把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外来、主流与前卫、写实与写意、唯美与乡土的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复杂过程,演绎成新时期文艺发展的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网络是重中之重”的时代,网络文艺日渐成为中国文化政策的关注重点。从依托传统出版行业到线上自负盈亏,网络文艺的发展道路越来越清晰。网络文艺的衍生品涵盖了电影、电视、话剧、图书、音乐、游戏等各种大众艺术形式。

  几点启示与结论

  回眸当代文艺4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至少可以给我们留下几点启示:(1)文艺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生存,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深刻的生命发现,创作就不可能有深刻动人的力量。但如何以长远历史的眼光真实表达时代,是文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2)处在社会变革时期,对于某些标新立异的作品和创作现象要耐心观察思考,不宜匆忙下结论;(3)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们在提倡大胆突破时,一是不能忽视传统的制约,二是面对可能的创新失误,社会要给予足够包容;(4)无论是创作生产还是文化管理,都必须尊重艺术规律,违背文艺规律的行为都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创作者的心灵自由、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人性深度的开掘和艺术形象的形神统一永远是优秀作品成功的标志,谁也逃不过规律的铁门槛。

  新时期文艺走过40年。这是追踪历史足音,紧扣时代脉搏跳动的40年;是回应人民心声,努力满足精神需求的40年;是坚持探索创新,不断寻求艺术进步的40年;是潜心审美创造,切实收获丰硕成果的40年。这是一个拨乱反正、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创造奇迹的时代,这是一个真正的文艺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历史定位或许可以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苏联的解冻文艺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相提并论。我们深信,发展并延续这个良好格局,当代文艺就能在全球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发出属于自己的独到声音,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文坛上彰显属于一个古老民族的独特风采。

  (作者:云德,原名郭运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二级研究员,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市文物局)局长等职。系中国作协、中国影协、中国视协会员,马克思文艺理论工程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云德文选》(六卷)、《期待的视野》《文化的视点》《审美的视角》《直面文坛》《守望精神》《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等。)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云德:开创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局面

  溯精神源流 赋文化新篇(云德)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