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标识性概念

2018-07-26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丁国旗 收藏

  对文艺本质属性的界定,除了要在面对文艺对象时进行静态考量之外,还必须考虑文艺自身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根据时代的需要,并在尊重文艺特性的前提下,对文艺的本质属性做出相应的界定,从而以新的文艺定位为旗帜,发挥文艺的历史使命与担当,使其更好地为时代与社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在有关文艺问题的系列讲话中对文艺“人民性”命题的理论阐述,科学总结和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体现出对新时代我国文艺发展阶段及其特殊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具体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任务和繁荣发展我国文艺的新的理论指南与理论遵循。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中,“人民”一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大家知道,画家也不是用水彩来画巨大的历史画的),它的历史个性以及那种赋予它以独特性质并使它表现一定的人民精神的东西——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说来都是不合心意的”,因为它“是历史人民情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他还说过,“出自英法两国下层人民阶级的新的散文和诗作将会向批判表明,即使没有批判的神圣精神的直接庇佑,下层人民阶级也能把自己提高到精神发展的更高水平。”显然,马克思是在与封建贵族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人民”这一概念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艺的创造者,列宁曾明确指出“艺术属于人民”,人民才是文艺服务的对象。在他看来,无产阶级作家的写作,“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毛泽东同志同样十分重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他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他还十分看重作家对人民的态度问题,认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邓小平同志也十分强调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他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他还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重要论断。由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重视文艺与人民的密切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但从理论体系上对文艺“人民性”命题进行系统阐释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提出来,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有关文艺问题的系列讲话中才真正实现的。

  早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问题,为当前我国文艺工作把正了方向盘。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再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总之,围绕文艺的“人民性”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

  首先,对“人民”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阐释:“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的内涵落到了实处,使文艺的人民本质有了“具体的人”的现实对象,正是这无数的“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的集合”成为文艺创作围绕的中心。正像马克思的价值理想所关注的起点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一样,习近平将文艺的“人民性”本质与“具体的人”的连结,既有对艺术典型塑造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从感情上与人民群众心心相通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切实投入到“具体的人集合”的生活即人民的生活当中去,与一个个具体的人建立联系,去感受他们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对于他们的爱,就要既是行动上的,又要是思想深处的,即,必须是真心实意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

  其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要解决这一矛盾,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文艺工作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对此做了明确的论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句话从人民作为文艺服务的对象、作为表现的主体、作为判定作品好坏的“专家”等几个方面改变了过去我们对于“人民”及其地位的诸多看法。比如,让人民来评判作品,过去从来没有哪一种理论表达出对于人民群众如此信任,对其文艺判断力给予如此高的肯定,可以说,这是对文艺的人民性本质属性的最好注解。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体现在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上面。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呢?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就是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离开人民,文艺创作将无所适从,文艺创作的内容及创作灵感的获得只能来源于人民,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最根本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必须服务于人民。正如生产商品是为了消费,消费者是上帝一样,对于文艺而言,人民就是作品的上帝,作品的好坏、作品存在的价值、作品的效益都取决于人民是否喜爱与需要。这些论述都从新的视角对文艺的“二为”方针作出了新的更加具体的阐述。

  第三,强调文艺要反映时代,是文艺“人民性”本质的又一体现。反映时代就是反映人民,歌颂时代就是歌颂人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的主张。可以看出,反映时代、歌唱祖国、礼赞英雄、讴歌人民,是习近平对文艺“人民性”本质的进一步提炼与升华,是对文艺的“人民性”创作思想的新阐释。他提醒广大文艺工作者:“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本质属性“人民性”的基本思想,终结了过去学界纠缠于文艺的阶级性还是人性、审美性还是意识形态性等抽象概念的逻辑推演模式,打破了那种试图寻找文艺本质属性普遍有效性的认识误区,尊重新时代我国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将理论阐释与文艺实践结合起来,彰显了理论的现实品性,提高了理论的针对性、阐释力。对文艺本质属性“人民性”的界定和论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艺自身不断发展的逻辑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人民性”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标识性概念。

 

  延伸阅读:

  媒介融合下的话语权焦虑与文艺人民性新变(白浩)

  创新中国文论正当其时

  在这里,看清中国艺术发展状况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