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时代文艺的价值取向(孙向阳)

2023-03-16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孙向阳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应当纳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来认识它的地位和作用、特性和规律,从而推进其进一步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一系列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文艺发展面临的诸多理论问题,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的扬帆起航指明了方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新时代文艺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可以从“时代”“人民”“精神”和“开放”四个维度来理解新时代文艺的特征和取向。

(图片选自纪录片《大泰山》)

时代维度。任何文艺的书写与创作,都离不开对时代生活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纵观文艺发展的历史,无不遵循这样一条创作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古今中外那些能够流传至今的文艺作品,哪一部不是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生活、凝聚时代精神、引领时代之风的经典之作。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演绎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社会景象。反映时代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只有抓住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才能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国作协去年先后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鼓励作家以文学的力量触摸新时代脉搏,放歌新时代。尤其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既是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土地、伟大的实践致敬,也是向周立波《山乡巨变》等当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作品致敬。该计划鼓励更多的作家以原创长篇小说形式聚焦新时代中国山乡翻天覆地的史诗性变革,生动讲述感天动地的山乡故事,塑造有血有肉的人民典型,为人民捧出带着晶莹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新时代文学精品。

人民维度。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范畴。为人民书写、为人民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其最大能量。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一定都是心系人民、深入人民、书写人民的;那些生命长青的文艺作品,也一定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情怀。当然,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只有和具体的人建立起具有生命温度的情感联结,我们才能真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柳青、路遥等当代作家则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他们以自己扎实的采访、调研为基础,为我们奉献出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下的作家需要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文艺的样式来体认历史的流变、分析文化的根性、聚焦人民的信念与坚守。

精神维度。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艺术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从古到今,我国产生了灿如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经典,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艺的魅力。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在文艺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一旦失去思想的浸润和精神的统帅,便很难做到深刻丰富、发人深省。只做表面文章,不能真正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能触及人的灵魂,这样的作品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让人们在文艺作品中感悟到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当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文艺的思想性和审美性是辩证统一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将内容的思想深度和情节的生动丰富完美融合,以真挚的情感、鲜活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吸引人、感染人和启迪人。如果把文艺简单地当成思想的传声筒,片面地强调思想性,缺乏充分的艺术表达,就会使作品变成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口号,难以引发人们的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只有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在提高审美性上下功夫,在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上下功夫,推动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艺术技巧相辉映,才能让文艺作品成为永不过时的精品力作。

开放维度。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社会主义文艺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必须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学习借鉴来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才能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扎根脚下这块土地,文艺才能接通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当然,我们一方面要引进来,另一方面更要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积极在世界读者中展示中国文艺的魅力,推动中国文艺走向世界。今年2月,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正式启动,就是要推动中国新时代文学扬帆出海走向世界,搭建起中国文学与世界各国读者的沟通桥梁,让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学作品“扬帆出海”,走到各国读者中间,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在文学的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独特魅力,让中国新时代文学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孙向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铜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对高质量创作的引领推动作用(胡一峰)

创作文艺精品提振民族复兴的精气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