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强起来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一百多年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文明型崛起的历史必然。历史一再启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正是基于文艺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尽述的作用,文艺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格外突出的地位,文化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文化?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当下的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在中华文明当代演进和人类文明跃升的双重视野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文明的灯塔。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在世界舞台上鲜明地树起文明中国旗帜,向世界人民展现日益强起来的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文明形象和发展理念。因此,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是党的百年奋斗史背后的主导逻辑。可以说,如何建成富有世界感召力、文明辐射力和强身健体有魂的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形态,以及在世界舞台上广泛传播全人类价值,是当下有效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文化占据全球化舞台上高位态的必然要求,这一积极的实践效果导向和价值诉求,指向了束缚文化生产力和阻碍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因而,全面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的战略部署同样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关注点之一。
(图片选自纪录片《中国》)
究其价值意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中心任务,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要求使文化的地位格外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由精神主动迈入历史主动的重要标识,这不仅是一种文明视野的更新,更是一种历史新纪元的开启。唯此,文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一种整体性观念、系统化思维和体系性思想的指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就是党中央擘画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顶层设计,其中关乎全面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部署,旨在以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坚定文化自信的制度基础,从而使中国发展迈向更加从容的历史主动。基于此,《决定》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可见,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擘画日益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根基,完全有信心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全面完成《决定》所提出的改革任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日益崛起的中国正自由地翱翔在人类文明的海洋中,以其新质的文明理念和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启示着徘徊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方向。毋庸置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从历史逻辑来看,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指导思想下的工作部署,同样指向文化领域,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厚植文化底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诉求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形成民族复兴的强大托举力量,从而使在世界舞台上不断跃升为高位态的中华文化得以为世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唯此,新时代以来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之需、国家和平崛起之需,更是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世界进步之需。人类文明史表明,世界大国崛起的最后一役是文化价值之争,文明型崛起的中国之所以超越既成大国的“国强必霸”逻辑,其背后强大的支撑力量是文化,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所推崇的社会性成长之路的世界性意义,尤为需要有着强大价值感召力的文化来定格。
新时代新方位是文化繁荣发展的舞台,信息文明特别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文艺新业态涌现和文化新形态生成的现实语境,文化发展要抓住时代必须强化与时代语境的相互切近,需要以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来破除阻碍文化生产力提升的弊端,在解放体制机制束缚中焕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合力形成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以体制机制改革筑牢坚定文化自信的制度基础,使坚定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洋溢于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在坚定文化自信背后有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自觉担当,在长期砥砺奋进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有文化情怀的现代型政党,始终高扬革命理想、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在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中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继而由精神主动迈向历史主动,在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软实力提升中走向文化自强。所谓“自”,就是把文化发展的力量放在自身的基点上,即立足自己的实际、现实国情与文化传统,依靠本民族自己的力量,在接续文化根脉和文明互鉴的交流互动中厚植文化底蕴,坚定地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诉求目标;所谓“强”,不单纯是指世界文化市场博弈中的经济力和科技力等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好看,更是指内向度的文化吸引力、价值感召力所焕发的好感,以及强大的文化活力创造力创新力所形成的好评,从而合乎逻辑地成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高势能、高位态文化。一方面,经由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成功地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积累了足以支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坚实基础,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日益要求着健全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一种顶层设计指导下的战略部署,以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坚定文化自信的制度基础,是《决定》对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旨在不断焕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和文化创意创新能力,在世界舞台上形成强身健体有魂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形态,在传播全人类价值观中占据世界文明的制高点。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事实上,无论是建设现代化强国,还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现实基础和重要表征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全民族创造力的迸发和文化人才的不断涌现。为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其中的关键点之一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以文培元,以艺启思,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只有以文化价值不断温润科技的韧劲,才能在文化创造活力迸发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独立自主的思想价值根基,才不会迷失方向;同时,全社会的活力还来自文化的自主表达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唯此全社会需要增强开放意识,加强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传播,扩大文化市场的开放度,有效参与全球文化治理和文明互鉴。究其意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基于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文化体制改革部署:“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也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说到底,就是经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有普遍效力和辐射性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全社会积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和传播力,以文化繁荣发展回应世界之问。
步入历史新方位,伴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形象的塑造、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民族精神的凝聚、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等已成为时代议题。在国际交往中,展示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至关重要。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和价值感召力是赢得世界人民尊重的重要力量。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觉。相对于科技领域的“卡脖子”,只有以强大的价值感召力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价值突围,在破解反华、遏华势力“卡嗓子”中提高话语权,才能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增强对中国崛起的国际认同,建构文化中国、文明中国形象,这是我们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必然应有的溢出效应,这并非机械地刻意,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其有效性前提是健全完善的文化体制机制的良好运行。
归根结底,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唯此,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回应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国发展方位的变化,文化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强起来的现实要求必然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之问。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通道和日益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的现实际遇,文艺文化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精神食粮,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独立的思想价值根基的核心力量,格外需要以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来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底蕴。唯此,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以人民大众普遍的文化获得感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引导,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成为全面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的所指。其目标诉求是既要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又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形成具有普遍价值感召力的文明高地和思想价值创新的策源地。这显现于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对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旨在发挥文化在其中的积极的价值先导作用,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繁荣作为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识又有着终极价值的意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 ,既要对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充满自豪感,又要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满期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自觉担当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培育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守正创新中,中华民族这艘巨轮正披荆斩棘地驶向人类文明的远方,始终注目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
(作者:范玉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二届理论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