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文艺新样态重塑创作与接受关系(张阿利)

2025-03-04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张阿利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新媒体技术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当下文艺的艺术生产机制、受众接受范式与文化传播路径。新大众文艺在新媒介技术的现实驱动下应运而生。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人民性与时代性的强调,文艺的发展应时而变,也一以贯之。因此,当下的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新时代、新技术与新媒介带来的新语境下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以守正创新的文艺创作态度,让新大众文艺在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互动中讲述人民群众的生活故事,展现新时代文艺作品立足于当下的时代风华。

(图片选自纪录片《中国》

新大众文艺中参与式的创作关系

传统的文艺创作生产模式通常是单向度的艺术输出,创作者凭借个人的才华、阅历与艺术追求进行文艺创作。尽管这种创作模式诞生了许多经典之作,但创作者与文艺受众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距离。随着大数据算法与流媒体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大众文艺的艺术生产模式出现了参与式的新样态,创作者的艺术生产不再只是单向度的作品输出,而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与网络平台的受众群体产生互动沟通,共同完成文艺作品的生成。

这一点,在网络文学创作中早有体现。在网络小说《盗墓笔记》的连载过程中,作者南派三叔与网络平台的小说读者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交流。读者通过评论区、论坛等渠道表达对剧情走向的期待、对角色的喜爱或不满,作者会参考这些反馈,对后续的剧情进行调整。这种互动性的生产模式不仅增强了受众读者的参与感与黏合度,也使得文艺作品在创作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中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旨趣,让小说在网络平台收获受众口碑与市场销量的双赢局面。

这种参与式的创作模式也同样对影视剧、网络综艺与短视频等的艺术生产机制产生一定影响。如网络辩论类综艺《奇葩说》,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征集网民意见,从社会热点事件、大众关心的生活话题中筛选出辩论主题。这些话题源于大众的生活与思考,使得节目更具生活性,从而拉近创作者与文艺受众的情感距离。

在抖音和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中,短视频创作的参与性互动趋势更为明显。这也真正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特征。具体说来,短视频创作受大数据算法与UGC(用户生成内容)等新媒介特性的影响,这使用户在创作中要充分考虑短视频受众的喜好与反馈。创作者在短视频内容生成的过程中需考量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数据与受众对之前作品的留言反馈,形成创作者与文艺受众双向互动的创作模式。这为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生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视野与更加生活化的现实素材。

新大众文艺中交互性的受众关系

流媒体平台、网络实时弹幕与网络论坛等新媒介环境的出现,改变了受众对文艺作品的被动式接受。由此,在新媒介技术语境下,形成了具有鲜明交互性的艺术欣赏范式。受众在网络平台欣赏作品时,可以通过弹幕即时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并与其他受众进行实时性的交流互动。这为文艺作品的欣赏与接受开辟了更加开放多元的语义空间。

如当下众多电视剧在各大流媒体平台热播时,弹幕成为观众在追剧过程中进行交互的一种普遍选择。观众在观看剧情的同时,能够以文字为载体发送实时弹幕来表达对剧情的主观感受、诙谐吐槽以及对作品细节的洞察。这种实时性的弹幕交流方式为观众与作品、观众与观众之间建构出虚拟性的话语场域。当观众看到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发送的弹幕信息存在一定契合之处时,便会在认知与情感层面基于共享文化体验产生一定的共鸣,而不同观点的碰撞也会激发观众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这让文艺受众群体在崭新的空间中获得交互性的社交体验。

与此同时,受众在互联网平台的广泛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例如,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之后,便在各大社交平台与影评网站引发广泛热议。在豆瓣与时光网等影评网站,许多深度影评不断涌现。有专业的影视爱好者从导演手法、镜头语言等分析影片如何营造出末日氛围,解析长镜头的运用怎样增强故事的沉浸感。在知乎平台,关于“《流浪地球》中的科学设定是否合理”的话题吸引了众多科学爱好者参与讨论,从天体物理学、工程学等角度对行星发动机的可行性、地球逃离太阳系的轨道计算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还有网友在微博发起对《流浪地球》中角色的话题讨论,分析每个角色的成长弧线和形象魅力。这些网络互动不仅延展了电影的热度,更使得观众在交流互动中对电影作品的理解从基础剧情深入到情感、文化与科学等层面,赋予了电影作品更多可被读解的空间。

在广阔的网络海洋中,有着更多依托新媒介技术的新大众文艺作品。弹幕、点评等,构建起了一个紧密的“受众共同体”。对于这些作品而言,作者就是观众,观众就是作者。受众的互动,也会反馈到创作者的新生产之中。

新大众文艺中多元化的传播格局

在崇尚合力而为的互联网时代,文艺在新媒介技术的助力下不断拓宽其传播路径,并在融媒体矩阵的影响下产生更具深度的传播价值,形成在传播维度上多元化融合的互动新样态。

在传播广度的延展方面,当作品以跨媒介互动的态势贯通手机小屏、电视大屏与城市巨屏的屏幕界限时,文艺的传播潜力也被进一步加以整合,利用不同屏幕终端的传播特性形成多屏联动的合力之势。比如,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的传播就是一个例证。相对大屏的电视电脑,是纪录片《中国》正片播放的主要媒介端口。在移动终端,配合推出群星配音版《中国》、纪录片《中国》里的传统文化科普与剧中角色混剪等文化短片。此外,还与多个城市进行联动,在杭州、上海等城市的LED巨屏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意旨趣与深厚底蕴。对于真正由普通用户创作生产的新大众文艺而言,想要实现作品本身的多屏呈现,并非易事。但是,那些在网络上产生强烈反响的话题、作品、虚拟形象等,也普遍成为传统媒体关注的对象,从而实现多屏共振。这会促使其在网络上进一步“发酵”,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由此看来,从小屏到大屏再到巨屏,文艺作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媒介终端的不同传播属性,满足不同媒介受众的审美趣味。

在传播价值的深挖方面,融媒体平台所带来的媒体资源整合为文艺作品的文化传播提供助力,让文艺作品的文化价值被进一步宣传与探讨。有的新大众文艺作品,在现实空间中诞生,通过网络为人们所熟知;更多的新大众文艺作品依托网络而存在,在网络空间里野蛮生长。网络追捧什么样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一些社会情绪。对这些作品和社会情绪的深入分析,需要有更多的媒体、更多样的人群介入,深挖其内在价值。而各种媒介的融合、各方面人员的互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广泛讨论,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被进一步探明。这一切,形成了新大众文艺作品与新媒介技术在网络互动传播过程中内容互联、利益共融的文艺传播新样态。

总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文艺受众的艺术欣赏方式与交流互动路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随之带来了新大众文艺作品在创作关系、受众关系与传播路径等维度的改变,形成新大众文艺与新媒体技术之间互动融合的文艺新样态。这是新大众文艺中的人民性在新媒介语境下的进一步延展与完善。这对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倒逼机制。如何守正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介与新技术进行文艺创造和传播?这些都是新大众文艺崛起之后,专业写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作者:张阿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新大众文艺“人民性”的新特征(张阿利)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张阿利)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