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先后就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网,摄影:卞宝祥)
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能动的地位,不但能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还可以改造世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书写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理念,并结合时代语境加以阐发,强调文艺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反映人民生活,文艺创作要为无产阶级、为人民群众服务,将文艺的目标指向“人的解放”。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决定了党领导的文艺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人民”始终作为第一主角贯穿于党的文艺工作中,成为推动文艺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展开,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强调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的问题,明确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基本方针,深刻阐明了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人民的火热生活中汲取题材等,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新时代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在规律,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原则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价值取向和本质内涵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阐明了文艺的来源、动力、主体、评价和目的,强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和文艺审美的评价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从价值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问题,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路径与方法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丰富内涵
文艺为了人民,文艺依靠人民,文艺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重要论述,从人民作为文艺创造的主体、文艺接受与消费的主体以及文艺批评的主体展开,涵盖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唯物史观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将人民作为文艺创作表现主体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文艺创作应当反映历史前进的方向,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认为处于特定历史条件、社会潮流、时代特征中的人物具有显著的典型价值。纵观古今中外,经典文艺作品无不根植于对人民命运的观照与对人民悲欢的关切,无不聚焦于社会现实与生活图景,无不回应着人民的心声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人民的实践中有着一切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根本就在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立足实践,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火热实践中取材,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结合起来,将现实生活与艺术表达统一起来,塑造典型形象,创作出无愧时代、直抵人心、触动灵魂的精品力作。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艺只有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历史价值、人民价值、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充分反映人民心声的文艺作品收获了人民的热情赞扬,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成为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创作更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人民的标准是文艺评价的根本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一重要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确立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文艺评价标准基础上,明确把“人民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之一,凸显了人民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新时代文艺批评的人民立场,赋予了新时代文艺评论新的内涵。这一文艺评价标准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丰富与发展,对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同时,又要尊重接受个体自我表达的权利,维护其对作品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权益,促进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塑造着、赞颂着、褒扬着为民族谋复兴的拼搏者、为人民谋幸福的英雄们,为激励人民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界始终以人民需求为指引,推出了一系列反映人民心声、抒发人民情感、展示人民奋斗、激励人民精神、凝聚人民力量的精品力作,中国文艺的人民底色愈加鲜亮。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穿新时代文艺工作始终,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深入现实生活,把握时代脉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人民是时代的主角,是时代的亲历者,也是时代的创作者。对个体的细腻抒写与对时代的宏大叙事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小人物可以表现大情怀,小日子也能够折射大梦想。文艺创作要深入人民现实生活、扎根人民火热实践,积极从生活细微之处发现人性美、真精神、正能量,讴歌感人故事、传颂英雄事迹、塑造典型人物。同时,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文艺创作要拥抱时代、反映时代、响应时代,生动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发展进步,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探索创新路径,坚守创作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拓宽了文艺创作的空间,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新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新的创作形态不断涌现,文艺作品的生产方式、创作手段、传播渠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习惯也发生显著改变。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创作必须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推动文艺创作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深度融合,创作生产出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艺术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我们要时刻牢记思想内容始终是文艺作品的根本与核心,在文艺创作中做到“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避免在对新技术手段的过度依赖中让文艺创作沦为空洞的形式,失去真正的内涵和生命力。
真诚拥抱人民,追求德艺双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总书记殷切期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这份爱是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用脚步丈量戈壁、草原的辗转跋涉;是柳青深入人民群众,定居皇甫村长达14年写就《创业史》的赤诚坚定;也是贾大山忧国忧民的情愫和襟怀坦荡的品格。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牢记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到自身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艺术创作始末。文艺创作不仅是艺术上的追求,更是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要求,讲品位,重艺德,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襟怀和学识相贯通、道德和才情相交融、人品和艺品相统一,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艺术理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ZD04)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2025年第4期《党建》杂志
(作者: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韩宵宵,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网络信息处副处长)
延伸阅读:
重组 重建 重塑——略谈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评论变革(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