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魏丽娜 傅守祥)

2022-07-28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魏丽娜 傅守祥 收藏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魂与根。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实践表明,“两个结合”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立足扎根、广泛传播、长期引领的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探索

马克思主义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二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基础,把握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要进一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以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创新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如何更好适应人类现代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大舞台上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其永久魅力,都需要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结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实现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表现出的诸多特征,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同时,正是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朝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不断发展,对内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对外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错误倾向。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待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意味着,对那些包含有合理因素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立足时代和现实需要,在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伟大实践中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传承中华文明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文艺使命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项长期的实践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包括文艺领域在内的各个层面,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文明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开辟新境界。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血脉,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坚持马克思主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自上而下的推行,更需要从文化方面建构、补充中华民间符号,挖掘和提炼出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民间精神,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

由郭宝昌编剧执导的电视剧《大宅门》,讲述了医药世家“百草厅”自晚清历经百年的世道变迁。该剧以生活细节精准复现“纯京味”的事理人情,以家族叙事呈现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宅门文化和独特的民间精神,把白家的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置于舞台前景,历史变迁和政权更迭则作为背景与之相互映照,“大宅门”的文化载体属性和民间符号特色得以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并且,该剧很好地平衡了创新与“化用”,以精湛的剧本创作、精彩的荧屏表演和精准的文化复现,为中国电视艺术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借鉴。

近10年来,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装电视剧创作兴起。2015年播出的电视剧《琅琊榜》既有朝堂争斗的波诡云谲,又有江湖侠士的文武风流,兼具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在国仇家恨、兄弟情义的漩涡中,奏出“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该剧剧情虽是艺术虚构,但内核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以“情义重于泰山”的价值理念贯穿,传递了赤胆忠心、诚信友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高层次的艺术美需要的不止是对历史文化的借鉴复现,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明怀有敬畏之心。纵观《琅琊榜》全剧,无论是服饰、道具、礼仪等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剧中人物的思想内涵、气质风骨,都蕴含浓浓的“中国风”;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演和水墨画般的画面调度,片中的中国底蕴得以自然呈现,主人公梅长苏更是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中“士”的道德品格与政治理想。

2021年初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作为一部直面大时代的文艺作品,该剧阐释了什么是觉醒:第一步是认清现实——积弱积贫,第二步是寻求出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三步是勇于实践——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时,该剧通过影像细节告诉观众:真正的觉醒不仅是知识分子的觉醒,还需要越来越多国民的觉醒,需要他们破除封建迷信、走出蒙昧的状态,不断将“德先生”和“赛先生”从“知识”沉淀为“见识”和“胆识”。

今年播出的电视剧《人世间》,以1969年春节周家人分赴各地为开篇,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周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人世间》以怀旧的美学视角和丰富的视觉语言展现国家成长和百姓生活的磅礴变迁,其中流淌的人与人之间的无限情义,堪称一部以生活信仰书写时代浪潮的平民史诗。该剧以富有时代感的艺术方式讲述大时代里的各类故事,用细节、故事和情怀完成了一部有价值的百姓生活史,向观众传达出一种观照现实的力度、厚度和温度。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必须紧贴时代,与时代同频同振,为时代书写。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优秀的文艺作品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旗帜,以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激起受众在视听感官上的健康快感,进而达于内心深处,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崇高的精神美感,以审美的方式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


(作者:魏丽娜,湖州师范学院教授;傅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刍议(傅守祥 魏丽娜)

走好电视剧创作高质量发展之路(傅守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