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媒介融合境遇下的数字艺术发展特征与趋势探究(张骅 范玉刚)

2021-09-2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张骅 范玉刚 收藏

  内容摘要:当下正处于媒介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文艺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形成了有时代特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这种变化在解构文艺的物质性、真实、边界、审美方式的同时,又以新的审美关系和算法美学重构了艺术生成的肌理,在数字化境遇中改变了文艺的主体功能、存在方式、传播与消费的形态,建构了日益庞大的满足大众多样化需求的数字艺术市场,以及有中国特点的数字艺术产业。媒介融合境遇下的艺术创新,不仅形构了艺术本体的逻辑骨架,还作为文化生产力形态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新引擎功能。

  关 键 词:媒介融合 数字艺术 艺术市场 数字艺术产业 文艺美学研究范式

  当下正处于媒介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创新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媒介融合发展,不仅打通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在艺术的跨界融合发展中生成诸多艺术新形态,带来了审美的新方式新话语;还在数字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发展中对既有的文艺美学研究范式提出挑战,在不断解构既有概念的有效性中,立足新的审美关系的生成,重构了具有时代意味的新概念新话语,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在此语境之下,如何理解和有效阐释数字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文艺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创新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文艺在文化与科技融合视域中经历了从工具形式到存在形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变化,并在此过程中被不断解构,成为数字艺术市场及艺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文艺的数字化就是将文艺从物理(原子状态)信息转化为非物质(比特状态)的数字信息,并从两个方面瓦解艺术与真实的关系。一是在数字化时代,真实不再是艺术创作的参照物。艺术成为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即“类像”(如摄影、摄像、电视、电影、商品复制等)。在已然被文本和“类像”所包围的当下,过去的现实感被“事物的非真实化”所取代。这种非真实化既包括艺术作品的非真实化,也包括所谓的“形象”对当下社会和世界的非真实化。二是我们感知的信息、表达的想法看似“自主”,实际是被数字逻辑所操控的,我们只是在对媒介所给予的信息进行选择与表达。我们处在数字符号的沼泽之中却无法触及真实本身,媒介则是我们与真实的隔离带。真实世界被模型转化肢解成了非物质性的抽象比特,破碎的真实转而作为原材料成为拟真模式的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真实的真理地位被数字化的“超真实”所取代。失去真实作为稳定的价值参照,美从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同时,改变的还有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以及感知美的方式与经验。数字化使得被物理性与真实固化的文艺被重新激活,数字艺术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新的感知美的方式得以产生与发展,这正是数字艺术市场及产业诞生的先决条件。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贾民义。

 

  作者:张骅 范玉刚 单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8期(总第71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8期目录

  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范玉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范玉刚)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