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纪录片的“真实”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写,作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在当前医疗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参与着国家政治话语的诉说,其呈现的“现实”必定是经过了考量和建构的。《中国医生》等医疗题材纪录片经过选择与重塑的主观处理,借由纪录影像为社会大众构建出当下中国医疗的现实图景,引导观众对纪录片中的故事和价值产生共情与认同,以实现促进医患和解的效果。但在实际的创作和传播中,理想化的医者形象与“牺牲者”话语,虽有传播医疗常识、助益缓和医患矛盾之用,但要改变观众的固有认知并非易事,医疗题材纪录片仍有进一步言说与表达的空间。
关 键 词:纪录片 医疗题材 医患关系 影像重构 《中国医生》 影视评论
医疗题材纪录片聚焦当下广受关注的医疗议题,是近年来传播热度较高、观众反响较好的一类纪录片,《急诊室故事》(2014、2015两季)、《人间世》(2016、2019两季)、《生门》(2017)、《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2018)等一批质量上乘的作品陆续进入大众视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纪录片创作者敏锐而迅速地介入现场,再次催生了医疗题材纪录片创作的热潮,显示出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曾以《医心》为名在央视播出的医疗题材纪录片在更名为《中国医生》后,于2020年1月在爱奇艺上线。2020年5月,同一制作团队又推出了《中国医生战疫版》。与此前这类纪录片不同的是,《中国医生》虽仍以医护群体为主角,但将镜头延伸至医生护士的私人空间,以平视的视角传递人文关怀,给予医疗题材纪录片创作以新的视野。
医疗题材纪录片近年来热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迎合了人们对“真实”的呼唤、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和对当下社会“医患关系”的思考。它透过医疗战线上直接与病魔打交道的医患群体,“以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记录下当代中国的‘现实的一种’”[1]。不过纪录片的“真实”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写,作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医疗纪录片参与着国家政治话语的诉说。在着力纾解医患矛盾、深化医疗改革的背景下,政治话语以纪录真实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以影像重构现实、疗愈心灵,引导受众对世界的认知和认同主流价值。
一、医疗图景的影像重构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医疗问题也备受关注,然而医疗领域本身的专业性和个体差异性使得公众难以直接接触和深入理解。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就提醒我们,在大众传播愈加发达的现代,人们依赖媒体所加工的“拟态现实”认识外部世界,格伯纳等传播学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世界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作为桥梁的媒体是大众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所构建的医疗图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社会医务工作环境的认知和实践。纪录片以真实为号召,以社会责任感为担当,在网络空前强大、媒介深度融合的当下,以平等交流的姿态和多元鲜活的视角对医疗改革的进程、成果进行记录,对突出事例和人物挖掘塑造,对公众就医场景进行观察和再现。这些现实经过选择与重塑的主观处理,借由纪录影像向公众构建出当下医疗状况的图景,期以弥合医患裂隙。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豆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牛光夏 夏侯姿维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2期(总第65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