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讲述中国故事作为当下的文学热潮,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总结中国经验,凝聚中国人的情感,同时也在形式上建构相应的小说美学,尤其是面对当下中国的庞杂现实,亟需寻找合适的方法处理切近而复杂的当下经验。以寓言式写作介入现实、以回溯的时间形式彰显历史总体性、以幽默传递现代性哲思是小说讲述当下中国故事的重要策略,这些贴着现实生长出来的意在言外的修辞和文本结构,在多重对话中开掘人物的心灵时空,透过表象抵达历史和现实的深层,刘诗伟的小说对此进行了重要探索。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味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为观察和理解当下中国提供了重要视角,也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当下的现实主义写作。
关 键 词:中国故事 长篇小说 形式美学 文学评论
刘诗伟及其长篇小说《在时光之外》
讲述中国故事日渐成为当下作家的共识,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何为“中国”,如何“讲述”,“现实”怎样重新“主义”?这些问题既关涉对中国现实的理解,也关涉小说的叙事实践,是对作家思想和艺术的双重挑战。尤其是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如何以文学特有的形式凝聚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处理当下生活的种种复杂性和未知性,更是写作的难题。大量同质化的写作让人不能不怀疑,在这个变化快得像子弹在飞的时代里,在这个现实远比人们的想象丰富的世界里,文学是否还能对现实保持足够敏感?还有没有能力对当下生活发言,回应人们的公共关切?又应该如何在介入现实的同时保持必要的审美距离,如何在注重当下的同时不失历史的厚重感,如何在探讨诗性正义时免于刻板的说教?面对种种疑难,作家们也在探寻突破的可能。写作在本质上是“形式的伦理”[1],面对当代中国丰富的写作资源,小说形式美学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或许有助于作家在找到自己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的同时,拓展现实主义创作的新空间。
一、介入现实的寓言化写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现实主义的复兴让文学在介入现实和表达公共关怀时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但现实如此切近,变化如此迅疾,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不确定性更增加了阐释和想象的难度,若无叙事上的充分准备便急于介入现实,很容易浮于生活表象,或在猎奇逐新的故事中满足于对现实的媚俗性书写,或在政治学社会学的既有框架中进行机械的填充,无法洞悉生活的奥秘和真相。如何破解这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局?作家们各出奇招,努力穿透庞杂的现实生活,以文学的方式创造更深刻的真实,寓言化写作就是很多作家的选择。贾平凹的《秦腔》采用疯癫视角,余华的《第七天》、陈应松的《还魂记》、艾伟的《南方》等小说则不约而同采用亡灵视角,都在叙事方式上与作为叙述对象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把现实世界作为倒影来写”[2],更冷静地谛视生活,以陌生化方式增强小说的形式感,以寓言式写作介入现实。刘诗伟的《在时光之外》《拯救》《南方的秘密》《每个人的荒岛》等长篇小说也采用了寓言式写作方式,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以思考者的姿态深入当代中国的前沿地带,辨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显然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需要立足现实但不拘泥于现实的表象,从日常出发又不消融于日常的琐碎,而寓言式书写正好可以提供这种便利。他曾在《拯救》中借主人公刘浪的自我审视表达自己的公共情怀,即以“心怀终极、解决现实”的情怀审视精英人生,“刺破”社会和人性的双重“迷思”,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称之为“现代拯救”。[3]他的小说大体上就是“现代拯救”的种种变体。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李雪梅 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0期(总第61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