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论沈从文小说连环画改编的诗性建构(赵树勤 路诗滢)

2020-10-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赵树勤 路诗滢 收藏

  内容摘要:在沈从文小说的连环画改编中,画家们在尊重连环画“重故事性”的基础上,为了还原小说的“诗性气质”,通过空间并置展现情节故事线、描摹意象连缀情绪思维流、场景留白生成阅读联想链等多种技法,建构出一个富有“连环性”的诗意世界。这一连环画改编的成功尝试,突破了以往诗化小说图像改编难以与原作风格有机契合的拘囿,为当今诗化作品的图像改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 键 词:沈从文 诗化小说 连环画 图像改编 连环性

(图片来源:豆瓣)

  沈从文小说被誉为“乡土抒情诗化小说的集大成之作”[1],其诗性的散文化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随着图像时代的来临,许多现当代文学名家的经典之作都陆续被改编成丰富多彩的连环画,深受读者的喜爱与欢迎,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探究。遗憾的是,有关沈从文诗化小说连环画改编的探讨却几近阙如。实际上,迄今为止已有十余位画家参与了沈从文小说的连环画改编,他们将其10篇小说改编成了13个不同版本的连环画,其中不少版本曾荣登数届全国大型画展,并屡次斩获国家级荣誉奖项,这一图像改编现象,无疑是一个饶有兴味而又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矛盾:沈氏原则与改编倾向的博弈与出路

  沈从文小说融叙事、抒情、状景于一炉,因其行文间展现出田园牧歌式的乡土风情画卷而成为艺术改编的“香饽饽”,其中涉及影视、戏剧、连环画等诸多领域,改编的方法莫衷一是,改编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沈从文的作品属于典型的诗化小说,其语言文字是散文化、跳跃式的,而情感表达又是意象化、隐喻式的,因此,故事情节具有碎片化和片段式的特质,与传统图像叙事所要求的情节连贯发展不尽符合。在改编过程中,如果完全尊重原作,会因过于诗化而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若是舍弃小说中宝贵的诗意氛围,又面临着改编失败的危险。因此,要将如此充满“诗性气质”的沈从文小说进行成功的图像改编绝非易事。

李晨连环画版《边城》

  一直以来,大多数沈氏小说的图像改编尝试都存在着一个缺憾——二次创作对原著诗意氛围的淡化和消解。这个缺憾首先暴露在影视改编上,同时也引起了作家本人的关注与介入。1953年,导演严俊将《边城》改编为电影《翠翠》,沈从文阅片后大失所望,他认为影片在画面和视听语言上丧失了小说的诗韵,并对此评价道:“(改编者)主要是看不懂作品,把人物景色全安排错了……应当作一个沅水流域画卷来处理,才会成功”[2]。有了前车之鉴,1983年凌子风导演在二度改编《边城》时,就特别邀请了沈从文亲自参与剧本审阅,并请其写下大量修改意见,以确保影片能够尽量忠于原作。然而,尽管导演做了很多努力,仍有学者指出:“小说轻故事情节,重主观、重情绪、重印象的诗化风格,被电影转换成了重起承转合、重故事流畅的传统好莱坞风格”[3],可见改编后的作品依然具有“诗性气质缺失”这一通病。针对这一点,沈从文在与友人往来的信件中反复强调,希望将小说“当成个抒情诗画卷般处理”[4],不仅仅指《边城》,还包括许多其他作品,如《贵生》《萧萧》《丈夫》等[5]。后来,小说《丈夫》在1986年被导演黄蜀芹改编成电影《村妓》,《萧萧》在1988年被导演谢飞改编成电影《湘女萧萧》,但遗憾的是,两位导演均摒弃了沈从文在小说中极力营造出的诗情画意,使改编走向商业化、政治化的道路,几近丢失了原著的神韵。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赵树勤 路诗滢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9期(总第60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点击查看。学术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9期目录

  沈从文小说《知识》的文本解读与当代意义(李文浩)

  沈从文与北京人艺(解玺璋)

  从沈从文身上找寻诗意的世界(徐兆寿)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