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学术综述>正文

在文明互鉴中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综述(傅梦妮)

2024-09-2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傅梦妮 收藏

【内容摘要】 2023年10月,“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二十余位艺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们回顾了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美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盛况,分析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围绕全球化视野下现当代艺术观念、创作的发展,现当代艺术批评、教育和策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国现当代美术从西学启蒙到本土自觉的发展历程;青年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角度分享了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出新一代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方向以及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关 键 词】 文明互鉴 一带一路 现当代艺术 新时代 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开幕仪式。新华网发(林楷煜 摄)

2023年10月16日至17日,为庆祝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和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成立3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于北京展览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中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内外二十余位艺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围绕“跨文化互融互鉴:丝绸之路美术研究”“全球视野下的现当代艺术”“新时代的史诗”三个议题展开讨论,以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拓展人文合作领域,探寻新时代美术理论研究的发展方位。

一、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亘古亘今

在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哪一条道路能比丝绸之路的时间更为绵长、里程更为漫长,其辐射范围之广,遍及世界五大洲。甚至可以说,一部丝路史,就是一部世界史。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美术研究与美术创作也迎来了黄金时代。在此次论坛上,专家们分别从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丝绸之路美术的发展与变迁、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美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盛况,及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一)融合是丝绸之路的主题词

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何以能文脉存续不断?答案或许是它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和而不同的融合力。丝绸之路的开拓打通了横跨欧亚非的双向交流通道,不同时空的文明、宗教、艺术在这里和谐相生、互融互存。外来的异质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往往会经过本土化改造,进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其中,佛教艺术进入中国是最为典型的例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对佛教艺术传播的路线及中国化的过程作了系统性的梳理。他指出丝绸之路是印度佛教艺术东渐中国的主要途径,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后受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生成了新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丰富和发展了佛教艺术。中国佛教艺术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都远超印度。可以说,佛教艺术起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是在中国,其影响传播至朝鲜、日本、蒙古、越南等周边国家,使亚洲佛教艺术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在东方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大放异彩。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李凇以1678年葡萄牙给康熙皇帝献狮为切入点,通过对狮子入华后的图像进行分析,生动阐释了丝绸之路文化不断融合、互鉴,再到变异、新生的过程。

……


作者:傅梦妮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8期(总第107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2024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8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