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曲艺艺术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特点及规律,阐释曲艺艺术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理论依据,分析曲艺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功能价值,总结曲艺学科建设历程和成果,明确民族复兴时代曲艺应承担的使命任务,探索曲艺艺术进入学科后的发展路径。
【关 键 词】 曲艺 艺术学 曲艺学 曲艺学科 高等教育
群口好来宝《白马赞》(图片来源:中国曲艺家协会)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相隔十余年对艺术学门类进行了重大调整,代表学术学位的学科目录仅设艺术学,着重史论研究,而在专业目录中设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六个专业学位。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曲艺”位列其中。曲艺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进入以上两个目录,意味着我国艺术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也开启了曲艺理论学术研究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育模式。
一、曲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艺术门类
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堪称中华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最能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门类之一。
1. 曲艺与中华文明发展源流同向。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的先秦时期,社会分工出现、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产生,使得归属于文学艺术活动的瞽矇说唱、俳优表演出现,但这种曲艺萌芽和孕育一直到隋朝时期,还没有面向普罗大众的曲艺形式出现。曲艺的正式形成离不开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他们不像农民那样分散和贫困,开始能够用自己的钱来共同养活一些艺人,以满足自己的文娱生活需要。曲艺正式形成是在国力强盛的唐朝中期,那时城市兴起、商业繁荣、文化包容,使得市民阶层逐步出现、佛教广为传播,直接催生了俗讲、变文、讲经、缘起、话本、词文、杂赋等曲艺形式。到了宋代,市民社会极大发展,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鳞次栉比的酒楼茶坊和夜生活的发达,尤其是瓦舍勾栏的出现,使得说唱艺人加速摆脱传统教坊乐籍的束缚和路歧“打野呵”的困扰,迅速商业化、市民化,形成了市民中的特殊阶层。这时候小说、讲史、唱赚、诸宫调、鼓子词等曲种出现,职业艺人数量庞大,行会组织随之产生,标志着曲艺这种艺术形式的成熟。宋代以降,无论是元代、明代、清代,市民社会逐渐发展成熟,民间说唱艺术通过艺人代代口传心授得以薪火相传、演化创新发展。特别是到了清代,新的曲种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是现代大多曲种的发端,如相声、单弦、鼓书、莲花落、河南坠子、数来宝、道情、金钱板、清音、二人转,等等。回望历史,中华曲艺犹如中华文明的一条支流,滥觞流变,奔腾不息,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河之中。
……
作者:张鑫 单位: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0期(总第85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