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元宇宙”以年末爆款姿态占据一席,也因此,2021年被称作“元宇宙元年”,但“元宇宙”一词并非今天才出现,它源于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在全民热议元宇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当下,我们尝试把这个从文艺界走出来的热词“接回家”,回归文艺领域,用文艺评论的方式客观理性地进行辨析。本期“艺见”以“元宇宙与文艺新空间”为主题,特约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文艺出发,以多维视角共同探讨元宇宙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并期待未来文艺发展的新空间更加广阔多彩。
元宇宙问题和元宇宙文艺
2021年,“元宇宙”(Metaverse)在国际资本与新科技、互联网公司中热度骤升,尤其是10月28日扎克伯格将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并发布他所谓的元宇宙计划,可谓一时之大手笔,迅速点燃了全球关注度,“元宇宙”一词全面“破圈”,人人争谈元宇宙。2021年因此不能免俗,依照这些年无数个新概念的元年那样,被冠以“元宇宙元年”。
元宇宙,是个极富文学性的词汇。这不止因为它源出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或者我们提及它时总会拿《头号玩家》《黑客帝国》这样的关于虚拟世界的影片来作比方,而是更为根源性的——它与所有文艺作品一样,来自人类文明的一种基础能力和动力:想象。无论是扎克伯格,还是不少作出反思的哲学家,都是想象着这样一个文学的叙事性的未来场景,施加自己的言论,展开自己的行动。换言之,文艺或者说想象一直以来是人类进化(造物之谜)中的一类特殊能力,它以“造虚”的形态,对现实物理世界及其人类行为、心理有所好奇、记录、模仿、影响与超越,它承担着可能性和未来性的功能、价值,并在某一天实现反转,真实印证儒勒•凡尔纳所言的“但凡人能想象到的事物,必定有人能将它实现”。
想象力,因此是一种实有的人的基础力量,它与实践全面交互,建构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无论社会制度、科学技术还是文化、文艺的创造。它本身就是“元”。在这个意义上,元宇宙的提出并不新鲜,在伟大的人类典籍和宗教、神话之中,类似的想象力宇宙不在少数,并通过人类的群体生活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既然元宇宙式的想象可以转化为现实空间下的制度、技术、组织、信仰、观念、文艺等等,那么它当然也可以转生为经济,带来社会经济模式至少是一类经济形态的转型升级。如果从这个时代的全球发展来看,很多新概念以科技之名提出来,但背后都是经济的目的及商业资本集团在起作用;而其中,常常会交织着跨界于文艺(创意和娱乐)的痕迹,这一次,更是直接征用了科幻文学的概念。
电影《头号玩家》剧照
应该说,元宇宙所依赖的诸多技术在当前都有新的突破、应用与整合的可能,这一点刺激催生了商业资本集团倾注于此。AR、VR、XR、社交网络、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5G等的发展,至今需要有更加富有整合性的、大投入低成本的运用,元宇宙的想象世界恰好把这些技术与发展需求包揽殆尽。大量的新科技延伸了人类的器官和官能,但起始之初只能应用于少数专业场景,这肯定不是掌控它们的资本集团的最终目的。对于商业而言,扩大技术的应用场景,从专业背景中将之解放为大众乃至全人类的商品,才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宏图伟业。元宇宙为Meta、微软、苹果、谷歌、索尼以至于同步入场的中资企业如字节跳动、百度等铺就了一张想象力的蓝图,并在当前阶段的竞争中保留了合作共赢的巨大空间。
然而也因此,对于元宇宙的忧思或者批判必然来自于这样一些重点:
一、作为想象力经济的“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元宇宙企图将人类的未来生活寄托于各种技术构成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控制论与神经机械学)即其数码化之中,借用乌托邦化了的元宇宙以及一套有关它美好、便利的修辞,策略性地忽略了人与自然空间的疏离和线下生活的本真性问题。其实我们很清楚,元宇宙就是模仿“造物”和“创世”原理,用人的当前技术再造一个“次元”,通过网络经济的新经济规则等卷入海量用户,使之全面“物化”和基建化。这中间存在着进步与增殖的内涵,但归根结底其所描述与允诺的图景跟现实生活、现实人生的奋斗及其严肃性是有脱节的,亦非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那个“世界”(次元)。
也是在类似的意义层面,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刘慈欣的观点:“人类的未来要么走向星际文明,要么常年沉迷在VR的虚拟世界中,如果人类在走向太空文明之前就实现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这将是一场灾难”,“元宇宙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次内卷,而内卷的封闭系统的熵值总归要趋于最大,所以元宇宙最后就是引导人类走向死路一条”——那么,“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不但不是未来,也不应该是未来”。固然刘慈欣的逻辑推论是个彻底的反对论和悲观论,将之作为星际文明的非此即彼的对立面来讲也许是绝对了,但无疑是对元宇宙来临的严肃思考和批评力。
二、元宇宙的公地私用或者说公地“资”用。元宇宙重新唤起了部分人群对于互联网创始之初的理想想象,那就是去中心化和自由飞地。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之中沉浸体验新的生命感,众筹式为元宇宙添砖加瓦,自由地生产内容,通过区块链确权拥有数字财产和数字遗产。理论上讲,我们在元宇宙中所花费的时间、所创造的艺术和关系,当然还有你在游戏中购买的土地和皮肤,都应该算作个人的财富,但我们很可能在生产关系上仅仅是在为资本家打工,接受他们游戏规则的剥削。除了投资人、元宇宙理论家马修•鲍尔认为的数据权力、数据安全、极端化、假信息和平台权力这五个基本问题尚无法解决外,更重要的则是齐泽克在《论元宇宙》中指出的:“公地——平台(我们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空间)——被私有化,这使我们这些平台的使用者成为农奴,向公地的所有者——我们的封建领主——交付租金”,他由此认为,元宇宙中,现代性所取得的公共空间正在消亡,人类将体验到怪异的后资本主义特征的“企业新封建主义”。这无疑是深刻的,也警惕着我们大踏步迈入元宇宙文艺时的思想自觉和主体自觉。
三、元宇宙文艺必然产生,我们要设计什么样的元宇宙文艺。元宇宙一旦落地并付诸更多实用,就渴望更多的元宇宙内容、元宇宙文艺、元宇宙产品,其所提供的“技术+艺术”的方法手段也超乎传统文艺的限制,产生巨大的诱惑。与此前的网络文艺一样,它呈现出这个时代新型文艺的诸多特点,比如:技术性和设备化、文艺与产业紧密捆绑、社交属性和平台属性、视觉感觉元素至上……构成其整套的资本生产的逻辑。是文艺被征用,还是文艺介入元宇宙,终究要靠人们的艺术自觉、文化自觉、价值观自觉。换言之,人学和人论是我们进入元宇宙时代的基本考问和基本伦理,也是我们开始元宇宙文艺及其评价的最终遵循。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点击查看)睿智地涉及了前沿技术与文艺创作、创新的关系,强调了广阔的现实生活、人民的心声心情才是文艺创作不竭的泉源,必须“守正”而后“创新”,确立生活和技术之间正确的“体用”关系。这也应是我们看待包括元宇宙在内的文艺新环境的基本态度。
构建元宇宙背景下的文学艺术理论,及时对元宇宙文艺作出批评,是文艺理论评论界的工作操守和岗位职责,它同样涉及到我们在元宇宙中的话语权、标准制定和关键所在——人类的普遍价值。不断加速的新型文艺借助技术和资本的合作转场变身,我却依然相信批评的必要,正如人文主义批评家乔治•斯坦纳所言:“没有批评,创造本身或许也会陷入沉默”。
作者:夏烈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2期(总第77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