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原创音乐剧《血色三河》锐意创新,创用“舞台艺术+影像艺术+电子游戏”的高科技全息全景投影,“重现”革命历史,锻造出新时代、新创意、新气象的粤派红色文艺作品,入选2020年第十四届广东艺术节参演剧目。作为革命战争题材音乐剧,该作品在舞台艺术的虚实相生、歌剧音乐剧融合、刚柔相济表达展军魂、家国情怀的地方风格等层面多有开拓,对红色文艺创作多有启发。
关 键 词:舞台艺术 艺术跨界 红色文艺 《血色三河》 音乐剧评论
艺术讲究创新,让想象的翅膀飞翔。原创音乐剧《血色三河》[1]锐意创新,历经三年多的时间打造,作为精品入选2020年底第十四届广东艺术节参演剧目,并斩获三项大奖。该剧大胆运用全息全景投影等高科技“重现”革命历史,以影像跨界之火,锻造出新创意新气象的红色名片。
一、舞台艺术的虚实跨界呈现
《血色三河》活用跨媒介技术,以“舞台艺术+影像艺术+电子游戏”跨界融通法,设计了“全息全景电游式”舞台空间。全息投影呈现3D影像,让观众可360°无死角观看影像的不同侧面。电子设备媒介设计游戏,创设立体空间场景。全景式舞美设计则在舞台前景、后景、中景和左右均设置特定布景和投影,前景屏幕为透明纱屏,透出后景的影像投影和真人表演,制造出“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层层叠叠的多重复沓效果,沉浸式演绎还原了革命战争的历史。全息影像视听艺术重直观性,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舞台表演艺术重现场性,给观众同呼吸、共命运之感,而真人穿越于虚拟影像,影人同台,使得梦境与实景破框越界打通,不分彼此,这种“捕风捉影”“镜花水月”式的跨界表演法让人耳目一新。“拍一半、演一半”的影像表演跨界法,在实际运用中很有难度。关键要运筹谋划:哪些场景适合全息投影,哪些场景适合真人表演,哪些场景要提前拍制,前后投影如何与真人表演天衣无缝地对接。传统戏剧导演如果没有运用影视技术的经验,则很难实现跨界打通;若满满地全用大屏幕,表演变成了拍电影,又失去了舞蹈艺术自身的特色;如两者衔接不当,投影与表演脱节,变成不相干的两层皮,又会对戏剧表演起削弱、减分的反作用。
《血色三河》运用全息全景的跨界融合法,重点突出了革命战争题材音乐剧的“血色”——血染沙场的战争场面,展现了战斗的惨烈、牺牲的壮烈,有大气磅礴的历史厚重感,震撼感人,让人印象深刻。该剧讲述了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朱德率领起义军南撤广东,遭到国民党部队疯狂追击,国共双方在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浴血奋战三昼夜,展开你死我活的决战。三河坝位于大埔县西三河镇,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交汇,曾是清朝重要的盐运枢纽,史称“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共产党员、起义军少校营长谢啸天临危受命,与共产党员、起义军救护队队长欧阳朵朵假扮夫妻,回到客家故乡三河坝征船,以备三河坝大战。但弟弟谢啸天回家后发现,朵朵深情爱恋的黄埔军校恋人即自己的兄长谢怀烈竟是国民党特派专员,此次回乡的目的也是征船。于是,国共双方的较量、兄弟两人的情感纠葛并排铺开,矛盾重重,尖锐难解。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凌逾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2期(总第65期)
责任编辑:易平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