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大好时期。广泛、深刻的现实生活场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日新月异的经济、科技发展速度催生了新的文学生产方式和传播途径。文艺的大生产、快消费似乎成了当下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模式。文艺评论如何在当下消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片刻的停留或些许印记,提升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和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适度转换文学评论写作的用语习惯和阐述方式。当下文艺批评主要有学院派批评和社会批评两大类。权威的高质量的评论文章一般都出自学院派之手。但再权威、质量再高的文章它的影响力范围都是有限的,即在学院派之内,并没有得到社会文化大众的关注与好评。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院派批评用语的专业化和陌生化。如果学院派作者能够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快明朗的文风和贴近现实生活的写法来阐述相关的文学现象和文学观点,给倾向于社会大众文化批评的作者、读者营造一定的阅读空间和文学接受可能,学院派经典、权威的文评一定可以得到有效地传播,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第二,有针对性地对优秀的文艺评论进行打包呈现,集中推荐,形成批评的合力与效力。这一点对于地方的文艺批评发展尤为重要。文艺湘军是湖南文艺界全体优秀文艺家的统称,曾经红极一时,是全国文学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直至今日,它的影响犹在。这是湖南文艺界集体发力的积极成果。从地方来说,应该有效组织本地域范围内的优秀文艺成果,抱团发力,集体发声,走向全国;从全国范围来说,应该集中一切优势力量向国外重点输出中华文化的精神和精髓,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利用新媒体、新媒介,改变文学消费的输出方式和传播途径等。传统的文艺批评成果主要以纸质书刊的形式进行呈现,阅读纸质文本,显然已不符合一部分人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这很可能直接导致文艺评论成果传播的延迟、停留甚至中断。所以,利用新媒体、新媒介在传播中的优势就显得势在必行。我想,这是当下文艺界的共识,也是中国文联发起成立“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的意义。
佘晔
*佘晔:《创作与评论》编辑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