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正文

从身份、边界与责任看文艺评论的组织与保障(邢千里)

2021-11-18 阅读: 来源:“中国美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邢千里 收藏

如何强化文艺评论组织保障工作

  【编者按】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强化组织保障工作。把文艺评论工作纳入繁荣文艺的总体规划,做好支持保障、健全激励措施、改进学术评价导向,以及纳入相关科研评价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加强中华美育教育和文艺评论人才梯队建设,都是需要重视并加强实施的。本期时评,围绕“如何强化文艺评论组织保障工作”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从身份、边界与责任看文艺评论的组织与保障

  一段时间以来,对文艺评论的接受和评价常处于尴尬而暧昧的状态。

  一方面,评论家似乎获得了比一般的学术研究者更为光鲜的头衔,常常被认为只有那些眼光犀利、观点独到且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及游刃有余的表达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评论家的文字或幽默、或严肃、或传统、或当代、或含蓄、或尖锐,总是能够吸引专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兴趣。人们从中既能满足了解专业文学艺术知识的需要,又能获得前沿的文艺动向或新闻资讯,同时还能感受到不同评论家各具特色的语言和人格魅力。然而另一方面,在现实的评价体系中,例如文章的级别认定、职称评审等,文艺评论家们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作品无法“变现”的尴尬。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蔡根林)

  现行评价体系似乎将评论文章与学术论文割裂开来,个中原因错综复杂、耐人寻味。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文艺评论应当属于艺术创作而非学术研究,可是,从艺术创作的维度而言,文艺评论同样是尴尬的。文艺评论似乎在文学作品、纯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作品面前显得太“学究气”,应当属于理论学术的范畴,这种尴尬的处境,从报刊对于文章的态度也能略见一斑。比如艺术作品可以重复发表、参展、获奖,文艺评论文章却在当下大多数的媒体面前仍需“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这样的局面不利于文艺评论的健康持续发展。文艺需要评论,评论却无法获得充分的尊重和明晰的身份。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文艺评论人从事评论是爱好、是情怀,微薄的稿酬却往往连兼职都算不上。无论怎样,文艺评论都是筚路蓝缕的学术研究的逻辑延申和额外成果,本质上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理应得到正视与重视。进一步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学术论著的广泛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文艺评论在文艺的大众化、普及化乃至社会美育价值的实现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基于此,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把文艺评论工作纳入繁荣文艺的总体规划,做好支持保障、健全激励措施、改进学术评价导向,并纳入到相关科研评价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中等。也就是从宏观的价值蓝图到具体的“名分”定位都进行了明确,其意义当然不限于文艺评论和评论家本身,势必将对我国整个学术体系格局、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制度甚至今后学术架构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肯定了文艺评论作品是“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具有与一般意义上的论著同样的学术价值和评价标准。文艺评论固然是艺术创造,但根本和基础是学术研究与理论思辨,不同于文学、绘画、影视、舞蹈等文艺作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文艺评论的学术地位,为评论家的学术身份正了名。名正则言顺,后续的探讨与改革才可以逐次展开。

  既然文艺评论作品被纳入到相关科研评价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那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文艺评论与一般意义上的论著之间的关系。细想之下,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著难道不也是一种创造吗?不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与灵感吗?学术论著的核心价值说到底也是作者独具创造性的观点的呈现及其论证,只不过在一些人的脑海中,它们更加侧重于资料的引用和逻辑的圆满,不能有明显的个人情绪或主观导向;而相比之下,文艺评论似乎更加主观化、情绪化,感性色彩大于理性色彩。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二者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的,但更多是由于人们对于二者的误读以及部分学术价值不高的“江湖”文艺评论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文艺评论作品纳入到科研评价和职称评审体系,必将对有些学术论著中存在的学术价值不高、独立思考和原创精神不足,甚至模仿抄袭、拼凑等不良学术现象有所触动,有助于推进整个科研写作生态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此外,《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将对文艺评论本身产生显著的指导意义。目前,文艺评论形式丰富、适应群体广泛、传播媒介多样,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美育作用,另一方面也势必存在自身边界模糊、评价标准相对混乱、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不利于形成正面、积极的文艺创作风气及社会美育价值导向。因此,文艺评论的正确价值导向、美育使命的实现路径及其评论自身的体系完善等都迫在眉睫。《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不论在文艺评论身份和体系厘定、优秀人才梯队建设,还是加强中华美育教育使命的实现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邢千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专题: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新二闽”微评: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术脱贫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指标

  “画照片”:公共事件艺术创作的照片逻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