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是文艺活动极为内在而有机的组成部分,科学理性的文艺评论会对文艺创作、文艺接受乃至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夯实评论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和思想根基,营造风清气正的评论氛围,既是文艺评论自身的本体要求,也是文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近日,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既深刻地阐明了当前文艺评论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又明确地指出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方向与出路,同时也为中国文艺评论形态的有效建构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路。笔者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把握《意见》的要义与亮点。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徐耀钱)
重申文艺评论的评判功能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价值判断都是评论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心雕龙·论说》有言曰:“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又曰:“评者平里。”通俗地说,这里的“论”可以理解为阐发道理,“评”理解为“评判、裁夺”。而从评论的西方词源学角度来看,英语的criticism,法语的critique,德语的kritik,均源于希腊文kriticos,意思是辨明、区分、判断。尽管评论一词最早并不特指文艺评论,但是价值判断显然构成了评论的基本要素或核心内涵。
一般说来,文艺评论的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描述功能。描述功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评论家通过对文艺现象、文艺作品进行概括和描述,让人们对评论对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描述功能是评论家进行理论阐发和价值评判的前提和依据。但无论评论家对评论对象的描述有多么精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也只是一篇不错的报道,并不能称其为评论。二是阐释功能。阐释功能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的问题。评论家借助一定的文艺理论对评论对象进行阐释,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艺对象。较之于描述而言,阐释因评论家依凭的话语范式、批评观念、批评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阐释必然导向评判目的,如果没有价值判断为旨归,那么阐释的力度和深度就会大打折扣。三是评判功能。评判功能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和“应如何”的问题。作为文艺评论的核心内容,价值评判功能就是要将评论对象置于一定的价值关系中,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价值评判功能无疑是文艺评论最根本的功能,也是文艺评论的基本特性,不作评判的文艺评论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批评。
显然,那种不进行价值评判、不及物的、论而不评的所谓的文艺评论不仅于文艺创作、文艺接受、市场引导、社会效益等无益,也严重地损害了批评的公信力。为此,《意见》提出:“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可以说,既是对文艺评论整个行业在行风上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文艺评论价值评判功能的重申。
重塑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
“人民”既是一个历史概念、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既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也是一个价值概念。当我们谈人民的时候,一定是在谈一个有着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也一定是在谈一个有着共同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民族共同体。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要求文艺评论家在进行文艺评论时,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人民的情感、人民的要求等作为评论的前提和旨归。
作为理解社会主义文艺路线以及文化内涵的关键词,“人民性”不仅构造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面貌,也构造了文艺评论的基本尺度或评价准则。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文艺评论的基本特质,也是中国文艺评论彰显自身逻辑的魅力所在。实践证明,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者。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而,社会主义的文艺必然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文艺就应该反映人民的心声,而要反映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
一段时期以来,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文艺的娱乐功能被无限夸大,快餐式的文化大量地充塞了我们的文化空间。人民的文艺被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粗制滥造的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浅薄之作所排斥、所放逐。文艺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引领作用被弱化了。尽管当前我们的文艺评论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一些不良风气在制约着评论的发展。不仅如此,一些文艺评论彻底背弃了人民立场,使文艺评论降格为消费文化的一个构件,从而为商业利益摇旗呐喊。
针对此种现象,《意见》指出:“健全文艺评论标准,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为此,我们要重塑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将及物的评论、人民的评论贯穿于整个评论活动中去。
重构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
《意见》指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这既是对文艺评论中国主体的充分强调,也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形态的建构路径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纷繁多样的文艺批评理论一下子涌进国门。一定程度上,这些理论对于建构当前我国文艺评论话语形态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理论背后所附着的价值观,不加批判地应用,不仅对我们的文艺构成了某种伤害,也极易导致本土批评理论的“贫血”。
我们应该回归我们的批评传统,向我们的古人学习,那些闪耀着诗性光芒的诗评、文评,以充盈着评论主体的个性、悟性、诗性的语言,以一种开放的生产性的体悟方式以及独特的话语范畴诸如“风骨”“境界”“滋味”等,指导着彼时的文艺创作与文艺接受,并引领着当时的文艺潮流和社会风气。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着谙熟中国美学传统的诸如《文心雕龙》《诗品》的文艺理论的浇灌,以及大量的诗评、文评的培植与斧正,中国才出现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艺高峰。
总之,《意见》在我国文艺评论事业蒸蒸日上的当下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广大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自觉重视文艺评论的价值评判功能,内化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建构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从而使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走向文艺评论的新时代。
(作者:苏勇,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