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在江西赣州成功举办_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_推荐专题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文

《中国艺术报》专版|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在江西赣州成功举办

2021-04-0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402/index.htm?page=/page_6/202104/t20210402_540656.htm&pagenum=6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恰青春

红色文艺砥砺初心正当时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在江西赣州成功举办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现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3月22日,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在江西赣州举办。该活动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江西省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共赣州市委承办,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赣州市文联、中共赣州市章贡区委、中共大余县委协办。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傅道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高建平,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黎隆武,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马玉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叶青,中共赣州市委副书记胡雪梅,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运武,赣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雷,中共赣州市章贡区委副书记许伟,中共大余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钢和十余位著名文艺评论家、党史党建专家、各艺术门类专家出席了开幕式。胡雪梅、马玉玲、黎隆武致辞,董耀鹏作主旨发言。开幕式由徐粤春主持。

  本次研讨会以“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光芒”为主题,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百年来红色文艺创作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共同探讨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价值和未来发展。

  王一川、傅道彬、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洪华5位专家分别以《红色文艺经典的修辞美学思考》《点亮英雄主义的文学之灯》《理解和阐释红色文艺经典的四个维度》《守正创新通变集成——创造新的红色经典的思考》《大众文化语境中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审美取向与问题反思》为题,在上午的主题研讨中从美学、文学、艺术学、影视学等角度就本次研讨会进行主题发言。主题研讨由徐粤春主持。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主题研讨现场

  高建平、茅慧、李树峰、张德祥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履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李诗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曲协主席吴新伯,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腊生,腾讯集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岳淼参加下午的圆桌论坛,就“建党百年红色文艺创作实践的回顾与思考”“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的历史地位、人民情怀、艺术价值、美学意蕴”“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人格之美”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圆桌论坛由叶青主持。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圆桌论坛现场

嘉宾发言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董耀鹏

  红色文艺经典凝结着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生动创造,是我们党的文艺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记录着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和精神谱系的生动载体;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红色文艺经典有几个鲜明特点:第一,在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上,坚持开掘深刻而又丰富的思想内涵,彰显中国的精神力量;第二,在文艺创作的方式方法上,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有机结合;第三,在文艺创作的根本道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第四,在文艺创作的科学态度上,坚持兼容并蓄、返本开新,追求精益求精;第五,在文艺创作的履责担当上,坚持崇德尚艺,追求德艺双馨。在今后的红色文艺创作中,要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各种红色文艺资源,着力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大对红色文艺精品创作的扶持力度,切实强化对优秀红色文艺作品的研究评论和传播推介,努力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红色文艺经典,充分发挥文艺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独特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黎隆武

  红色是江西最耀眼的底色。中国文联、中国评协把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放到江西赣州来召开,正逢其时。来自全国的著名文艺评论家汇聚赣南,在这里研讨建党百年红色文艺创作,不仅将推动全国的红色文艺创作和评论,对江西本土的红色文艺创作和评论工作也是一次促进和提升的契机,必将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

  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 马玉玲

  在建党100周年这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举办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对于总结和研究百年来中国红色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进一步繁荣红色文艺经典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江西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与兄弟省文联、评协的合作,高质量高标准推动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创新,不断开创红色文艺创作工作新局面。

  中共赣州市委副书记 胡雪梅

  光荣的革命历史,为赣州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也为做好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富矿。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红色文艺评论家齐聚赣州,共同研讨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这是赣州文艺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全市人民的一件大事,必将对赣州发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挥重大作用,具有长远意义。

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光芒

——专家主题研讨集萃

  红色文艺经典的修辞美学

  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

  红色文艺经典的价值,多年来在社会公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作用,产生了“以艺释史”“以艺明理”“以艺增信”的美学效果。红色文艺经典的修辞美学,是红色文艺经典在艺术媒介技巧、艺术形式风格、艺术形象塑造和艺术情感思想等修辞方式上所体现的美学特征。它的修辞美学特征包括典型示范律、转型再生律、破旧立新律、洋为中用律和古为今用律。重温“第一个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气定神闲地向着“第二个百年”新目标进发。应当将红色文艺经典纳入中国自己的文艺经典传统链条,同时参照世界文艺经典去衡量,使之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成就精华的一部分。今天的主题文艺创作要想成为新的文艺经典乃至文艺高峰,需要鼓励“远离浮躁、不求功利”的创作态度和创造精神,既需要借鉴第一个百年的宝贵经验,也需要汲取其中的教训,更应当切实根据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产生的新的审美表现需要,开创新的百年文艺创作历程。

  平凡是人性 崇高也是人性

  傅道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英雄主义文学经过了神性英雄主义、历史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发展历程。高度的正义感和道德意识、天使与魔鬼的冲突模式、艰难与曲折的历史叙事和宏大而庄严的审美追求,成为英雄主义文学的鲜明特征。观念的绝对化、艺术的简单化,一度使得英雄主义文学陷入困境。新时代的英雄主义文学是对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史诗性书写。新时代的英雄主义文学的英雄性应该从人民性出发,显示鲜明的个性,闪耀人性的光辉,具有历史反思精神,体现崇高的审美追求。

  红色文艺经典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范玉刚(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红色文艺经典是历史的,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也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有其定位,是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中不断建构的;同时,它也是现实的,以其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时时回到人民性立场,在艺术本体的卓越性追求中高扬了人民性的文艺观,在不断阐释和价值积累中迈向当代文艺经典化。因此,理解和阐释“红色经典”有四个维度,即历史的、美学的、人民的和艺术的,这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红色文艺经典在内涵阐释上既要把握好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更要注重文艺的审美表达和作品的审美品质,尤其是创作者以艺术精神及其叙述和想象所能达到的审美境界。

  守正创新、通变集成 创造新的红色经典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当下红色影视剧的创作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不过,能否成为经典性作品,需要人民、历史和时间的检验。首先,红色影视剧创作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没有底线的“戏说”,反对没有节操的“娱乐至上”。其次,要着力塑造出有生活质感、历史质感,富有内涵、个性、张力的人物形象。第三,要坚持现实主义的路线和底色。电影不搞现实主义,就会脱离群众;红色影视剧创作生产不搞现实主义,也会脱离群众、失去观众。第四,不拒绝所谓“生活的毛边”,力求发挥影视艺术特有的对生活本身的最大还原能力、表现能力。第五,用心用情用功,用真心用真情用真功。创作者的态度、情怀和境界决定了创作的方向、品质及其深度和高度。同时,红色影视剧的创作也不能完全局限于红色影视剧领域本身,要吸收方方面面的成果和智慧,包括历史研究等最新成果,转化为艺术创造力,最终通过守正创新、通变集成,使得红色影视剧的表现、呈现更“年轻态”,对年轻观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发共情共鸣共振,建构起“共同体美学”。

  追求历史深度 不可放弃时代高度

  李洪华(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大众文化思潮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审美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由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叙事,进一步还原革命历史中的生命个体,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融入地域文化风情等。在开放多元的大众文化语境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叙事视角、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段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引人深思。在今后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要追求历史深度,但不能放弃时代高度;要彰显人文关怀,但不能迷失历史理性;要注重平民色彩,但不能消解英雄品质。

  讲好红色故事 阐释好红色经典

  徐粤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红色文艺经典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形象,传诵着一出又一出革命故事,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着革命文化的精神血脉,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最好的文化载体,是鼓舞人民斗志、振奋民族精神的最好的精神食粮。

  “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使命召唤、责任在肩。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引导舆论、引导观众的重要作用,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阐释好红色经典,不断丰富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内涵、美学意蕴、精神力量,发挥好红色文艺经典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风尚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红色精神食粮。

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光芒

——专家圆桌论坛研讨集萃

  “左翼美学”的地位和作用

  高建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在1927年至1936年这十年中,中国的“左翼美学”兴起,冲击了此前在中国流行的以“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为基本特征的美学。“左翼美学”主张美是有功利的,这种功利是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生服务的功利。“左翼美学”推动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转变为“无产阶级文学”,为此后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和“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铺平了道路。同时,“左翼美学”主张集体主义而反对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倾向,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主张文艺要有激情,文学家是火热生活的参与者。“左翼美学”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实践

  茅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文艺顶层设计者对舞蹈艺术发展方向的高瞻远瞩、舆论导向的明确引领、理论评论界的持续关注讨论,使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应运而生。《红色娘子军》在古典芭蕾风格性语言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发和综合性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舞蹈和身体语汇,并围绕人物和剧情发展,创新融合出了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展示的新颖优美的舞姿、造型、舞步、舞段。半个世纪后,剧中吴琼花以及娘子军的形象在几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日益变得隽永,她所代表的中国所独有的芭蕾舞风,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藩篱,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赏。

  文艺评论可以充分引导文艺创作,《红色娘子军》就是当年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创作总纲和理论评论氛围营造下应运而生。文艺评论家应该做好红色文艺经典的理论评论阐释工作,让红色经典再次发光,为文艺创作助力。

  以大历史观引领红色文艺创作

  李树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新时代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任务,文艺批评如何促进红色文艺创作,要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观察点上看“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时段看中国共产党之前和之后的百年,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树立起新的大历史观。要向主创人员和党史专家虚心学习,一方面把历史真实影像与影视剧作品融合,梳理历史记忆,建构国家形象,进一步挖掘史实;另一方面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同时,要热情关注新作品,从艺术规律出发,精准点亮作品的创新点,在专业领域与网络大众之间,在代际思想传播上起到沟通和桥梁作用。

  为红色经典的创造提供评论支撑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红色经典是指以描写中国革命、建设、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经典文艺作品。许多作品在成为经典的过程中,得到了文艺评论的有益襄助。首先是随着中国革命而生发的对革命文艺的呼唤与理论先导,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文艺理论思想先行,为革命文艺的创作营造了历史期待和精神需要。直到二十一世纪,继承红色文化基因、发扬革命文艺传统也一直是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文艺评论对作品的修改提高最终成为经典发挥过重要作用。

  基于历史的真实还原历史

  陈履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建党题材美术作品一方面是通过创作来还原一段历史,同时,又把它定格在这一瞬间的具体内容之上。在这样一个特定时空的表现中,为后人还原了一段形象化的历史。此时画家的创作不同于历史学家的考据,也不是某一段历史的文字说明,而是更加理性地对待历史,更加感性地表现历史,基于历史的真实来还原历史。今天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同于上个世纪,画家可以更多地从艺术本体语言中处理艺术和历史之间的关系,解决题材与表现之间的问题。

  秉承艺术传统 构筑戏剧高峰

  宋宝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观众共同创造,一直是中国话剧的艺术传统。百余年的话剧历史表明,这样一种现代的舞台艺术样式,促使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顺应时代发展、反映人民心声、谋求民族强盛。新时代的艺术高峰只能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并且服务于人民大众,文艺高峰作品应当具有思想的深度、人性的维度、文化的厚度、精神的高度。

  文艺高峰不仅需要创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史论研究者、文艺评论家为其正名、释义,标定其价值的方位。文艺评论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保持艺术定力,做到有胆有识,以耐心和勇气,以理解和宽容,坦诚、辩证、客观公正看待和阐释红色文艺作品。

  战地文艺的强大生命力

  林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用唯物史观理解文艺并与革命战争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战地文艺。这一新的文艺传统伴随现代革命的步伐逐渐成长壮大。革命、战争、文艺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战争决定了中国革命是生存还是毁灭,也决定革命文艺的生存还是毁灭。这种以战争为中心的诉求自然就产生了战地文艺以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为中心的第一特性;产生了它大众化、高度组织化等诉求。战地文艺是与新文学并立的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传统。

  革命题材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

  李诗原(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革命题材民族歌剧”之所以成为红色经典,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戏曲给予了这些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以文化支撑。当下歌剧创作不仅要继承和发扬重视革命历史题材的革命文化传统,而且还要吸取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创作的经验,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欢、所接受,进而才能使他们受教育,最终达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目的。

  超越小我、融入大我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红色革命题材,以“革命”作为题材创作的狭义对象,以“红色”作为题材创作的广义对象,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中的重点内容。就红色革命题材的重要价值而言,一则提供了用思想引领艺术创作的戏曲发展路径;一则提供了独具时代性的叙事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人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体验,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中超越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的核心是“时代”和“政治”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带领中华民族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映像,是中国人参与现代政治生活的文化记录,同时是中华民族展示血性、力量、正义、阳刚等审美趣味的文化形式。

  以优秀文艺作品讲好红色故事

  吴新伯(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曲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

  红色文艺经典作品以历史为笔,以激情为墨,打动人心而常演不衰,除了作品中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一位又一位可亲可爱的人物,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和人物向观众传递了“为信仰奋斗终身”的精神力量,这种激扬人心的“精气神”在一代又一代人们心中流淌着奔涌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

  苏州评弹艺术工作者队伍作为一支能战斗的“文艺轻骑兵”,也投身洪流积极行动,参与创作红色文艺作品。几十年来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红色经典舞台艺术作品,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中中篇评弹《一定要把黄河修好》《江南春潮》《王孝和》《万水千山》《芦苇青青》《野狼谷传奇》《初心》等等更是反复上演,意义深远。我们回望传承奋力前行,要用文艺作品传播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带领观众同忆峥嵘岁月,共话历史征程,以紧跟新时代的精神状态,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从红土地中汲取创作资源

  江腊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江西红土地诞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作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江西作家积极从这片神奇的土地寻找创作灵感,描绘革命历史风云,书写英雄人物传奇,逐渐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文艺高地。江西作家将红色精神与厚重的红土地紧密结合,依托本土的地域文化、民风习俗,在日常生活叙事中抵达红色文化的本质。同时,在红色精神的表现中注重人性的真实性与丰富性,将红色精神融入当下,体现了文学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自觉融合。

  全媒体时代助力主旋律文艺作品广泛传播

  岳淼(腾讯集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

  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腾讯致力于从技术、内容、平台等层面,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供全方位助力。技术层面,腾讯为融合发展提供底层支撑;内容层面,腾讯打造融合发展的价值增量,2020年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与腾讯QQ飞车联合制作了“全民加速”的H 5互动产品,成功创造并打破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平台层面,腾讯为融合发展拓展受众基础,“同心战疫”等一系列互动活动,打破了多项浏览纪录,产生了广泛影响。

  坦率而深入的讨论

  叶青(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

  参加“圆桌论坛”的十二位嘉宾,围绕红色文艺特别是经典红色文艺的美学特征、创作规律、历史成就及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讨。发言既有宏观的阐述,也有结合文学、影视、美术、舞蹈、话剧、歌剧、戏曲、曲艺等具体艺术门类的讨论与个案分析。嘉宾们对红色文艺创作的整体成就与经验进行充分讨论的同时,还结合新时代红色文艺创作如何进一步提升、如何更好发挥文艺评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促进红色文艺与新媒体融合、互动,加强红色文艺的有效传播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讨论坦率而深入,体现了鲜明的当代视角、深邃的历史眼光与可贵的问题导向。相信本次论坛的观点与成果必将对新时代红色文艺创作的繁荣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在江西赣州举办

  全国文艺评论工作会暨中国评协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赣州召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