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源源不断的素材。正在热映的《1921》《革命者》《红船》《守岛人》《中国医生》《三湾改编》《我的父亲焦裕禄》等影片,从不同的视角生动讲述了波澜壮阔的党史故事,成功刻画了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深刻诠释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引领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鼓舞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这些电影高度还原了历史环境,深度开掘了人物的精神世界,细致表现了角色的内心情感,拓宽了主题电影的表达方式,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总体看来,这些影片有一些共同特点。
电影《革命者》海报
满足文化需求与增强精神力量的高度统一
主题电影的成功,根本在于实现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高度统一。主题电影,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英雄模范题材电影,最核心的主题就是弘扬和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主题电影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超拔、伟大的精神,能否通过艺术的方式让观众可知、可感、可颂,在艺术审美中礼赞英雄、讴歌伟大。《革命者》中流血牺牲的革命先辈、《守岛人》中皮肤黝黑的时代楷模、《中国医生》中眼窝深陷的抗疫英雄等这些银幕上富有质感、充满张力的人物形象,鲜活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骨和崇高之美。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进力量的源泉,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为提振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电影《红船》海报
宏大主题与微观视角的巧妙结合
建党百年主题电影创作是个宏大命题,如果采用惯常使用的宏大叙事方式难以出彩、出新。运用宏大叙事手法创作建党题材电影已有成功先例,1991年上映的《开天辟地》和2011年上映的《建党伟业》均以全景式、纪实性的手法再现这段光辉历史。而电影《1921》以同题异答的方式,进行了新的尝试,着重截取1921年这一年的史实,首次以李达和王会悟筹备“中共一大”会议的过程为叙事主线,小切口进入、细节处展开,将宏大主题娓娓道来,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令人耳目一新。《革命者》另辟蹊径,落笔于观众意料之外,以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将故事起点置于李大钊临刑前的时刻,着力刻画李大钊在狱中的经历和所思所想,不落窠臼。《我的父亲焦裕禄》更是通过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的视角,展现一名伟大共产党人的家庭生活形象,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亲切的人格形象。这种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表现手法很好地讲述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开辟了主题电影的新型表达方式。
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海报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而言,其艺术虚构,必须以历史真实为根基,以历史真实驱动艺术真实,否则就失去了作品的立足基础。这批优秀的主题影片有个最大共同点就是真实,将一个个重大历史时刻进行真实再现。如《革命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年代和真实的李大钊,其高潮戏是李大钊视死如归走上绞刑架的过程。当年这具绞杀李大钊的绞刑架,如今安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剧组采用了1比1还原法,将这具绞刑架进行了复制,诸多细节,都经得起检验。《中国医生》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全景展现奋战在抗疫一线、充满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中国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某种程度上,真实就是力量,最能打动人。
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巧妙融入艺术真实,这是电影必要的创作空间和艺术要求。《1921》中毛泽东和李达夫妇一起吃饭的情节、为“新公司”开业大吉举杯对话的设计,来自历史上的一封信。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给李达写信,“吾兄是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影片的这段设计是这封历史书信的合理想象。《守岛人》虚构了小豆子这个人物,小豆子的父亲是王继才的连长,王继才守岛,也是给去世的连长守坟。这些虚构织补了故事的完整性,使得小豆子多次倾力帮助王继才的行为逻辑得到合理解释。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其实质是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必然要求,它去除了原本生活中的驳杂与散光,提纯生活本质,构建理想图景,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中国医生》海报
青春化表达与年轻态审美的强烈共振
赓续红色血脉需要年轻人,影视观众的主体恰恰是年轻人。这些主题影片都十分重视向年轻人的审美靠拢。无论是青年演员的使用、类型片元素的引入,还是对影片传播推介的重视,都体现这方面的考量。特别是影片注重建立与当代年轻人的情感联系,使新时代年轻观众的青春涌动得以释放,为他们爱党爱国情绪找到出口,引发他们强烈的共情、共鸣、共燃。《1921》中,一个个充满朝气的鲜活面孔与现实中的年轻观众形成心灵上的呼应。而且,“中共一大”13位代表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才19岁,这本身就是年轻人的故事。可以说,这些影片既是革命片、历史片,也是青春片,是当代90后、00后向100年前的90后、 00后的集体致敬。《三湾改编》中,青年毛泽东走上战场,拿起手枪战斗,相比观众印象中文人形象的毛主席,更凸显他在战场上的领导力与伟人风采,吸引了年轻观众目光。这一系列建党百年主题电影,通过年轻化的表达手法,把庄严的命题与大众传播相融合,与年轻观众进行精神对话,以富有时代感的艺术手法塑造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唤起年轻一代的信仰与担当,激发起广大年轻观众的观影愿望。
电影《1921》海报
建党百年主题电影创作的成功,是党史题材电影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为探索总结主旋律电影创作规律提供了宝贵样本,值得中国电影理论界和创作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作者: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