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文

继续推动红色文艺创作走向经典

2021-04-15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路斐斐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文艺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yb.chinawriter.com.cn/content/202104/12/content59374.html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举办,专家热议:

继续推动红色文艺创作走向经典

  庆祝建党100周年,回顾与总结百年来红色文艺创作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3月22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江西省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共赣州市委承办的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在江西赣州举办。来自全国的十余位知名文艺评论家、党史党建专家、各艺术门类专家以“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光芒”为主题,从美学、艺术学及各艺术门类的不同视角出发,共同探讨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价值和未来发展,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层面为新时代红色文艺创作提供了思想借鉴。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与江西省有关方面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持开幕式及主题研讨。王一川、傅道彬、饶曙光、李洪华、高建平、茅慧、李树峰、张德祥、陈履生、宋宝珍、林岗、李诗原、王馗、吴新伯、江腊生、岳淼等参与了主题研讨与圆桌论坛。

  红色文化是红色经典生长的土壤

  董耀鹏在主旨发言中表示,红色文艺经典凝结着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生动创造,记录着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力量,彰显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我们党文艺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和精神谱系的生动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国内外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红色文艺经典特点鲜明,在价值取向上,彰显中国的精神力量;在文艺创作的方式方法上,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的有机结合;在文艺创作的根本道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文艺创作的科学态度上,坚持兼容并蓄、返本开新;在文艺创作的履责担当上,坚持崇德尚艺,追求德艺双馨。在今后的红色文艺创作中,应继续强化对优秀红色文艺作品的研究评论和传播推介,努力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红色文艺经典。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

  “‘红色经典’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文化创造,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诗意的精神栖居地,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全社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在发言中谈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中逐渐形成的,以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精神图谱,是红色经典生成的土壤和重要资源,它们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

  追溯红色文化的萌发,中国评协顾问、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高建平回顾梳理了上世纪30年代左联成立后,在左翼美学影响下红色文艺的蓬勃创作,认为以茅盾、巴金、阳翰笙、蒋光慈、丁玲、萧军、萧红等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创作的一批现实主义的文学力作及电影、戏剧、音乐等领域的左翼文艺创作,体现了左翼美学主张“介入”“尚力”的思想特色。左翼文艺将五四时期启蒙、救亡的目标与社会改造、社会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加以融合,将启蒙时期“为平民”的文学导向了之后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对新中国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着力研究与继承包括左翼文艺在内的红色文艺传统,不仅对现当代美学史的研究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当下新时代的红色文艺创作走向经典亦十分关键。

中国评协顾问、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高建平

  红色经典要超越类型化的艺术生产

  红色文艺与文艺经典之间的关系如何?不同时代的红色文艺其内涵与外延又有何变化?与此相关,针对近年来红色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方面存在的一些简单化、极端化,视野局限、浮躁功利等问题,与会专家与学者也展开了批评与探讨。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总结提炼了红色文艺经典修辞美学在艺术媒介技巧、艺术形式风格、艺术形象塑造和艺术情感思想等艺术修辞方式上体现出的美学特征,进一步强调,今天的红色文艺创作要想成为新的文艺经典乃至攀登文艺高峰,还需大力鼓励远离浮躁、不求功利的创作态度和创造精神。“红色文艺创作不能做井底之蛙、孤芳自赏,而要将之纳入中国文艺经典的传统链条中去衡量评价,并参照世界文艺经典去定位自身。”

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

  从新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视角出发,中国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履生认为,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红色文艺和百年红色文艺经典之间的关系。他谈到,就美术创作而言,红色文艺经典是一个时期内革命历史题材里大家公认、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党的百年历程作为美术主题创作中的经典题材,不管是表现上海中共一大会议、浙江嘉兴南湖游船的作品,还是表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形象与革命活动的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美术家都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既有经过历史淘洗的经典之作,同样也有不少回避历史真实、刻意强调政治正确而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作品。推动新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走向经典,还需不忘以史为鉴,对历史更加理性地对待。

中国科技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履生

  中国评协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傅道彬从革命英雄主义的视角切入,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电影、歌剧等文艺创作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之作及经典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回顾,充分肯定了红色经典对昂扬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唤起民众对革命英雄主义崇拜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谈到,当下一些红色题材文艺创作一味追求宏大的历史叙事,过于强调理念的正确而忽略了艺术的真实与细致等问题需要创作者加以反思,“反思的目的不是摒弃,而是希望通过修正,更好地推动新时代的英雄主义文学等红色文艺创作走向经典。”

中国评协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傅道彬

  文化传统为经典创作提供养分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看来,今天我们观看红色文艺经典时仍心潮起伏、深受感动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创造了红色历史语境和令人感同身受的艺术情境。宋宝珍回顾了从八一南昌起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十七年时期至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优秀话剧创作传统,指出经典作品的出现一方面需有与之相匹配的艺术生态、文化资源、社会机制、人文环境等,一方面也需要艺术家个人超常的艺术天分、勤奋的工作姿态、充沛的精神能量及飞升的艺术想象等。她表示,百年经典戏剧创作传统为艺术家今天创造红色舞台艺术精品提供了重要借鉴。当下的红色文艺创作要警惕一味追求体量和创作规模的趋向,须知所谓经典之作应具有言近旨远之效,具有不断被解读、被诠释的艺术空间,具有内容与形式完整统一、不因时代转换而被遗忘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

  针对近年来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滥用“经典”“红色”的现象,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李诗原说,当下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领域就存在着被冠以“经典”的剧目实际上根本就不成功,更遑论经典的问题。近年来在中国民族歌剧,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歌剧创作中已出现不少不适合写歌剧的题材被写成歌剧,不适合承担歌剧创作任务的编剧、作曲成为歌剧主创等问题,同时晚会思维式、歌舞剧思维式、蒙太奇思维式歌剧的出现亦令人担忧。回顾历史,李诗原以《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新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成功之作为例,详细梳理分析了其汲取中华戏曲优长成为经典的艺术经验,认为新时代要创作好红色歌剧、民族歌剧,一方面要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方面要不忘传统,努力从经典国粹中汲取创作的养分。

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李诗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从贯穿百年的红色文艺带给中国戏曲进行文体叙事的新创造,到对以地方小剧种为代表的艺术品类的丰富、激活等影响,从另一侧面阐释了红色文艺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他谈到,在现代戏、历史剧及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方面,以革命题材戏曲为代表的红色文艺创作使得传统艺术在今天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些作品立足红色革命文化,在时代的淘洗检验中不断地积累新的经验与意义赋予,作品的经典性也在不断增强。红色文艺的美学诉求与精神主张令传统戏曲从表现内容、人物形象、题材类别到风格追求上都出现了更广阔、更现代、更丰富、更多元的发展趋向,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展现的血性、力量、正义、阳刚的审美序列有着根本契合,对于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未来更好地承继民族精神,推动文艺创作进一步走向经典亦有着启示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在江西赣州举办

  《中国艺术报》专版|建党百年红色文艺经典研讨会在江西赣州成功举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