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01207/index.htm?page=/page_2/202012/t20201207_518323.htm&pagenum=2)
湖南新创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精准扶贫的舞台演绎 时代伟业的艺术报告
艺术照亮生活:《大地颂歌》的成功之道
夏义生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湖南省委宣传部牵头主创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艺术实践。该剧先后在梅溪湖大剧院和国家大剧院举行公演,均引起强烈反响。作为全国脱贫攻坚题材的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入选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大地颂歌》之所以在众多扶贫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关键原因是编创人员既聚焦重大题材、深怀现实关切,又坚持以思想情怀熔铸生活,以审美创新升华现实,用心用情用力建构起了一个思想底蕴和艺术魅力兼具的舞台艺术境界。
一、风起十八洞、歌从大地来,源于生活奠定了《大地颂歌》的意义根基。《大地颂歌》植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伟大实践。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在与村民和当地村干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这“十六字方针”开启了精准扶贫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十八洞村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要求这个村的脱贫不能栽盆景,不能搭风景,不能做样子,不能搞特殊化,但是又不能没有变化,要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中共湖南省委认为,“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必有首倡之为。全省“五级书记”抓扶贫,创造了“四跟四走”的经验。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引下,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十八洞村村民的艰苦努力下,成为了精准扶贫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大地颂歌》所叙述的扶贫故事,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易地搬迁扶贫、脱贫青年“脱单”,再到付出生命代价的扶贫烈士的事迹,都建立在精准扶贫伟大实践的真实事件基础上。源于生活,奠定了《大地颂歌》意义建构的深厚根基。
二、以点带面、虚实结合,透过生活铸就了《大地颂歌》的思想灵魂。《大地颂歌》重点讲述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历程中“一步千年”的历史巨变,但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变化和心路历程,以十八洞村故事讲述湖南故事,以湖南故事折射中国扶贫伟业,彰显出一种总览全局的开阔视野和史诗气度。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奋斗”舞跳出了人们与贫困开战的精气神,龙书记的扶贫日志一唱三叹地叙说着驻村扶贫干部的坚毅和奉献,“幸福山歌”诉说着乡村民众脱贫的喜悦,“在灿烂阳光下”表达了村民致富后的深切感恩之情。《大地颂歌》这种以实带虚、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艺术设置,不仅具体真实地表现了精准扶贫的历史细节,而且真切细腻地展现了广大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战斗意志、精神轨迹和情感世界,使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火热、生活的体温,从而有力地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
三、跨界融合、集成创新,演绎生活成就了《大地颂歌》的艺术魅力。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壮举。艺术舞台再大,空间却总是有限的。如何创新表现形式拓展艺术空间需要宽博包容的艺术匠心。新型传播媒介的发展伴随着观众不断更新的审美需求,更增添了当代舞台艺术创新的难度。在脱贫攻坚这样伟大的实践和当代舞台艺术创新难度面前,《大地颂歌》达到了史诗性审美预期的目标。这是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的主导下,“演艺湘军”“广电湘军”强强联手,跨越行业界限倾情合作,充分调度各种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转换、融合性创新,从而使传统与现代交融、艺术与技术并茂、生活与想象辉映,形成了全剧光彩四射的艺术魅力。
将纪实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大地颂歌》生动而又深刻地展现了创新性书写脱贫攻坚壮丽史诗的艺术可能性。该剧在综合运用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艺术形态的基础上,还采用了扶贫日记、新闻影像、原型人物叙述、晚会现场等纪实手段,多维度、多侧面地展现了脱贫攻坚战历史与文化意蕴的丰富性。编创人员擅长于因事生情、以情言事,又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在解救小雅和相亲大会等剧情中,他们或编排出精彩的现代舞蹈,或吟唱出趣味横生、韵味悠长的民间歌曲,在浓烈的抒情氛围中讲述有惊无险或轻喜剧色彩鲜明的剧情,大大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也更具深度地凸显出精准扶贫实践的时代情怀和人性光辉。将传统与现代、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融合,《大地颂歌》充分体现出主旋律文艺的守正创新品格。在剧中对白上,《大地颂歌》雅俗共赏,亦庄亦谐,湘方言的运用更使全剧洋溢着浓浓的地方情味。舞蹈方面,《大地颂歌》融湖南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当代舞于一体,并增添了现代时尚舞蹈的语汇,既尽显湘西的地域风情,又彰显了湖湘艺术的新调与雅韵。《大地颂歌》在音乐方面最为出彩,编创人员以交响乐为主轴,又充分融合了湖南经典民歌与现代原创音乐,以湖南新民乐曲调丰富的艺术气息贯穿全剧。主创人员精选了《浏阳河》《马桑树儿搭灯台》《思情鬼歌》《苗岭连北京》等湖南经典民歌,并结合剧情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主创人员还根据年轻观众的时尚审美趣味,创作了一批具有摇滚色彩、说唱风格的原创音乐。音乐的演唱中既有独唱,也有合唱,还有旁白式带语境、带人物性格的演唱方式。所有这一切,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共鸣与共情。
总之,《大地颂歌》正是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审美眼光和艺术气魄,建构起了一个有根基、有灵魂、有温度、有魅力的审美境界。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用艺术照亮生活,堪称《大地颂歌》的成功之道。
一曲嘹亮的精准扶贫颂歌
罗宗宇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大地颂歌》有着自觉的文艺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追求,是体现了这两种意识的精准扶贫颂歌。作为文艺湘军在新时代打造的史诗性歌舞剧,在这中间,从原初的立意到艰苦的创作再到最后的舞台表演呈现,我个人倾向于把《大地颂歌》定位于一个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文艺佳作,体现了文艺湘军在大时代的担当。
作为一曲嘹亮的精准扶贫颂歌,《大地颂歌》揭示了扶贫工作、扶贫事业的中国经验和核心主题,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群众的集体奋斗才能全面脱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也对重大现实题材创作进行了强调。《大地颂歌》以十八洞村为对象讲述中国脱贫故事,既是对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中以村庄讲述中国传统的延续,同时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讲述中国脱贫故事,十八洞村具有典型性,不必说地域偏远、基础条件差以及是少数民族村,最主要的是这里是“精准扶贫首倡地”。《大地颂歌》以十八洞村来讲述中国脱贫,总结提炼了中国扶贫工作的经验和主题。其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主要人物形象的设置来看,龙书记是核心,他是十八洞村扶贫书记,他和村党支部吴书记等人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这是新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对习近平总书记、县委书记、村书记多层级领导干部的呈现也始终体现共产党的领导这一主题。剧中的背景设置、标语,也都紧紧扣住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并使之具象化、符号化。再一个就是音乐的运用,歌曲《我们共产党人》《浏阳河》《苗岭连北京》等都始终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扶贫经验的首要体现。其二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奋斗,观众可以看到十八洞村扶贫脱贫绝对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一群人的集体奋斗。从情节内容与形式结合来看,开山、引水、修路、产业扶贫,都通过集体舞蹈来展现,还包括一群人集体外出打工,一群人回到家乡,浩浩荡荡的搬迁,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此外通过合唱等舞台元素表现了脱贫是老百姓的集体梦想,这是他们的集体奋斗,反映了新时代的又一次集体创业史。
作为一曲嘹亮的精准扶贫颂歌,《大地颂歌》在反映新时代扶贫工作的经验和主题时,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完成的。《大地颂歌》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经典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塑造了以龙书记为代表的基层扶贫干部形象,他们讲政治、讲奉献、讲行动,真实感人,他是党的领导的符号浓缩和艺术表达,也是几百万扶贫干部的艺术结晶和呈现,是真实性和典型性的统一。这种人物的真实性直接体现在来源于生活,有生活原型,如龙书记的原型为三任十八洞村扶贫书记。“大地赤子”一幕更是用图片和新闻纪实形式呈现黄诗燕和蒙汉等中国共产党扶贫干部无私奉献甚至奉献生命的崇高品质。这让人想起上世纪50年代农村题材创作里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他们之所以有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大地颂歌》中得到了延续。与此同时,又在原型基础上遵循现实主义美学的典型化原则,对多个方面有进一步艺术提升。比如突显人物的心理冲突,有艺术感染力的典型人物绝对不是简单化、静态的高大形象,这个剧比较好地借用独白、独唱和舞蹈等艺术元素呈现了人物的心理波澜。以龙书记为例,在由于缺钱买电泵大家找刘经理说情的时候,龙书记一个人坐在边上的手车上埋头沉思,没有做声,后来他决定拿多年的积蓄、原本准备给老婆买房子的钱垫付十万元。此时的沉默正是龙书记在经历一次巨大的心理冲突,其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他去北京前的独唱,也是个人心迹的表白,是人物在抒发心理,讲自己多年扶贫的感受,一头黑发变成白发的心理。
除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之外,还有在扶贫路上渴望脱贫的普通百姓,如小雅的父亲,故土难离又不得不离,特别是要放下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他当时唱了一首歌叫《故土难离》,也展现了人物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张力。
此外田二毛这个形象,也是一个有艺术感染力的典型。田二毛这个人物有生活原型,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他这样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但他这个形象又高于生活,如田二毛编顺口溜来讽刺龙书记,后来又在实现脱贫后主动涂抹掉,显示了观念意识的转变。通过他的转变,揭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党的领导下自觉融入到集体脱贫道路上的行动。这其中不只是行为的变化,还有心理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尤其是表现了脱单以后人物新的风貌。田二毛从首先跟龙书记对着干,到后来跟着干,这种变化是巨大的,贫困群众的精神风貌也是焕然一新。
作为一曲嘹亮的精准扶贫颂歌,《大地颂歌》有鲜明的艺术创新,该剧是一部综合创新的作品,这种综合创新集中体现在多种艺术形式和要素的融合。《大地颂歌》作为主旋律创作,在艺术上有着大胆创新,让观众感受到了作品里面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张力。该剧是一个多种艺术形式相融的时空体,其中可以看到歌、舞、戏剧、摄影、电视等艺术的结合。综合创新还体现在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剧中传统的因素很多,歌舞音乐中都有地域风格和少数民族风格。如《幸福山歌》中的民歌,田二毛在歌唱龙书记的时候出现了Rap。舞蹈方面,有救小雅的独舞现代味浓,也有大量民族舞蹈。融合创新还体现在纪实与虚构的融合,剧中有多样化的纪实,也有虚构的成分,它更偏向写意和浪漫表达,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典型的虚化浪漫表达,特别是小雅指着舞台两边说看流星,表演里有很大的想象性和心理性的空间,达到了抒情化的效果。
《大地颂歌》的史诗境界与雅正品格
刘起林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演出后获得高度赞誉。湖南省委宣传部集中全省优势资源打造的这部主题演出作品,将纪实性、史诗化与抒情性有机融合,建构起了一种具有新时代“大雅正声”品格的审美境界。
《大地颂歌》分为六幕,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为缩影,来展开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审美观照。第一幕《风起十八洞》以外出打工者亲人告别、故土难离的场面为铺垫,映照出党中央精准扶贫战略部署所带来的乡村大地风起潮涌、欣欣向荣之势。《奋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幸福山歌》四幕,分别聚焦产业扶贫、教育医疗、易地扶贫搬迁和脱贫青年“脱单”,具体展开了乡村脱贫攻坚的风貌、特色与成效。第六幕《大地赤子》点面结合地讴歌广大扶贫工作者的崇高形象。尾声落在十八洞村产业分红和龙书记荣登国庆大典花车之上,将表现扶贫事业推向了历史的制高点,从中充分显示出以纪实性为基础的史诗气度和审美纵深。
《大地颂歌》又利用高科技时代的多媒体优势,合理调度舞蹈、歌曲、独白、视频、字幕等技术、艺术手段,实景与虚境对接、纪实与抒情融合,来发掘剧情的多层次蕴涵。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首先演绎留守儿童小雅失学、劝学和她祖母被纳入扶贫医保的故事,然后转入童声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当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留守儿童——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突然登台加入演唱行列,诗化的抒情又实现了与现实写真的有机结合。第五幕《幸福山歌》的十八洞村相亲大会洋溢着谐趣的轻喜剧色彩,演唱《马桑树儿搭灯台》《思情鬼歌》等民歌又衍生出民间风情的韵味。十八洞村相亲成功的青年偕同妻儿登场,则把意蕴内核的时代纪实性表现出来。
在这基础之上,《大地颂歌》更进一步唱响了讴歌新时代共产党形象的作品主旋律。
塑造和讴歌共产党整体形象贯穿全剧。以地域特色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的湖南民歌《浏阳河》为序曲,就蕴含着历史接力棒的象征意味。《风起十八洞》表现在共产党的指引和领导下,中国乡村才迈出了“一步千年”的脱贫攻坚新步伐。反复吟唱《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将认识和理解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深入到了思想文化层面。尾声更以载歌载舞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画龙点睛,揭示出“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哪有脱贫新时代”的思想主题。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主心骨、引路人和突击队长龙书记,是作品精心塑造的典型形象。他始终身着简朴的军绿色衬衫,素颜出场,表现出朴素、本色的外在特征。面对村民们最初的隔膜与误解,龙书记真情告白“有我一把米,就有乡亲们一碗饭!我们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用在《承诺书》上按手印的方式凝聚人心、激发斗志。他带领乡亲们修水渠、种植猕猴桃、平整山地修建新山村,打出了精准扶贫的“组合拳”。他为村里垫钱支付工程款、关心小雅学习、救治小雅奶奶身体,周密细致的工作中饱含着对乡亲们的深情。七年后扶贫工作见出显著成效,龙书记却辛苦操劳得白了头发。他那真情厚意的态度、信守承诺的品格、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人民公仆的本色,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格境界。
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伟业离不开千千万万个“龙书记”的贡献与牺牲。第六幕《大地赤子》以报告剧的形态表现了这一内涵。在黄诗燕和王新法两位家属庄严肃穆的缅怀中,视频展示和旁白音相配合,讲述了扶贫烈士的工作成果,反衬出对他们牺牲的痛惜。黑白视频播放村民们哀悼、思念的浩大场景,突显了扶贫烈士的精神魅力和广大百姓的感恩之情。770名扶贫烈士的头像在视频中循环播出,并配以集体舞蹈和《大地赤子》的主题合唱,更将全剧推向高潮,有力地展现出和平时代扶贫伟业的代价与牺牲,以及共产党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
《大地颂歌》以史诗境界成就颂歌品格,所体现的是一种“大雅正声”的审美品格。“风、雅、颂”的审美文化传统古已有之。“雅者,正也”,“大雅正声”既需要“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又需要“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也就是既需要大情怀、大视野,又需要时代使命感和文化责任心。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往往伴随着文学艺术“大雅正声”的兴盛,“汉唐气象”“盛唐之音”就是典型的代表。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成果就是重要的标志。《大地颂歌》将情怀、视野和使命感、责任心结合起来,造型精准扶贫样本,讴歌共产党崇高形象,熔实感深情、铸“大雅正声”,构成了回应重大时代主题的艺术强音。在扶贫题材文艺创作热潮中,“拳头产品”与“高峰之作”成为普遍期待。《大地颂歌》的生活理解、时代认知和艺术路径,对于如何更大程度地获得社会共鸣度和艺术经典性,如何从“高原”大跨度地走向“高峰”,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启示意义。
(文中图片来源:舞蹈中国-刘海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