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脱贫攻坚”艺评专栏>正文

扶贫题材剧要传递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2020-07-10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洪波 收藏

  近期,《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绿水青山带笑颜》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播出,将创作视域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建设与发展上,展现了新乡村新形象,并呈现出内容表现与艺术传达等诸多方面的新特征,或可归类为“新乡村剧”。

  这些扶贫剧之“新”首先在于贴合新时代叙写“新乡村”故事。变化中的“新乡村”,正以《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中的下溪村、《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石坞村等为典型样貌——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加之农民居住环境升级改建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共同构建起“美丽乡村”的外在景观;而种植、养殖、农家乐、乡村游等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发挥,则成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绿水青山带笑颜》剧照

  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是当下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贫、富两村村民的矛盾冲突,恰似乡村振兴中旧与新博弈的缩影,在此过程中,旧有积习与传统观念的转变,对自私、狭隘、短视等负面心态与不良品性的克服,对生产技能与综合能力的细致培训与全面提升,成为除旧布新、革故向前的重中之重,亦是电视剧表现的核心内容。此外,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方为“新乡村”良性发展之道,亦应是“新乡村剧”着力传达的新理念。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及其凸显的生力军“新形象”。如此集中地呈现“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青年”等年轻一代,自觉地投入乡村扶贫振兴与持续发展大业,凸显在电视屏幕上应尚属首次。这支充满青春活力、站位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全面给力的作为,发挥其各自优势,在积极吸纳亟须人才、广泛引入外部投资、配合各级政府开展乡村发展规划项目等方面,可谓各尽其能。同时亦以其独到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着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

  《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中的“第一书记”窦豆与村主任江重洋,是这些具有鲜活个性与独特情怀的人物形象的代表,也是富于时代气息的“新村官”群像中的典型。主动请缨、满怀热情投身乡村发展的窦豆,面对农村纷繁琐碎的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亦有无可奈何之时,但她始终以主动进取的心态,努力融入村民生活、争取村民理解支持甚至动员闺蜜参与乡村规划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积极踏实地努力着;回乡担任村主任的江重洋,外表世故淡漠,常做冷眼旁观者,但却深谙农村风土人情,对家乡怀有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如果说窦豆的率真、纯粹、执着为同类型人物形象赋予了新意,那么江重洋的形象塑造则可视为难得的突破:外冷而内热,明世故而不流俗,长成于乡村而又广有见识,轻松应对刁蛮村民的“狡黠”与端正务实而独具的气场……恰到好处地调和于一身,创造性地丰富了“新村官”艺术形象系列。剧中不同经历的年轻人,亦因平实生动的个性化塑造而可圈可点。其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自觉考量,无论是“乡村改造,也改造了自己”的感受,还是想“多做点儿事,实现自我价值”的心愿,因少做作与无夸饰,自然地契合着当下年轻人的追求与情怀。

《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剧照

  这些扶贫剧的取材路径与表现方式亦多出新意。以现实为蓝本的剧作因取材于真实案例,且摄制过程有意展示背景地原有景致,乃至保留其真实地名,如淄博博山区、千岛湖等,因而让荧屏故事愈发充盈着真实观感。在拉近观众审美距离的同时,令其更为真切地显示出作品的启示意义,体味其情感意蕴,且可将影视剧的传播力辐射到现实生活之中,广泛带动拍摄地旅游业与文化经济的后续发展,全面发挥文化产业的综合效力。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将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待创作者们对新乡村题材的进一步关注和对新乡村生活更深入的体验发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以飨观众。

  (文中图片来源于豆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张洪波,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脱贫攻坚”艺评专栏

  扶贫题材创作:新拓展 新精彩(李准)

  聚焦脱贫攻坚 展示乡村新貌——近年农村题材影视剧发展述评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