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聚焦西部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讲述了丹霞村、焉支村两个村子在上级领导的主持下完成合并,前者帮助后者与贫困作斗争,最终同舟共济、战胜贫困的故事。该剧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重要指示精神,是一部积极关注现实、及时反映现实、呼应时代主题、引领时代精神的电视剧作品。
在该剧中,焉支村合并到丹霞村为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戏剧支点,二者既有过往的世仇,也有当今的私怨,可谓矛盾重重,但随着后者对前者的帮扶,双方心结慢慢解开,矛盾逐一化解,最终携手并进共同走上富裕道路。剧终,两村人一起迈步走向共用的祠堂成为他们真正变成一家人的隐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而这在剧中就主要体现在姜大嗓、贾吉祥、“三不沾”等人物身上。本剧的主要扶贫着力点也放在了帮扶干部对这些人的扶智与扶志之上,在物质帮助、平台搭建与工作安排之外,还对其进行了思想教育,补足了“精神的短板”。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作品重点关注的问题,长期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环境恶化、山体滑坡,是焉支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村庄被泥石流湮没之后,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也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保护的时代主题。
赵百川这一人物凝聚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形象的优点,其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敢闯敢干的务实精神、直面问题的勇气以及宽胸怀、大格局、远眼光,使其成为具有引领时代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同时,该剧也塑造了思想观念保守、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固执己见的党员干部夏宝生,这些特点也导致了他难以独立带领村民实现脱贫。二人之间的冲突不在于利益,而在于观念、格局与胸怀的差异。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到最后敞开心胸、敬佩赵百川,夏宝生完成了自我观念更新、格局拓展与境界的提升。赵百川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魅力非无源之水,在处于人生困境之时,他都要到西路军革命纪念碑寻求精神支撑,父辈抗美援朝的基因以及军旅生涯的洗礼,也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精神灌注,才铸就了这一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作品中,剪纸、木偶戏等传统文化元素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展示平台,千年的河西走廊丝路文化也有了再现的舞台。在现代性转化的新思维中,脱贫攻坚通过搭建平台拓展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传统文化又以其自身的魅力给予了脱贫攻坚精神营养。既赓续了传统文化,又在物质与精神上实现了“双脱贫”,传统文化与脱贫攻坚之间形成了极好的良性互动。当下,新媒体早已走进农村并重塑着村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这些也在电视剧中被重点表现。从一开始作为传谣的工具,到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村民们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得益于扶贫干部对村民们的正确引导,发挥出了现代文明成果对脱贫攻坚的作用。
综合以上文化形态可以发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现代文化恰好对应了老、中、青三代人。仲呈祥先生就曾指出,老人代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年轻一代带来的是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剧作把它们艺术化、审美化地表现出来。所以,从表面上看焉支村的脱贫是老、中、青三代人并肩作战的胜利。其实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是老、中、青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现代文化这三种文化支撑的结果。
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上世纪80年代《山民》《金凤凰》《泥土》等农村剧表现出了对乡土文明的坚守和对城市的批判,带有非常明显的“尊农村贬城市”倾向。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是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不大,甚至前者还优于后者。上世纪90年代之后,城市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有了快速发展,而农村却相对滞后,农村剧便开始了扶贫这一叙事模式,将城市作为先进文化、制度与现代化来想象,涌现出了《趟过男人河的女人》《风过泉沟子》《庄稼汉》《秦川牛》等作品。进入21世纪后,城乡关系进一步融合,农村剧主要通过对城市的想象来建构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村人逐渐接受城市人的价值观念,城市文化日渐渗透到农村,城市现代观念也在农村觉醒,代表作有《刘老根》《马大帅》《小麦进城》《圣水湖畔》《永远的田野》《乡村爱情》系列等。其中有些作品也存在照搬城市逻辑,回避农村破败、失业、养老、空心化等现象和问题。进入新时代,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将农村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之中,在一些积极政策的推动下,城乡之间的鸿沟变得更易跨越,从城市回乡创业的现象也更为普遍。因此,在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中,无论是大学毕业后主动回乡的刘东桥,还是在城市婚姻受挫的夏雪,闯荡失败的夏虎都回到了乡村,正契合了当前新农村建设这一主流话语。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反映了当下如火如荼的扶贫现实。与时代共振,记录了时代的面貌,塑造了时代的楷模,也对不同文化形态作了艺术化、审美化处理,是一部值得肯定的电视剧作品。不过,该剧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能更深入地刻画出人物内心,展现更多农村问题,表现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提高制作能力,那么该剧将会有一个更大的质量提升。
今年,诸多电视剧作品都聚焦于脱贫攻坚,更多扶贫剧还在制作之中,体现出了创作者们积极介入现实、反映现实的热情,这也是对国家鼓励现实题材的积极响应。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创作者们一定要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力戒浮躁,要有精品意识,不要急于求成,要扎根人民、热爱人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真正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优秀扶贫剧作品。
(本文图片来源于豆瓣电影)
(作者:殷昭玖,山东艺术学院教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