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生死守护》:在传奇故事里彰显正义

2020-09-10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阎晶明 收藏

  作为一位从事小说创作长达40年之久的作家,张平近年来在创作上再掀高潮,继2018年出版《重新生活》之后,新近又推出长篇小说新作《生死守护》。在40年的创作历程中,张平已经形成鲜明的创作风格:热情表现现实,直面现实中的矛盾,展开这些矛盾冲突中的各种层面,最终彰显正义的力量。他塑造过多个好干部形象,而这些形象又都是在解决矛盾、面对冲突中树立起来的。饱满的人物形象,鲜明的主题表达,让张平的小说每每在社会上、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主题上的鲜明亮色,对现实生活的近距离触及,对基层政治生态的深入描写,让人们总结评价张平小说时既找到方便的角度,又形成固化的认识。张平小说在艺术上所做的努力以及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人们的评价中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总结与阐述。《生死守护》的出版应是一个契机,读者在领受其一以贯之的主题品格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和欣赏张平在艺术上的匠心与风格。

  生动的故事,繁复的线索,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这正是当代小说创作特别需要强化的“小说性”。《生死守护》有其集中的一面。小说以一条道路、一个人物切入,展开一个立体的社会空间,打开一个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位于中国北方的龙兴市,要建造一条重要的城市要道——龙飞大道。为了让这条位于市区核心地段的大道修建开通,一位被认为特别能战斗的干部辛一飞被委以全面负责的重任。消息传出,引起各方不同反响。省、市、县三级政治机构,各种社会阶层,各种利益集团,围绕一条尚未修建的大道,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立体的社会生活空间。建造一条大道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来自组织的力量。然而由于这条计划中的大道必须要“穿越”若干利益集团的“封地”,阻止的力量一样非常强。从辛一飞的上任,到他试图进入指挥建设的现场,种种阻力扑面而来,矛盾冲突一波接着一波。紧张的故事和复杂的线索,让小说变得非常好看,引人入胜。这种组织架构故事的能力,其实正是张平一直以来在创作上的长项。

  故事的传奇色彩,不但让小说故事散发出某种特殊的意味,而且,在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中彰显正义的力量,可以见出张平在小说技法上的成熟老到。在阻止龙飞大道的各种势力中,既有在大道上疯狂占有各种商业场所的靳如海,也有崔铭化这样的文物大盗。靳如海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辛一飞成为龙兴市副市长的任命,而且也达到了目的。因为大道的建设将直接摧毁他的商业堡垒。如果说这还是利欲熏心者并不鲜见的举动的话,崔铭化的行动就足可称传奇了。原来,这个文物大盗正在龙兴市进行着一项匪夷所思的“工程”,通过挖掘一条漫长的地下通道,朝着自己最大的盗窃目标迈进:有着数百年历史、珍宝无数的皇家佛地通天寺。崔氏父子要打通的这条暗道,恰恰也是在龙飞大道的地面之下。而居住在其间的那位叫贾兴昆的小市民,也在悄悄地挖掘着,企图在地下增加出一个私家空间,却又不小心撞上了崔氏父子的暗道。辛一飞的努力,靳如海的阻止,崔铭化的疯狂掘进,贾兴昆的挖墙脚行为,构成表面上看似无事、平静,事实上却山雨欲来、暗流涌动,明暗之间的较量。随着故事的推进而逐渐明朗化、公开化,这成为一场一触即发的殊死较量。戏剧性的情节,传奇化的故事,碰撞出的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正是这种传奇色彩与道义力量的奇异结合,构成了《生死守护》突出的叙述策略,显示出张平一向擅长的故事叙述能力。这种叙述方法,也特别符合长篇小说在结构上的基本要求,而且可以读出一点现代小说的荒诞色彩和夸张味道,却又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生死守护》关于政治文化的描写也颇具特色。由于张平自己曾经有过长期的亲身经历,他的小说里对省市县各级政治生活的描写十分准确且专业。程序、决议,规则、执行,秩序、流程,机构配置及功能定位,会议规则及议事要求,这些看似非文学元素的精准描写,大大增加了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和主题的可信度。《生死守护》自觉而精细地处理着这些“俗事”,让小说人物的作为和互相间的对话、对质变得更加扎实可信。与此同时,张平特别注意小说语言的文学性。《生死守护》在语言上没有大话套话,也无机械式的长篇大论,倒是时有挥洒自如的表达,也不乏诗意化的描写,读来生动可感,颇觉动人。

  《生死守护》是张平小说创作道路上的最新收获。通过这部作品,既可以看出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新追求,又可以读出他一以贯之的艺术风格。在张平的创作历程中,《生死守护》的代表性、成熟度都值得探究。

 

  (作者:阎晶明,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延伸阅读:

  阎晶明:数字时代的文学新生态

  阎晶明:“批评的批评”需要活跃

  阎晶明:在传承中创新文化新格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