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是否明确意识到,文学其实一直参与着我们的生活。无数次通过文学旁观、参与别人的故事后,我们一次次厘清自己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文学,其间所携带、呈现的复杂性精神对世事人心的体恤和悲悯,其对人的关切和理解,它在当下这个时代存在与安放的强大合理性,确实让人深切感受到这种精神价值的力量。
而文学批评,首先是文学的一个门类。如同诗歌、散文、小说的分类与表述,文学批评,首先是一种文学形式,它应该携带着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审美价值和文本范式。文学批评,应该包含于广义的文学创作之中,除了要有理性知识的参与,还要有情感的参与,除了体现出评论家对于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还应体现出对于生活的理解。
文学批评家,究其本质,首先应该是读者。同所有普通读者一样,面对一部作品时,批评家要阅读、进入并伴随情感和认知的波动。而作为专业读者,批评家需保持足够的置身事外,他不能仅从整体上欣赏和感受一部作品,而要把其拆解成形象、语言、结构、思想,并辨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批评家同时也是文学写作者。与其说在研究和解读别人的作品,不如说他是在经由这些作品,呈现自己关于世界的打量与思考、释放自己的内心情愫与心理张力。
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院派批评,论文体,主要见于各种学报、核心期刊和学术著作中;一种是媒体批评,随笔体、文章体,大多刊在文学报刊以及其他媒体的副刊、文艺频道中。另有一些其他的文本形式,比如文学期刊的卷首语、作家创作谈、授奖词、研讨会发言纪要、对话、访谈、答记者问,等等,包括各种大型文学期刊的某些责编稿签,都可以看作是文学批评的文体变形和延伸。这些文本形式和文字内容,围绕作家作品,但又不局限于作家作品,共同参与着对当下文学现场的阅读、观察、阐释与讨论,更是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写作者言说世界、呈现自我的审美方式与表达方式。
然而,当下文学批评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文学批评的写作回不到文学本身。
回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包括诗话、词话、点评等,各有其文体特点,但一脉相承的基本显著特点就是精读文本,文本批评。品评者远兜近转的分析、赏鉴甚至考据,终究紧紧围绕文本本身,努力探究、理解和阐释作品中的曼妙和美好。“五四”以降,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批评实践大行其道,文学批评越来越远离文本,社会历史批评立场和实践渐成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越来越学院化,及至现在,学院批评已经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主流,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写作的资源和人员大都集中在高校人文院系和社科院所,各级作协和文学期刊多少也有一些,但比例很小且越来越小。学院派文学批评,其研究和写作主体为受过多年专业教育和学术训练的学者、教授,面对文学作品时,研究方法和行文方式重学理,强调学术规范。高校系统的学术规范、文本范式的严正、缜密,使得原本与文学作品密切相关、血肉相连的文学批评,日渐学科化、标准化、学术化。
这种学院派的论文体批评,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文学作品在他们那里,不是感受、体悟、赏鉴的文本,而是学科内容和学术对象。对于学院派批评来说,打开一部作品的正确方式,不是融入其中品鉴语感语调、情感情绪,而是冷峻而缜密地强调材料、考据。它的研究兴趣和讨论重点,不是对人的血肉情感的再次触摸,而是强调对某个问题的再次梳理与发现,以及这个梳理和发现在学术链上的精准定位。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往往被表述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须知,鸟之翱翔与车之驰骋,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两个轮子步调协调、一双翅膀节奏合拍。而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重回文学本身,既是当下文学现场的急切现实需要,更是一种重建中国式文学批评的自信探索和实践。就笔者个人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偏好来说,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至少要包含这样几个要素:及物、有效、在场。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分享,是写作者经由语言文字在向他人和世界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那么,文学批评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分享,阅读中的且喜且嗔,被击中的灵魂或被唤起的内心,以及会心、惶惑、疑难,缠绕交融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批评者在这个过程中反观自己——用独特的个人语调来呈现个人眼光,分享阅读和自己。一篇优秀的、有效的文学批评,应该与我们当下真实的现实经验和内心生活发生真正的关切和关联;它所发现、探讨甚至貌似解决了的问题,应该与今日中国人的现实境遇和精神状态相呼应。
马原有一个说法:世界是分为可解析的和不可解析的两个部分,作家和艺术家是在不可解析的世界里创作。而一篇好的文学批评,应该能够把文学作品的不可解析,把其中的微妙、曲折、隐晦的褶皱,用一种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语言语调来呈现表达。一篇好的文学批评,是对某些作品独特魅力的发现和表达,批评家应该有足够的阅读经验和人文思考能力,“指认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风景”,陪伴读者一起领略作品的美妙,发现那些甚至作家本人也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而文学批评本身更应该是有魅力、有趣味的文本,言之有物之余,其魅力和趣味能够让读者实现认知和情感上的影响。这里面就有一个批评主体自觉的过程,需要写作者的用心、动心和走心,把自己投射到言说对象当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
文学是关乎人的艺术形式,复现人的命运、情境,是关于生命的记录、讲述和探讨。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也须竭力调动起自身的生命力量,去真正感受他人生命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