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付秀莹长篇小说《他乡》:一代知识女性的精神自传(刘琼)

2019-09-09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刘琼 收藏

  长篇小说《他乡》是付秀莹继《陌上》之后新近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在我看来,某种意义上,它比《陌上》更重要,它证明作家具有连绵持续的创造力。许多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往往缺乏这种持久的力量,但也有例外,例外者便是“这槛中人”。我高兴地发现付秀莹属于例外者阵营。这个少数派阵营能轻松驾驭各种文体包括长篇,并且每一次写作都相当于终点,如绝笔书般纯粹、诚实、完成度高。这种写作态度,对于写作者,对于文学,是幸事。

 

  一

  回到文本,如果说《陌上》是关于中国北方乡村现时段风俗人情画的分节片,那么,两年后走出《陌上》的《他乡》,藉由一个青年知识女性对于城市的主动闯入,爽利地揭开了被黏稠、复杂甚至有点神秘的网络覆盖着的当下城市生活场域。这种城市生活是一把变化莫测的双刃剑,在这把锋利的双刃剑面前,两代知识分子的世俗生活和精神内在被清晰地切划出若干个剖面,显示着滑行、成长、蜕变的异同轨迹。这些轨迹以及影响其变化趋势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勾连、沟通、勾勒出上世纪末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城乡巨变的重要图景。付秀莹的纤纤细笔看似风轻云淡,甚至有点抒情告白的意味,但这是文学的障眼法,切实暴露和剖析20年来时代生活的巨变,才是小说的价值落点。

  巨变,是这个时代的整体特征,在这一整体性下,比较起乡村生活的相对稳定和单一,城市则意味着重塑——对于身份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意味着流动——生产和生活空间的流动,意味着陌生——对于各种人才的不断需求必然导致人口流动、生产关系变化更新,意味着复杂——变换本身就是挑战和难以捉摸。也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尽管当下许多作家从乡村进入城市,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生活在城市,但他们的笔墨还是较多关注乡村和童年,为什么?除了美学趣味的主动选择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即城市生活是“光怪陆离”的,是另一种咫尺天涯,要令人信服地写出城市真相相当不易,许多作家包括一些青年作家因此知难而退。

  目光四射,感受力强,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基本素养。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有强大的共情能力,一部优秀的作品一定能迅速激发广大的同理心,让人感同身受。

  以城市移民的心态来写,焦虑、不安、批判、欣喜、瞻望……所有的情绪一应俱来,包括进退失据,所以命名“他乡”。他乡的含义,一是地理学上的漂泊,离开了家乡,漂泊在异地,是空间和地理学上的他乡;二是心灵的漂泊,是文化差异、人性差别导致的孤独感。这两层含义都是这本书的关切点。小梨走出《陌上》,走到《他乡》。但《他乡》又不是一个乡村女孩眼里的城市西洋景,如果是这样,这部小说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他乡》是一部具有强烈文化反思精神的现实书写。“你在他乡还好吗?”这是一句歌词,清清楚楚地记得,MTV视频里,光头李进边唱边走,前面是晨曦,后面是一条条渐行渐远的铁轨。看完付秀莹的《他乡》,漂泊、行走、寻找,这几个意象不断地闪现,突然就想到了这首20多年前的流行歌曲。《他乡》的时间起点,大致也是这个时候,正是中国社会乡村向城市迁徏普遍化日常化时期。城乡迁徙有多种形式,考学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小说以一个从农村考进城市,嫁入城市家庭,最后考到京城并成为作家的青年女性的视角,通过书写个体经验,真切、沉痛地展示这个时代城乡物质生活的差异和精神文化的隔膜,通过揭示婚姻、家庭、恋人关系的本质,书写丰富幽微的人性。除却经济因素,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隔膜为何如此深重?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为何也有明显的差别?《他乡》的这一主题,让我想起当年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对“外省人”这一概念的反复咀嚼。《他乡》在一个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写出了在多元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交织互撕阵痛中成长的灵魂精神,写出了一批被时代巨浪裹胁的命运转折。

 

  二

  《他乡》用亲切、新颖、别致的语言塑造了翟小梨、章幼通、章幼宜、章大谋等具有突出时代特性和文化属性的人物形象。比如章幼通,这个人物摆在以变革为特征的时代生活中,他的人生包括他的人生观是被嫌弃的,是落伍的和无价值的。而他的妻子翟小梨则正相反,似乎是这个时代价值坐标下的弄潮儿。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翟小梨,从农村来到省城、京城,在这个变化发展的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不仅实现了个体价值、改变了个体命运,而且改变了小家庭的前途。翟小梨的成功,一是手段正当,依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二是认识清楚,成功不是惟一追求,对于家庭、情感的热爱和经营占比甚多。她的成长,内驱力是要强的性格,外驱力是婚姻家庭外部环境的压力。这使翟小梨有别于高加林,也有别于于连,她的奋斗是自发的,也是被迫的,是一个传统教育背景下中国年轻女性的正当性成长。一个本可以靠颜值吃饭,却靠才华闯下前程的姑娘,最终又回到了老实、无能却忠诚的丈夫身旁。这种“妥协”,正是《他乡》作为文学作品的高明,不仅能提供高度精准的生活记录,而且能提出高于生活的思考。在距离故乡越来越远的人生旅程中,在成功学遮蔽了更多价值判断时,已经成长为女作家的翟小梨,在家庭、爱情和事业的天平上及时调整,及时止损。这不是落后的“大团圆”模式,这恰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回到心灵的出发点,回归人性的基本需求。

  有现实生活描写,还能塑造时代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才是现实主义写作的深入。小说《他乡》以翟小梨的足迹为空间分隔,前半部写S市生活,写求学、恋爱、生育这些人生重要经历的经验;后半部重点写京城生活,写求职、交际、苦恋。前半部的重点是处理两个关系:翟小梨与章幼通的关系、翟小梨与婆家的关系。后半部的重点是处理翟小梨与管淑人、郑大官人、章幼通的关系。从翟小梨这个农村考进省城末流大专读书的漂亮姑娘的角度,章幼通这个人物形象,经历了“男神般的同学—执手相爱的恋人—被嫌弃的丈夫—爱人”这样的变化。以文学眼光看,无论是翟小梨还是章幼通,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文化新意。《他乡》除了翟小梨,最令人难忘的形象是“百无一用”的章幼通。章幼通是当代文学的新人形象。从人性的角度,章幼通这个有点像贾宝玉的男人,是这个时代的弱者,缺乏竞争意识,也缺乏竞争力,但他忠诚、体贴、包容、善良,这些人性中的美好,在功利主义的尺度下曾被他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嫌弃。翟小梨和章幼通的和好,是翟小梨价值天平的调整,象征着漂泊之旅的结束。作家帮章幼通找回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价值,给出了新的生活样式,也提供了生活的另一面的真相。退让,有时候也是真理。翟小梨的情人、风度翩翩的管淑人是这个时代的一类知识分子形象,有点像《倾城之恋》里的上海男人范柳原,精明、冷静、圆滑、实际。他和翟小梨始终处于不同的燃点,也造成了这段恋情的悲剧色彩。翟小梨与管淑人、郑大官人之间的情感试错,凿深了小说的现实背景。

  从《陌上》到《他乡》,随着地理空间的变化,主要人物翟小梨的身份和生活方式被重塑,空间不断流徙,职业不断变化,对于新的环境的适应,对于自身人生的设计等等,真切、细致、动人心魄,在书写城市生活的本质和真相的同时,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女性的成长路径。由此,也可以说,《他乡》是一代知识女性的精神自传,《他乡》的完成,充分证明了作家驾驭城市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强大能力。

 

  三

  《他乡》的完成,也证明了作家对于复杂结构文本的经营和把握能力。

  小说虽然用的是有限的第一人称叙事,但由于插进四章楷体字的他者叙事,形成多声部、多视角、多层表达,这种叙事创新有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反转情节。同一事件同一现象,不同主体的感受却大相径庭,由此写出“以邻为壑”、“文化隔膜”是这个时代病,写出孤独是永恒的这个哲学命题。哪怕是两情相悦,哪怕是母子连心,人的精神无处安放,始终在漂泊、寻找。《他乡》通过大量丰富可信的生活细节,不仅写出了物理的现实,而且写出了心理现实。翟小梨,一个出身农村的姑娘,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城市,她的心灵悸动、情绪动荡、感情迁移是如此真实、微妙、痛楚、动人,被蔑视和被圧抑的心生长出强大的自救力量。翟小梨真正的成长在于精神的成长,她从盲目的寻找和寄托中停下了脚步,开始眼含热切,回望来路。因此,《他乡》是新时期以来一代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和文化反思。

  深沉甚至有悲剧色彩的话题却写得轻轻松松,这才看出作家的本事——举重若轻。《他乡》的叙事风格亲切、温婉、清新。这是付秀莹特有的语言气质和叙事风格。像聊天、倾诉、忆旧甚至对话,其别致之处在于,第一人称叙事不变,叙事主体有变。翟小梨是主要叙事主体,在翟小梨角度看到的另外四个家庭成员章幼通、章幼宜、章大谋以及管淑人、郑大官人,分别都有一章楷体字自述,既是对重要信息的补充和丰富,也是对判断和角度的颠覆,通过多声部合奏,完成对生活真相的探讨。

  女性角度、女性命运,《他乡》的女性书写气质确实浓郁,作家似乎也不避讳,反而有意张扬女性写作优势,用极为感性的叙事,对比、衬托,写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摆脱附属,摆脱轻视,负责任地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小说对女性生命的价值体认,让我看到了付秀莹笔下和身上的深刻性。

  两年前出版的《陌上》是付秀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70后”写作也好,作为新时期乡村写作也好,收获了许多赞誉。《他乡》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是创新的——这是从技艺和艺术的角度,而且是深刻和深邃的——这是从人性和文化的角度。《他乡》也可看作《陌上》的后传。《陌上》里有个回乡省亲的姑娘叫小梨,小梨读书、考学,走出芳村,成为城里人。这个叫小梨的姑娘,在《他乡》,名字叫翟小梨。非常喜欢付秀莹作为一个作家的聪明和幽默,这样的安排,既形成了作家个人写作的体系性,也让故事和人物形象逻辑性、可信度、延展性大大提升。从《陌上》到《他乡》,付秀莹建立了一个宽阔的文学空间——从芳村到S市,到京城;同时,也是生命时间的转移流逝。空间的指向是文化,时间的指向是命运。是《他乡》,让我对付秀莹起了由衷的感佩。这个作家的身上显然蕴藏着火山式的巨大能量,爆发已在眼前。

付秀莹

 

  (作者:刘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鸠摩罗什》与《西游记》之异同(刘琼)

  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座谈研讨会发言摘登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