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回归情感、生活、自然与诗歌(李少君)

2022-12-1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少君 收藏
回归情感、生活、自然与诗歌

——从谢冕《爱简》《觅食记》等新著谈起

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原定2022年4月举办,我起初拟定的题目是《谢冕与“青春诗会”》,因为谢冕老师与《诗刊》“青春诗会”关系很密切,从第一届开始就有参与,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请他当评委和指导老师,他对青年诗人的关爱和培养是有目共睹的。后来,我又读到谢冕老师的新著《爱简》和《觅食记》,想法有了新的变化,因为我从这些书里读到了我在疫情防控期间思考的一些问题。前段时间,我和谢冕老师有过一次交谈,他谈了他写这些诗的时候的情况和心态,坚定了我的想法,我想从《爱简》《觅食记》等出发,讨论回归情感、生活、自然与诗歌这个问题,讨论情感和诗歌的力量。

阿甘本有个“赤裸生命”的概念,说人在被剥夺各种权利之后,就处于一个类似动物的“赤裸生命”。确实,人在撤除所有外在身份之后,就只是一种动物存在状态。疫情防控期间,因为独自隔离在家,我对此有深刻体会。那么,在这样的时候,最在意的是什么呢?我回想了一下,似乎是情感。和亲人、朋友的电话、微信、视频联系,哪怕是一句问候,都会让人感动并珍惜。因为疫情,每个人的空间和交往圈都缩小到最基本的部分。这时候,情感的重要性和珍贵就凸显了。情感,也许是人最后的退路,生存的最终底线,存在的最根本的基础。

疫情让很多人身心压抑,弥合这些焦虑和分裂的也许只有耐心的温柔的情感了,只有爱和真情了。情感已经成为世界的最后的可能共识。而诗,恰是情感最好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我们都是同时代人,需要一种同时代的共情感。这也是我对谢冕诗集《爱简》特别感兴趣的原因。怎样度过严酷时刻,谢冕先生在诗集中展示了一些情况,我读了颇有体会,我和他本人交流过这一问题,他的答案是:爱与诗。情感和诗歌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给了他最大的力量。

德勒兹等哲学家认为:人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的存在。人作为情感的主体,其生命就是无穷无尽绵延相续的情动,直至死亡。而诗歌,在我看来,就是情感的密码,通过诗歌,可以窥探情感的秘密。谢冕老师的诗歌中也泄露了这一答案,他多次这样写爱情:“只有走过冬天的风雪和泥泞道路的情人/才懂得只有冬天才能考验真正的爱情/也就是这个冬天,我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战斗的爱/患难把妻子变成生死不渝的战友”(《关于冬天的故事》 ),“命运在恶浪里颠簸/风暴起时,你是安谧的船寨/你给了我灯火、温暖以及恬静的笑霭/我多么感激/感激你妻子的温柔、更有战友的情怀” ( 《爱简》),“爱情的升华是战友的情意/不仅是温柔缱绻的情爱/蜜的吻,热烈的抱/她的纽带是斗争的信念”,“如此广漠的土地,如此寥廓的空间/妻子与我并肩站着/她是忠诚的持枪护卫的战友/只能有这么一个战友了/只能有这么一个战友了/我是多么幸福/我又是多么悲哀”(《告别》)……把爱人当作战友,现在很少这么写爱情。但在特定年代,可以理解,这种爱情,保护了亲人,保护了脆弱的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就像谢冕在诗中所说的:“当惊涛骇浪迎头打来/小舟在颠簸,爱情伸出援救的温柔的手”。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爱本身,捍卫了爱本身。洪子诚老师在《爱简》序言中也说了“这些诗有并非预设的主题:在时代和个人遭受‘惊涛骇浪’时,‘爱情’的拯救的力量”。果然如坊间所传:知谢冕者,洪子诚也。

这和哲学家巴迪欧关于爱是一种构建的观点很类似,严酷时代,爱人成为战友,才能抵挡外来的侵犯;冷漠倦怠的时代,爱情更需要相互付出和彼此呵护,需要共同的信念。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构建。爱是走向真理的过程,将我们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在爱中创造,在爱中解脱。爱的可贵在于:从某一瞬间的偶然出发,去尝试一种永恒。永恒在瞬间降临,把偶然固定,应该在时间中去实现和展开。在其《爱的四重奏》一书中,巴迪欧认为捍卫爱是哲学的任务。

谢冕先生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实践者,他以爱和情实现了这种构建,用他的人生完成了拥有爱情的美好的生活方式。从谢冕老师的爱情我们得到启示,既然在严酷时代,爱情都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么,在倦怠时代呢?这还是需要用实践和行动来证明。谢冕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维系如此之久,让我们相信了爱情的真实性和真理性。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大诗人都是通过情感和诗歌得到生活的力量的。他们因为得到来自情感的安慰,借助诗歌的力量,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而我们读这些诗,也能治愈我们遭受的心理创伤。

情感是诗歌的基础和基因,寻找情感的安慰,可以到诗歌中去找。读杜甫诗,就让人有治愈感。杜甫大量的诗歌,情感浓烈,多是思念亲朋好友的,我们读了感同身受,也会联想或许也有人这样惦记我们,牵挂我们,我们的心情就会好很多。韩愈和一生潦倒的诗人孟郊、贾岛等,有过大量唱和诗,其对弱者的关心,对孤寒者落魄者的关心,让人感到情感的温馨。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也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的篇章。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一书中,认为当今时代越来越盛行的个人主义和自恋导致了爱欲之死,一个人只关注和肯定自己,因此无法对异己他者产生爱欲。“他者的消亡”成为普遍现象。韩炳哲认为指向他者的爱欲,才是倦怠社会忧郁症的最终解药。

谢冕老师的诗歌,可以说都是指向他者的情爱,而且是有着回应的,相互辉映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来谈论谢冕先生显得很有意义。谢冕先生是一个公认的重情的人,他的热情洋溢,他的坦诚待人,他身上因此产生出一种力量,吸引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我也是其中一个,并经常为此感动。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也许更客观。

在北大,有这么一个说法,谢冕老师将诗的火种埋在了很多人心底,因此北大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总有一种特别,到适当的时机,这个火种会熊熊燃烧,无论在哪个行业,会闪闪发光。海子说:“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我觉得这句话更像谢冕老师说的,或者说受了谢冕老师的影响。“朦胧诗”等一大批年轻诗人,以及“青春诗会”的很多诗人,都得到过谢冕老师的帮助支持,基本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在巴迪欧看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我爱你”的宣言,就是一场使动物上升到人类、令事件上升为真理、将偶然上升到“命定”(永恒)的激进革命。

韩炳哲认为:虽然爱欲将死,但只要爱欲一日未死,人类的思考行动就不会停止。提醒世人必须挽救爱欲于危亡,也许正是哲学家的职责所在。

诗歌是一种心学,更是一种情学。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根据哲学家陈来的研究,他早期认为良知即“是非之心”,到了晚年更强调情感的力量,良知多指“忍让恻怛”,认为情感高于一切。

诗歌,正是情和爱的产物,饱含着人的情感和爱。情和爱,一定是有指向的,是包含着他者的。

我越来越理解孔子为何提倡“诗教”,把诗歌作为基础和基本的教育方式,《诗经》是儒家的第一经典。因为诗歌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诗歌能唤起情感的觉醒,同时赋予教化功能,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教导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做人处世,如何尊老爱幼,如何邻里和睦,如何相亲相爱,所以《毛诗序》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之大用,于此可见。我也听说北京大学每年毕业典礼上,常常会朗诵谢冕老师的《永远的校园》,《永远的校园》是饱含情感和哲理的美文,让一代又一代北大人诵读《永远的校园》,这既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又是很好的一场人文教育课和情感美学课。

诗,这种以抒情为主的文体,这种本身源于情爱的语言,或许是引导超越、治愈疗伤的最佳方式,是现代人所最需要的。

陈世襄等人把“抒情性”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诗歌是积淀情感、编织情感和保存情感的,情感可以安慰人心,孵化人伦,最终构建生活意义,以情感为元素的古典诗歌,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

而这些自古以来的诗歌的可贵品质,最值得当代新诗借鉴和学习。

最后谈谈《觅食记》,谢冕老师对美食的热爱众所周知,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谢冕老师写美食写得很深情,比如他写在上海南京路小弄堂里吃的苏州焖肉面:“面端上来,清汤见底,一块焖肉约占三分之一的碗面,汤上撒着小葱花,色彩鲜丽,特别是那块焖肉,色鲜红,酱香油亮而糯。面碗周边陈列小盘的各色浇头,如花盛开。”这类对美食的深情描写,在《觅食记》里随处可见。湖南的芷江鸭、东北的冷荤肉皮冻、南京的狮子头、银川的杂碎汤、高邮的红烧河鳗、北京的卤煮火烧、广州的煲仔饭、成都的麻婆豆腐等等,都被他一一细细描述;饺子、馅饼、面条、烧麦、春饼、包子、馄饨、馒头等日常小吃,也被他如数家珍地仔细评点。当然,热爱美食的背后是热爱生活,本质是迷恋这人间烟火,这家常的人情味,这温暖的尘世气息。

谢冕老师还喜欢到处行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喜悦和慰藉。大家也知道,谢冕是一个登山重度爱好者,我曾陪他一起登过泰山等。自然带给人的安慰是巨大的。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就是自然之美给了他心灵的家园。杜甫的诗歌,总是将人事置于自然的背景下来展开。“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等,何其壮丽!杜甫把景色写得如此恢弘开阔,其实还是源于其生命意志力的强大,所以无论他本人处境如何凄惨,他的诗歌仍然让人读来有一种生气,因为,大自然本身是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旅夜书怀》就特别典型,这首诗只有八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把杜甫晚年孤独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另一方面,这首诗似乎又一点也不悲凉,“天地一沙鸥”,其实,何人不是如此啊?何况还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值得人生留恋的美好景色。还比如《秋兴八首》之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前面还是“听猿实下三声泪” ,最后却说“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总能从大自然中找到美丽、温暖和安慰,患难之中的个人在大自然的宽阔怀抱中得到了慰藉。不少杜甫研究专家都注意到杜诗的这个特点。

人们常说人到了老年,记忆最深的也是其最在意最热爱的,在谢冕老师身上,这一点体现得很明显。他的爱情,在《爱简》里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对生活的爱,也就是对美食的热爱,在《觅食记》里有详细记载;至于自然,他早已用双脚走遍了大好河山;诗歌就不用说了,他几乎三句话不离诗。因为,这些是他最在意最珍惜的,这也是他热爱生活的生命意义所在。

在此巨变时代,回归情感、生活,自然和诗歌极其重要,让人感到人生的意义,让人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体会生活中难得的悠闲舒适和细小珍贵的美好,这是一个重大的话题,值得反复思考回味。


(作者:李少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诗刊》社主编)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诗主抒情论(李少君)

从“情感”到“精神”的关键飞跃(李少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