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我面前的是一部诗集《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高铁组诗》,作者是李恒昌、程小源、杨连国。我很高兴几位诗人给了我一次提前阅读与欣赏的机会。看过他们的创作后,我有以下三点特别突出的印象或曰感想。
一、“中国高铁组诗”呈现了中国高铁写作的特殊性
高铁入诗,对诗创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是一个时代的大题材,这个题材对真正的写作者是一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对象,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之谓也。另一方面,把这种工业化的“钢铁”、时间与空间的工业化,转化为钢铁美学、工业诗学,对于高度主观性、抒情的诗歌创作而言,成功的经验不多,成功的难度很大。本诗集的作者们迎难而上,以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以一种展现艺术担当的创作勇气和精神,直面此一重大时代性题材,展开了他们诗性的创造。作者们这一次隆重的创作题材的选择,至少体现出两个方面的创作意义:
——诗性地揭示“中国高铁”举世无双的历史深刻性。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江山辽阔。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如果说中国梦是最伟大的宏图、中国巨大的历史变迁已经向世界展开,那么,“中国高铁”的现实图景就是其中最真切的一个缩影和便捷一睹真容的一扇窗口。历史证明,作为一个陆地大国,还有什么交通工具能够超过铁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意义呢?如果说传统的铁路建设并没有使中国获得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发展的转折性的话,那么,中国高铁的出现和中国高铁发展居于世界第一,就不仅是为中国人民出行提速、为中国发展提速,还是中国发展的转折性标志,是中国影响世界的深厚内功和巨大外溢性潜力的显示。中国高铁正在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中国高铁组诗”确定和选择这样的写作对象,是不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写作尝试?
——诗性地践行以文艺史诗性写作向人民的史诗性历史致敬。我们见证了并且正在见证着中国的史诗性历史和史诗性时代。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史诗性成就、史诗性高度、史诗性气质的中国。中国的史诗性成就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文艺应该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史诗般的历史写出文艺的新史诗,在人民的史诗性历史创造中进行文艺的史诗性写作和创作。事实上,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伟大的时代总是有伟大的文艺与之相向而行、相得益彰、相互辉映。启蒙时代的伏尔泰也曾为他那个伟大时代呼唤过“史诗”的归来。史诗性的写作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毫无疑问,中国高铁是新时代中国史诗和人民史诗的重要篇章。难道这一切不值得我们倾情投入并且展开它的历史细节、情怀、智慧、精神、意蕴!诗歌以自己的诗性和诗意向历史、时代、人民致敬,也是时代气象的一个侧面。我以为这也是“中国高铁组诗”写作的特殊性所在。
二、“中国高铁组诗”彰显了写作者的特别性
“中国高铁组诗”的写作团队由三人组成,其后还有一个给力的顾问团队。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来自铁路系统,三位创作者的身份特别值得一提。这个三人创作组都是来自铁道战备舟桥处,都在铁道工作第一线,又都有相当的文学创作经历和成绩。这样的创作群体构成和创作者身份,对于“中国高铁组诗”的写作是一个有意义的构成和组合。他们长期工作在铁路系统,他们对中国高铁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写作经历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生活深井中发掘出更有力量和魅力的写作素材。阅读了他们的组诗后,我认为他们的创作没有让人失望。他们开阔、宏大、深远的创作视野特别令人称道。他们的“中国高铁组诗”创作具有一种大历史观。组诗共分十章,在“血脉:路网之歌”一章里,京沪高铁、京张高铁、京哈高铁、济青高铁、京广高铁、兰西高铁、沪昆高铁与它们曾经的历史紧密相连,打开了高铁的历史通道。“大海:拓展之歌”一章里,又有“一带一路”的空间展延,中老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中欧班列等被注入诗情。他们的“中国高铁组诗”创作具有一种大铁路观。组诗的诗性触角囊括了铁路史的昨天今天明天,也展示了高铁与绿皮慢火车的并置意义,还有一系列的“站点之歌”将眼光投向广阔而丰富的中国地理和人文。一组高铁建设代表人物的特写式歌吟,让高铁人的形象成为人们浮雕一样的记忆。他们的“中国高铁组诗”创作贴近了中国高铁的一种大格局。这种大格局既包括高铁建设的勘测、设计、拆迁、墩桩、隧道、高架等技术层面,也包括高铁运营、行驶、体验、形象等人文层次,还包括高铁的规划、布局、展延、时空、速度、历史、盛典、战略、象征、纵横等形而上下的贯通精神。总之,这是一次具有可观的完成度的诗性写作。
三、“中国高铁组诗”实现了对“高铁”诗性发掘的特色性
“中国高铁”作为诗的对象,它真正的写作难度在于如何让这个对象具有诗性、诗意和诗化起来。组诗的三位作者在诗性表达、诗意提炼、诗化呈现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首先是通过诗思融合将组诗的美学价值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这有点像中国山水画创作讲究的平远、高远、深远之类。“一道白光,划过正午的原野/一束亮光,射出夜空的闪电”“隧道:穿越的力量”。作者们还用一个专章“奔驰:速度之歌”浓墨重彩地歌唱高铁的速度。整个组诗到处都洋溢着对速度的渴望,描绘着速度与发展的关系,展示着铁路旧时的速度瓶颈和高铁今日的速度涅槃。由此,组诗作者们还进一步挖掘了高铁对空间重塑的诗意。高铁塑造了无数新型的城际关系,改写了“一带一路”的历史,创造了无数大美的自然风景,绘就了崭新的辽阔中国版图。“在这辽远壮阔的版图上/所有的山脉、河流,甚至海洋/都毫不吝啬地/泼染出绚丽的七彩”。其次是捕捉丰富多彩的中国高铁发展历程中的各种细节,用诗意的修辞实现语言的陌生化和诗的抵达。组诗对中国高铁的呈现是全方位的,几乎是一种高铁百科全书式的书写。其中,既有东西南北,也有古今中外;既有宏观视野,也有微观细节;既有物象事理,也有人生人性;既有点(站)、线(路)、面(网),也有大(格局)、长(里程)、直(隧道桥梁)。全诗到处闪烁着诗性的智慧火花,给人带来阅读的惊喜。
(作者: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