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家山》: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攀登高峰之作(夏潮)

2023-04-12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夏潮 收藏

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攀登高峰之作

——评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

《家山》是近年来当代中国作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生活实践,追求艺术理想,努力把握个体、民族、国家命运和历史进程,具有史诗品格的一部攀登高峰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家山》具有了攀登文艺高峰的品格,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为职责的文艺评论家理应为之叫好、为之呐喊。

《家山》我读了两遍。我以为,这部54万字的作品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即:恢宏的历史大势,鲜活的人物群像,典型的文化呈现,深邃的思想指向,浓郁的语言特色和生动的创作启示。

恢宏的历史大势

《家山》以沙湾村百年风雨和几代父老乡亲的生活变迁为叙事轴心,其背景涉及和反映了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小说记述了在此百年来宏阔历史背景下的苦难深重的中国农民的生存和生活,刻画了风云激荡的历史进程中的共产党人齐峰夫妇、劭夫和在他们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克文、贞一等奋斗者形象,描写了国民党基层治理体系的不堪与腐败,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大地上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腐朽两种力量的对立和斗争,揭示了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和中华民族必将迎来的千年质变。小说通过对抗战时期中国农村社会赋税征缴、抽丁入伍的大量生动描写,深刻反映中华民族为抵抗外族入侵而付出的巨大牺牲,深刻揭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揭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小说不是历史书,但小说是可以当作历史书来读的。毛泽东同志当年多次劝党内干部读《红楼梦》,就是要“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认为,读《红楼梦》,可以“把握其反映的封建社会衰落与更迭的规律”。读《家山》亦然。

鲜活的人物群像

小说是写人的,《家山》塑造了一大群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佑德公、逸公、达公、知根老爷(齐树)、修根、劭夫、齐峰、扬卿、有喜、扬高、桃香、福太婆、祖婆、四跛子、齐岳、朱克文……这些鲜活生动的人物,既是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农耕文明、乡村文明的活化石,也是具有鲜明湘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典型人物群像。作为近代中国乡村治理重要支柱——乡绅或曰乡贤来塑造的佑德公的睿智、公道、仁厚、宽容、信义;有喜的勤劳、智慧、知恩、仁义;扬卿的博学、理性、正直、善良以及被誉为“乡约老爷”的大脚女人桃香的藐视传统、敢说敢做,都是作者倾注情意刻画的典型人物形象。习近平总书记说,“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家山》的人物塑造,就有力地托举了作品的艺术高度。

典型的文化呈现

王跃文说,他写这本书,就是想以质朴的方式表现中国乡土的真实生活,“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民族根性之美、文化进步之美”,就是写“先人的智慧、民族的审美”。如作者所说,他用他的全部的乡村历史记忆、血缘亲情记忆和人文自然记忆为我们编织了一张厚重的乡村传统文化审美记忆之网,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繁复的乡土文化世界。沙湾乡亲身上体现的慎终追远、孝亲友悌、夫妻和谐、儿孙满堂、敬祖爱乡、叶落归根等中华传统文化习俗、道德规范和伦理观;沙湾人在春种秋收、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中体现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沙湾乡村的生产、庆典、嫁娶、祭祀、节日、宴饮、礼仪所构成的民俗学文化样本以及沙湾人的长幼关系、夫妻关系、族姓关系、邻里关系等所构成的社会学样本,这一切,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中国传统文化教科书。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读《家山》,可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往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他还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阅读《家山》,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

深邃的思想指向

《家山》是一部有着深邃思想指向的小说,小说在礼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乏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以作者精心塑造的“乡约老爷”桃香为例,这是一个能进县衙门打官司、路上让男人抬轿、在衙门大堂里让村长给铺老虎皮入座、回村后进祠堂接受礼敬的大胆泼辣、挑战和藐视传统的女人,但桃香又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染、充满了矛盾的复杂体。她年复一年地坚持要给女儿月桂缠足,终于,天足被缠畸形的女儿月桂出家做了尼姑。作者以沉重的笔墨描写的这出封建缠足文化的悲剧告诉我们,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封建糟粕和陋习的去除是何等不易。还有诸如沙湾陈姓妇女不得进陈家祠堂,劭夫的妻子容秀与大雄鸡拜堂成亲,为劭夫“纳妾娶小”,这一切,使我们更加领悟和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应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传承弘扬的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而不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即使是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家山》的思想指向还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观。小说正面塑造的齐峰夫妇、扬卿夫妇都是接受了现代文明熏陶的“新人物”,小说对留学日本回乡的扬卿举毕生之力办新式学校、兴修水利的赞美和褒扬,体现了一种睁开眼睛看世界、学习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和追求人的现代化的思想指向。

浓郁的语言特色

《家山》的语言是典型的湘西溆浦方言,俚语多口语化。王跃文专门说过他用方言写作的初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量使用方言俚语正是这部小说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之外,还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和文献价值的地方。

生动的创作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专门讲了作家柳青的故事,他说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辞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职务,深入到农村、农民群众中去,定居在皇甫村,蹲点14年。“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王跃文写《家山》,构思10年,写作9年,其间搜集大量史书、方志、户籍田亩文簿名册等文献,无数次往返乡间田野、闾里村巷实地勘察访谈,仅对平时和战时租、赋、税收缴的案头研究就耗费大量时日,这样的创作态度是出精品、出传世之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他说,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王跃文写《家山》,亦是向曹雪芹、柳青和周立波等前辈的学习和致敬,也给今天的作家、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创作精品的样本。

这就是我们要推介《家山》的理由。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何为文艺经典时说,“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为使《家山》成为这样一部不会过时的作品,王跃文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期待着他的成功。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年4月12日第3版


(作者: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夏潮专页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艺评论力量(夏潮)

续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新篇章(夏潮)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