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加强生态儿童文学研究(马忠)

2024-06-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马忠 收藏

关注人与自然,是新时期以来文学书写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称之为生态文学。中国生态文学从20世纪80年中期起步,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不断勃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生态文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与成人生态文学相对应的生态儿童文学创作的领域和队伍在不断扩大,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艺术手法也更加灵活娴熟。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以自然为题材的生态儿童文学作品都比以往有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中国生态儿童文学发展到21世纪,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已经远远不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状况。

(来源:影像中国网,摄影:陈志明

“生态文学”的关键词是“生态”。“生态”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生态”一词,不是静态地描摹自然或图解自然与人的哲理,它显示的是一种动态的生态思想、生态观念和生态视角。“生态文学”的日益兴起已经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带来了一股蓬勃之气,它扩大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空间,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疆界,给传统的文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型的视角与新型的价值体系。

生态文学不仅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为人发现一个更为合适的位置,以便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这一点来看,生态儿童文学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有偏离过航向。生态儿童文学是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它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虽然不能直接改变环境现状,但可以影响人们的理念、行为和生活方式,可以引领人们反思当下、思索未来。目前,国内已有一大批作家创作了许多与生态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或反映人与自然的恶劣关系。它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读者进行生态启蒙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的新型样态。

相比成人,儿童似乎更容易理解土地在让生活更美好方面的潜在力量,这种力量在于植物与动物共同体中间包罗的令人难以置信、错综复杂的美,既包括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生命力,更表现为置身其中的童年精神生态潜移默化获得的生存智慧与哲思能力。大自然作为儿童文学惯常选取的创作蓝本,或称“母题”,其所具备的关怀与包容的生命品质影响着生态童年的建构,进而渲染了童年精神的底色。因而,以“自然”为主题的儿童文学的精神价值是比较高的。近年来,较多的生态儿童文学作品直指“敬畏自然”主题,手法上又都是把动植物当作人来写,使它们具有人性。这类作品客观地讲述动植物的故事,可以使儿童通过故事了解动植物,向他们展示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激起儿童热爱自然、珍重生命、保护生态的意识。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近年来,儿童文学对于自然环境的反省趋向,多半不以自然环境为孤立存在,而是从自然生态的被破坏中廓清人类心智与生态保护的种种问题。儿童文学作家在对内在心灵进行探勘的同时,也将与自然生态问题有关的外部现象相联结,形成了外在生态与内在心灵对照省思的书写格局。对此,青年学者付玉琪认为,中国当代生态儿童文学具有开放性思维方式,能将生态问题与人类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建立多边的绾结,从多维视角透视与厘析生态课题。“儿童文学的‘生态’意蕴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还延伸到了人类与生命全体(包括非人类生命、后人类、外星文明)的关系,以生命共同体的利益作为生态童年建构的必要条件,使得‘生态’的文学迈向‘生命’的文学。”

到今天,可以说中国生态儿童文学创作方兴未艾,生态儿童文学研究却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对中国生态儿童文学创作的充分研究和整体观照仍然是缺乏的。王泉根、崔昕平等编著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现场研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3月版)一书中的“新世纪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书目汇编(2000—2016)”显示,在16年间近500部儿童文学理论著作当中,除了王俊康主编的《饶远绿色童话评论集》外,没有一部生态儿童文学研究专著。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2017年至今,涉及这一主题的专著也不多,有田媛的《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李秀儿的《云南生态儿童文学作家口述史》和韩进的《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

因此,生态儿童文学批评比较薄弱的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生态儿童文学和生态儿童文学批评的不断发展,具有增强生态意识、改善生态环境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马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基层文艺评论大有可为(马忠)

文学批评不能“空对空”(马忠)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