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打工文学:记述改革开放的“心灵史”

2025-03-20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宏海

2025年央视总台春晚上,来自苏州昆山的外卖诗人王计兵为王菲演唱的歌曲报幕,引发广大网友关注。新时期以来,像王计兵这样的“打工人写作”不断涌现,范雨素的家政女工纪实作品,胡安焉的快递小哥文学创作,以及张小满的《我的母亲做保洁》、塞壬的《无尘车间》、黄秀萍的《中国智造》等新的打工文学作品不断出现,持续丰富着打工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就在不久前,“劳动者的星辰:打工文学回顾展”在东莞展览馆正式开展,展览通过大量的文献、图片、音像资料,以历史事件为脉络、重要事件为节点,追溯自1984年以来打工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打工文学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展览也引发了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打工文学的概念内涵、多元价值、本土发展和海外传播等话题的探讨与思考。

打工文学的历史回望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波澜壮阔的打工大潮。在此背景下,我于1985年从内地高校调到深圳市文化局从事文化调研工作。当时,深圳人口急剧增长,但缺乏相应的文化活动场所,打工青年常常感叹“白天是机器人、晚上是木头人”,他们对文化的渴望可想而知。

在调研中我发现,有不少打工者在工作之余,主动参与文学写作与娱乐活动,在许多工厂的墙壁上可以看见“打工诗歌”;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大家乐”舞台上,也有不少打工者朗读自己写的“打工家书”。与此同时,我先后在《特区文学》和《大鹏湾》杂志发现林坚、张伟明等打工青年创作的小说,展现出鲜活的打工生活及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阅读感受。联系当时接触到的相关题材的作品,我意识到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打工文学”已经出现,便向《深圳特区报》及《当代文坛报》等报刊投稿,正式提出“打工文学”这一命名。当时对“打工文学”的定义是:“打工文学是指反映‘打工’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作等各类文学体裁。广义上讲,打工文学包括打工者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一些文人作家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打工者群体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加入写作行列,书写着打工生活独特的篇章。最早从事打工文学创作的,有林坚、张伟明、安子、周崇贤、黎志扬“五位火枪手”,他们的作品写出了从农村进入城市“无根的飘泊”、“东家不打打西家、不断走向下一站”的“沉重的潇洒”,以及希望以“微笑看世界”的视角,争取“做太阳的机会”的诉求,这些作品源于生活,激荡着千百万打工者追梦的心,曾影响了整整一代打工人。影视界也迅速从打工题材中吸纳素材,创作了电影《特区打工妹》和电视剧《外来妹》。1992年7月29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打工文学”异军突起》的文章,称其“以短、平、快的节奏冲入中国文坛,掀起一股旋风”。

2000年,由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局联合主办的“大写的20年·打工文学研讨会”在深圳市宝安区举行,这是首次举办全国性的打工文学研讨会,在打工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11月,由深圳市文联、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等单位策划主办的首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在深圳市宝安区举行,邀请邓友梅、雷达、黄树森、李敬泽等著名作家、评论家以及王十月、郑小琼、周崇贤、谢湘南等打工文学作家代表出席。此后,“全国打工文学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成为深圳“读书月”的品牌项目。

2008年1月,“2008打工文学·北京论坛”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王十月等10位深圳打工文学作家出席,向中国现代文学馆赠送了打工文学作品并参与讨论。至此,深圳创造的打工文学可谓登上了当代中国文坛的“大雅之堂”。

打工文学自诞生以来,发表及出版的作品层出不穷。2020年,在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下,海天出版社围绕“以深圳文学讲中国故事”,组织出版了《深圳新文学大系》,其中就有60万字的《打工文学卷》。应该说,在深圳这个拥有最多外来劳务工的城市里,打工文学一直获得主流社会的关注和扶持。

打工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打工文学以其烟火人间的丰富性和生活体验的独特性,反映并记录了异常丰富的社会生活,产生出大批优秀作家与诗人群体,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砥砺前行,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追求光荣与梦想。2005年,深圳为“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征集申办口号,全国有很多专家名流参与撰稿投标,最后选中的是一位名叫郑惠琦的深圳打工妹的作品:“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在打工文学作家之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是王十月。这个只有初中学历,在建筑工地抬过水泥、在酒店里刷过碗、在时装公司当过绘画师的打工青年,在宝安打工多年,饱经坎坷,但他经过不懈努力,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获得鲁迅文学奖、广东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成为“当代打工文学的领军人物”。

作为打工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打工诗歌,发源于深圳,传播于各地,涌现出大批打工诗人群体。其中,郑小琼、郭金牛及谢湘南等人,以独特的风格和生活体验率先将打工诗歌推向世界。打工文学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率先在《收获》发表作品的曾楚桥、以小说《天堂凹》改编成电影的郭建勋、以非虚构作品《词典:南方的工业生活》获“人民文学奖”的萧相风,以及戴斌、陈再见、唐诗、程鹏等等。此外,在打工者群体中,涌现出唐小林、柳冬妩、廖令鹏、谢端平等一批文学评论家,拓宽了打工作家的写作边界,成为文坛亮点,部分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打工文学的社会价值与未来发展

时至今日,打工文学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对当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价值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扩大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影响。打工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海内外文学界专家的关注。莫言、陈建功、何西来、李敬泽、蒋述卓、李杨等著名作家与学者一直给予关注扶持。海外也有韩国、美国、日本等一批学者热衷此项专题的研究。尤其是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柯雷,将打工文学作为他的博士生的科研项目。柯雷指出,海外对“打工诗歌”的关注,一方面源自“打工诗歌”的丰富性,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移民研究、性别研究等;另一方面“打工诗歌”不仅是社会经验的表达,也是审美经验的表达,有着开阔的研究空间和极大的研究价值。

其二是丰富了文化艺术的创作资源。打工文学为当代文学艺术提供了鲜活的中国经验以及丰富的创作资源,既引起世界关注的目光,也引起特区乃至全国文化艺术界的重视。其清新刚健的文风,对矫揉造作、颓靡不振的文风是一种冲击,有效提升了文学的审美境界与艺术创造力。

其三是实现了劳务工群体的文化权利。外来劳务工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打工文学让打工者享有文化创造的权利,对打工群体具有吸引、凝聚、宣泄、整合的功能。

2024年在深圳举办的“打工文学的历程、价值与未来展望专家交流会”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打工文学是劳务工发自内心的呐喊,通过打工文学可以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心灵史”。不少学者认为,打工文学作为“平民文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作者:杨宏海,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延伸阅读:

打工文学三十年:概念与成就之争

怀乡书写的总体脉络和主要特色(周新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